2022年1月19日,是美国胶片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十周年。柯达在1975年就发明出首个数码相机,但公司在商业化方面犹豫了,把数码时代的发展机遇拱手让给竞争对手,2012年宣告破产。

而就在前几天,另一数码巨头佳能的停产也引起了关注。佳能珠海生产的卡片数码相机曾占佳能全球卡片数码相机销售量的一半。根据相机影像产品工业协会(CIPA)公布的报告,2020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为888.6万台,而巅峰期的2010年,这个数字曾是1.2亿台。

数码相机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胶片相机,十年之后,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数码相机的时代也走向落幕。然而,凭借多年在技术领域和管理能力上的积累,这些数码巨头不仅快速地重塑了产业链,还先后在医疗影像行业找到了另一片蓝海。

曾几何时风光无限

摄影发烧友、北京人陈聪上世纪90年代曾在佳能在北京的一家合资公司工作。陈聪曾背着沉重的胶片相机走南闯北,国内到过西藏,国外远及南美。至今他谈论起传统相机仍然头头是道。

“重是重了点,但是总是有一种自豪感,当时相机基本是记录影像唯一的设备啊。”陈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还记得当时买过一台二手的哈苏,就是为了大底片嘛,六乘六厘米的方形大底片,也叫中画幅,后来我又买了一台徕卡M相机,带出去方便些。”

陈聪在相机上舍得花钱,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追求细分领域”。“徕卡的镜头没得说,肯定是非常卓越的,极高的光学像素和小型的便携式体积,我带着哈苏和徕卡,去过新疆和西藏。”陈聪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后来到了2000年初前后,数码相机开始流行,带动了卡片机的巨大销量。“当时数码相机柜台前是排着长队抢购的,每个人还要限购。”一位从事相机销售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机的销售。陈聪回忆道:“过去每逢春节假期,我们都会去各地旅游,虽然后来有了手机,但作为发烧级的摄影爱好者,专业相机还是不能缺少的。在准备旅行前,就会盘一盘一年的积蓄,更新装备,也算是一种仪式感。”

到了2010年,数码相机的销量达到了巅峰时期,全球年销售超过1.2亿台,国内年销量也超过4000万台。然而十年后,全球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跌到了2020年的不到1000万台,国内销量不足300万台。

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数码相机。一位曾经负责过索尼爱立信手机业务的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时我负责的是K750这款音乐手机的营销,它也带有拍照等娱乐功能,但拍出来的照片像素肯定不能和光学相机相比。”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很多手机也安装了专业级光学模组,对于终端用户来说,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成像结果几乎没有可见的差异,而且手机还能即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因此也成为人们日常拍照的首选设备。

“业内预计,普通相机行业最多再存活5~6年,市场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当然高端的奢侈品相机除外。”益普索消费科技研究院董事总经理周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疫情加速行业落幕

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数码相机行业缓慢走向衰落。

2017年,尼康宣布停止位于江苏无锡的子公司的运营,理由是智能手机的崛起使得小型数码相机市场急剧缩小。2021年,尼康关闭了2家日本本土相机镜头工厂,山形县长井市和福岛县只见町的两个工厂停止生产,仅保留生产高端尼克尔镜头的尼康栃木县大田原市工厂,同时相机生产业务也已决定移至泰国。

疫情成为压垮数码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CIPA公布的报告,2020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为888.6万台,较2019年下降41.6%。陈聪说,疫情以来,旅游的人明显少了,摄影器材自然卖不动。

随着疫情的发展,旅游行业是受到最大冲击的行业之一。根据文旅部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6.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9.1%,这一数据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58.5%;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这一数据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54.4%。

数码相机也受到连累。经营相机业务84年的奥林巴斯在将深圳工厂停产后,于2020年拆分相关业务,并退出相机市场。本周,佳能珠海也发布公告称,因近年来全球相机市场急剧萎缩,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并做出终止生产的决定。

据了解,佳能珠海工厂主要生产镜片以及俗称“卡片机”的低端数码相机。其表示,一方面,疫情让旅游市场偃旗息鼓,这使得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卖得不好;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芯片供应紧张,这也让佳能上游的零部件产生了短缺。

“综合供应链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做出珠海工厂终止生产的决定。”一位佳能方面的发言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佳能珠海工厂关停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因为佳能自身产业链上的下游客户没有了。”周群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佳能自身的产业链就很长,由于下游的数码相机需求减少了,因此对于上游的镜片等光学组件的需求也就没有了。”

两年前,佳能董事长兼CEO御手洗富士夫就曾表示,未来两年佳能数码相机生产将会减半,并在产量到达底部后逐步转向专业级市场。周群也认同这一观点:“专业级市场和奢侈品相机市场不会消失,这意味着相机企业的市场会越做越小,越做越专,靠卖极少量的高附加值产品来赚取利润,这也是日系和德系设备厂商的专长。”

