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族对咖啡最熟悉不过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三四十块一杯的星巴克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理解,但同样采用现磨咖啡豆,而仅需9.9元就能拿下的瑞幸又怎么也还活得不错?这跟两者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有很大区别密不可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9.9元的瑞幸和39元的星巴克,供应链差别在哪”。
星巴克——“空间生意”下的到店模式
星巴克成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最早是咖啡豆和咖啡器材销售商,霍华德.舒尔茨于 1987 年收购星巴克后,开始发展现制咖啡连锁店。据说在星巴克创业初期,霍华德.舒尔茨经历了242次融资碰壁,可见这位传奇CEO的成功背后有多百折不挠的一股劲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星巴克已成为全球咖啡业的绝对 龙头。
总体来看,星巴克的定位是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务区、办公区、以及购物中心的黄金区域开设相对大型的实体店(较比普通咖啡店单店面积而言),打造满足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社交空间。星巴克坐一下午,你会看到,一个眉头紧锁的年轻打工人就在Mac上敲出了一份终于能交付的方案,几个35+岁数的中年男人碰撞出了一张宏伟的创业蓝图。除了咖啡,还有众多周边产品的售卖,来吸引一些年轻群体和儿童。到店模式决定了它在供应链上通常不会过于强调快速周转。那我们就来看看,星巴克的供应链到底是什么样的。
进向物流
我们从咖啡还是豆的时候说起。星巴克的咖啡豆50%来自于拉丁美洲,35%来自太平洋周边,还有 15%来自东非,这些天然的咖啡豆,会先被收集到产地仓库,从产地仓再供给到星巴克在全球的烘焙工厂,开始由生豆变熟豆的蜕变。目前,星巴克在全球有六个中央烘焙工厂。这一段的物流为进向物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星巴克并没有把进向物流过程外包。
全球分销
之后咖啡豆开始全球之旅,被送往全球各地的分拨中心(包括星巴克所有的和委托三方物流运营的分拨中心),以及区域配送中心,最终到终端门店。数据统计,星巴克每周必须处理 70000 次全球配送。
除了供应全球门店的咖啡零售之外,星巴克的末端渠道还涉及及C端消费者的邮购,B端店铺零售业务及特殊渠道等。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末端需求,星巴克在供应链上采取了数字化库存管理模式。根据销售情况,实时调整库存结构和采购计划,保证订货周期不超过两周。
末端配送
星巴克在全球超过80个市场拥有32000家门店,消费者可以选择到店消费,也可以选择线上下单,配送到家,在门店制作完成的咖啡通过即时配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
瑞幸——“新零售专业咖啡运营商”的供应链
我们再来聊聊另外一家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瑞幸创始人钱治亚从创业之初,就将其定位为“新零售专业咖啡运营商”,目前瑞幸开设了旗舰店、悠享店、快取店、外卖厨房”四类门店。
这也明晰了它和星巴克的区别,瑞幸的经营重点在于外卖。所以我们看到瑞幸都是小店模式,而且店面的位置也根本不重要,很多都是开在犄角旮旯里。毕竟瑞幸门店角色类似于集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前置仓和自提点的角色。这种新零售场景决定了瑞幸对供应链的需求要更快、更灵活。
产地:
别看瑞幸只卖九块九(活动时期价格),但人家依然是采用产自南北纬25度之间地带的优质咖啡豆。为了把控质量,瑞幸严格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在中国,目前瑞幸拥有两个咖啡烘焙工厂,一个位于福建屏南,另一个位于江苏昆山。
物流:
根据瑞幸2022年度财报,目前,瑞幸主要与两家物流配送公司合作;与三家国内知名的第三方仓储和物流服务商合作,负责仓到仓之间的运输,以及仓库到门店的配送。
据悉,瑞幸在中国各地向第三方租赁了约30个仓库,用于储存和库存管理。
在设置城市仓的同时,瑞幸还设置前置仓以实现快速补货。
在末端配送上,瑞幸咖啡采用自有配送和第三方配送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密集的门店网络,瑞幸平均配送时间可以做到18分钟左右。
数字化:
瑞幸的商业模式对算法的要求极高。瑞幸自研团队借助数据和算法技术,打造了实时信息反馈、智能决策支撑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系统能够实时分析每家门店的销售状态,驱动自主补货,调整库存水平,还会根据门店的销售情况,智能分配订单,保证30分钟必达。
最后回到视频的主题,我们对比企业的区别,不是为了说谁好谁坏,而是因为差异化,大家才都能更好的存在,很多东西,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