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管是冬奥会参赛运动员人手一个的折叠屏手机礼包,还是“开售秒空”“一机难求”的华为P50 Pocket,消费者与手机厂商在折叠屏手机这件事上,似乎正呈现“双向奔赴”的趋势。为什么手机厂商纷纷“折叠”?未来折叠屏手机会成为主流吗?

华为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发布后,吴越就一直念叨想要拥有,尤其对标价10988元的鎏金版情有独钟,奈何一机难求,于是她老公在上班时设了一个闹钟,一开售就抢购,操作五六次后,吴越终于在情人节这天达成心愿。

对于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来说,拥有一部折叠屏手机就很简单。三星给参赛运动员们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其中就包括一部三星Galaxy Z Flip 3冬奥定制版,不少外国运动员在社交媒体“炫耀”。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折叠屏手机也频频露出。在多个语言类节目中,至少三位演员以华为P50 Pocket为道具,另有三位演员选择了华为Mate X2。此外,细心的网友发现,一些现场观众也拿着华为P50 Pocket。

折叠屏手机难道已经人手一部了?显然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折叠屏手机赛道的竞争正变得空前激烈。

2022年前后一个月内,除华为发布了P50 Pocket之外,OPPO与荣耀先后推出自家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和荣耀 Magic V。另据媒体报道,VIVO的折叠屏手机已经准备就绪。也就是说,全球主流手机品牌中,只有苹果看起来“无动于衷”。

总之,消费者与手机厂商在折叠屏的选择上,似乎正在呈现“双向奔赴”的趋势。

1、谁在买折叠屏手机?

许言以前是忠实“果粉”,每一代iPhone他都有。2019年2月,三星发布第一代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当时折叠手机刚兴起,觉得很酷,比较稀缺,就试试”,从此他再也没有买过iPhone。

Galaxy Z Fold发布后,当时国内尚未开售,许言买的还是韩版,后来他中间试过华为的Mate X,感觉体验不如三星,“折叠顺滑度不如三星,有点涩,而且华为的屏幕没有三星的显示效果好,手感不如三星顺手。他觉得华为第一代折叠屏手机还是有点粗糙。”

许言目前的主力机是别人送的Galaxy Z Fold 2,“看资料编辑材料和玩游戏看视频都很方便。有一点折痕,但对我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其他的还有华为作为备用机。”

获赠的P50 Pocket现在也是吴越的主力机,她认为这款手机不仅好看,而且手感、屏幕素质等,比其他品牌的折叠屏手机更胜一筹。

虽然对P50 Pocket心心念念,但如果不是老公送与吴越,她不会考虑自己入手,毕竟价格还是偏高的,至于加价就更不可能了。

正式发布之前,李芳对折叠屏手机不太了解,也是被P50 Pocket的“颜值”打动,只是觉得好看,体验挺好,对功能要求不高,也不太在意折痕,只是担心电池不够大。开售之后,她甚至发动办公室所有人帮其抢购,结果都没成功。

在华为实体店,店员告诉李芳黑色和白色的版本加价2000,鎏金版本更是加价5000元,年后可以试试(抢购平价版)。李芳还询问过北京最大的华为经销商,“那哥们跟我说金色都没有货,实体店也只有两台,然后跟我说想平价买,年前别想了。”

过完年后,李芳定好闹钟,到点就抢。“抢到后,我在朋友之间的小群里分享了这个喜讯”,李芳说。

2月23日,《豹变》以购买手机为由联系李芳提到的华为经销商,他告诉《豹变》,门店的P50 Pocket虽然颜色不全,但都可以买到现货,而且没有加价。

《豹变》连续多日在不同时间登陆华为官方商城发现,热度最高的P50 Pocket鎏金版在北京地区是“现货速发”。上述华为经销商表示,前段时间确实挺难买的。

更离奇的情况是,一位专做各种品牌高端手机的卖家向《豹变》提供的价格清单显示,华为P50 Pocket甚至比官网价还要便宜几百块,华为Mate 系列以及三星的折叠拼手机也都比官网价要便宜,基本就是“进价卖”。

遥想当年华为Mate系列折叠屏手机冲高至好几万元,一度被认为是“稳定的理财产品”。卖家称,现在比较抢手且加价在卖的是荣耀和OPPO的折叠屏手机,因为相对便宜。

“太难买了!”伊彤年前在官网排队半个多月,才以8999元的价格抢到一部OPPO Find N。

结合自身的需求,伊彤认为折叠屏手机有三个好处,第一是适合看股票K线图,第二是可以当做一个平板电脑来看视频,第三是电池续航时间比较长。

抢购OPPO Find N之前,伊彤看过华为和小米的折叠屏手机,华为的价格太高,小米的则有明显的折痕且不好看,“没有看三星,因为我想支持国产手机。之前我是iPhone十多年的忠实粉丝,但现在我换成国产手机我觉得挺好的。”

2、手机厂商,纷纷“折叠”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约710万部,在全球智能手机中占比约0.5%。因此,从用户层面来说,折叠屏手机距离主流市场尚且遥远。