尼康最新发布了一款价格高达10万元的高端相机尼克尔Z微单相机,内置1.4倍增距镜,被视为微单中的“爱马仕”。

重塑产业链

业内认为,尽管低端“卡片机”的市场几乎可以被智能手机替代,但是单反和微单相机仍有市场。佳能中国执行副总裁石井俊幸在微博上表示:“在中国市场上,将会坚持单反和微单两手抓,满足中国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相比单反相机而言,微单(无反)相机市场衰减的速度要略慢。CIPA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单反相机出货237万台,降幅47%;而无反相机出货293万台,下降26%,无反相机在市场出货量上首度超过单反相机。

御手洗富士夫表示:“佳能将通过把生产线转为仅生产无反系统,结束数码单反相机(包括旗舰机型)的开发和生产,因为无反光镜相机将成为数码相机的主流。”

智能手机集成的光学技术近年来得到大幅提升,结合AI的算法,使得手机拍照的效果可以达到甚至远超普通数码相机。集邦咨询(Trend Force)研究显示,三镜头在2020年超越双镜头成为主流,带动智能手机相机模组出货量持续成长,预估2022年智能手机相机模组出货量有望达49.2亿颗,同比增长2%。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供应链短缺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近年来智能手机出货量仍然稳步增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的数据,2021年中国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5.9%至3.4亿部,低于2019年的3.7亿部。

如今,包括徕卡、哈苏、蔡司在内的高端光学镜头制造商都已齐聚手机市场,与国内手机品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例如徕卡与华为联名,蔡司和vivo X系列联名,一加10 Pro手机更新了哈苏2.0版本的镜头,OPPO与索尼联合开发了旗舰级前置传感器IMX709。

周群指出:“智能手机的性能提升越来越快,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AI计算的能力。过去我们依赖相机,是因为手机的光学能力不够,而从消费终端来讲,他们不需要很复杂的产品,只要满足拍照的需求即可。”

周群认为,未来几年,产业上游技术的迭代发展将会快于消费端的增长:“技术驱动时代的市场变化是,这种技术的迭代会快速地重塑各个产业链,使得很多to C产品发生变化,比如智能驾驶和各种医疗产品发展会更快,而这些领域与传统的消费品不是直接相关的。”

加速驶入医疗影像的蓝海

基于这种变化,未来国内产业链将会面临很大的重塑挑战。周群指出:“佳能珠海停产就是给产业链一个警醒,原来的产品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那么上下游产业链也需要灵活应对,去拓展不同领域。”

当然作为数码相机巨头,佳能本身也正在向着更有发展前景的医疗领域转型。去年的进博会上,佳能首次亮相医疗馆,发布了包括OCT-S1超广角血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以及配备高清MR成像技术的3T磁共振设备等多款医疗影像产品。此前,佳能已收购了东芝的医疗仪器事业,把照相技术用于PET-CT等精密医疗检查仪器生产上。

此外,佳能还将图像处理系统技术用于机器人生产系统管理与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一部分生产线转向工业用照相机的生产,这些工业用照相机将用于施工现场的品质自动检测、隧道桥梁的裂缝自动检测。佳能还期待在未来世界低轨卫星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该公司利用高超照相技术制造的低轨卫星已于2017年发射升空。

包括奥林巴斯、富士等其他传统影像行业的企业也都在加速转型医疗。例如,在内镜领域,奥林巴斯等占据了绝对主导。Evaluate Med Tech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164亿美元;2016年,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185亿美元,增速为12.8%;2019年全球内窥镜市场销售规模为240亿美元。

中国这一市场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按照年过40每年需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标准,我国每年有约3亿人需要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而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90%以上都为进口产品。

富士胶片去年早些时候宣布收购日立的诊断成像业务,扩大其在医疗影像领域的产品线,这些新产品包括各种CT、X射线、超声和MR系统、以及内窥镜超声PACS等,这使得富士胶片具备与该领域的巨头西门子医疗、GE医疗和飞利浦等全球医学影像公司竞争的能力。

富士胶片Fujifilm Diosynth生物科技公司和柯达也都在参与美国原料药的生产。

尽管疫情对于数码相机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对于医疗影像行业来说,也蕴藏着机遇。柯达在医疗影像专业领域拥有一百多年历史,如今已更名为锐珂医疗。锐珂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刘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是一个不幸的事件,但是对企业来讲也是个机遇,我们在重新思考怎样来重塑产品结构。”随着越来越多传统数码影像巨头加速切入医疗影像赛道,刘杰认为,未来行业格局竞争加剧几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