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150万部,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比也为0.5%,其中华为拿下近“半壁江山”,三星占据28.8%的市场份额。

虽然折叠手机更像是一条“苍蝇腿”,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这块“边缘”市场已经成为必争之地。

自苹果公司2007年推出iPhone重新定义手机以来,主流智能手机的产品形态基本变化不大,外观上围绕全面屏做文章,无外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以及尚不普及的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

配置上的表现就是疯狂堆料,比如芯片、电池、快充、无线充电、摄像头数量和像素等等,随着技术迭代加快,现在的高端旗舰手机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已经造成性能冗余。

智能手机同质化日益严重,市场规模近年来更是增长乏力,手机厂商无不渴望新一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而折叠屏是其中一种探索。

2018年10月,并不为外界熟悉的柔宇科技抢先发布一款,采用自家柔性屏的折叠屏手机,一时吸睛无数,但各种质量问题导致柔宇科技的折叠屏产品并未形成气候。

2019年2月,在世界移动大会上,三星与华为先后发布Galaxy Z Fold和Mate X,才算正式宣告智能手机开启折叠屏时代。此后联想也推出一款折叠屏手机Moto Razr。

《豹变》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抛开一些厂商的“PPT折叠屏手机”不谈,2018年至今共有19款折叠屏手机问世。2021年最为热闹,共有7款折叠屏手机进入市场,其中小米与OPPO首次发布,荣耀也在2022年初推出了折叠屏手机。

如果说2019年是折叠屏手机的“元年”,那么2021年可以算是折叠屏手机的第一个“盛年”。

对于近期手机厂商掀起的一波折叠屏手机“混战”,CIC灼识咨询总监汪海峰向豹变分析称,这是一种“秀肌肉”的表现,目的是拉拢用户。

“它会给很多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能做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说明这家公司技术实力强、产品好。同时这也是对未来技术的思考与尝试,寻求可以替代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的手机解决方案。”汪海峰说。

IDC在报告中也呈现类似汪海峰的观点,同时还指出,“国产品牌努力上探高端价位市场,但过程充满挑战,因此,从产品形态的角度走出不同于Apple的差异化路线。”

3、苹果手机何时“折叠”?

随着市场上折叠屏手机品牌增多、价格下探,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潜在的折叠屏手机用户,出货量确实明显提升。

IDC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大约为194.7万部,只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0.15%,到2021年出货量已经超过700万部,同比增长超过260%,整体市场份额也提升至0.5%。

根据多家分析机构预测,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还将大幅增长。2022年,群智咨询判断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400万部,CINNO Research 预计为1569万部,Counterpoint Research更加乐观,预计达到1830万台。

虽然折叠屏手机市场正在成倍地增长,但汪海峰表示,折叠屏手机日后不太可能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只是“一个手机市场的过渡性产物”。

显然手机厂商不是这么想的,在Find N发布会上,OPPO方面认为折叠屏手机是智能手机的下一程,“从尝鲜到常用”。荣耀CEO赵明甚至提出折叠屏手机进入“主力机时代”。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折叠屏手机能否成为主流产品,多多少少还要看苹果的“脸色”。近年来,多次传出苹果申请折叠屏相关专利的消息,直到目前为止,苹果官方至今未曾对折叠版iPhone表态。

一个细节是,虽然三星给北京冬奥会运动员赠送了折叠屏手机,但是在开幕式上,运动员露出最多的手机仍然是iPhone。

iPhone何时“折叠”?天风国际郭明錤曾预测苹果将在2023年推出折叠iPhone,由于开发进度低于预期,郭明錤认为将推迟一年。安卓厂商纷纷“折叠”之际,甚至三星与华为的折叠屏已经迭代3次,为何苹果跟进缓慢?

汪海峰向《豹变》分析称,折叠屏手机技术并没有很成熟,且苹果内部讲究创新,在这种不明朗的情况下,苹果不愿做盲目跟风这也不难理解,且友商折叠屏手机事故频频,苹果的谨慎也比较正常。不过,苹果折叠屏的关键技术实际上处于开发中,相关专利也有申请,包括机械脚链,电池,屏幕。

汪海峰还指出,作为平板的替代品,在苹果ipad销量好的大趋势下,推出折叠屏手机无疑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此外,苹果一贯重视生态互联,在Mac、iPad,iPhone加入折叠屏手机,意味着整个生态的变化,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这点让苹果更加顾虑。

再从生产上来说,苹果一直希望技术保留在内部,而全新产品的代工会使苹果顾虑,一方面需要寻找新的可靠供应商,一方面苹果本身不希望代工厂能掌握他们的技术。

虽然折叠屏手机问世已经三年,但苹果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安全无虞,苹果现阶段无需做出任何改变,仍然可以获取手机市场的大部分利润,这可以视为一种自信。危机往往藏在自信中,如果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超过预期,而消费者又等不及折叠版iPhone,不排除越来越多的“果粉”转“路人”。

(应受访者要求,吴越、许言、李芳、伊彤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