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说不急于把通用大模型“半成品”拿出来的马化腾,还是急了。

在首批国产AI大模型陆续向公众开放后,慢了一拍的腾讯终于出手了。

9月7日举办的2023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揭开了其自主研发的通用大模型——混元的神秘面纱。

此时距离国内率先发布的百度文心一言已经晚了半年,混元大模型也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大模型。当然,没有哪家大模型公司有底气给出肯定的答案。

腾讯集团副总裁蒋杰也坦言:“我们现在推出的这个混元大模型版本也只是可用、可实践。”

此番发布也只是一个开始,混元大模型目前仍只是通过腾讯云向产业开放,还没有对外开放ToC的业务。

这次发布,在腾讯内部看来,是其今年整个To B业务最重要的一次动作,意味着腾讯布局多年的转型,在AI的加持下,又来到一个新的节点。显然,腾讯没有风花雪月的心情,混元大模型能力的准确性和商业价值的硬核,才是其最关注的。

务实者

姗姗来迟的腾讯混元大模型,十分强调实用性,称自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用级大模型。

这是晚到者腾讯的自觉,也是大模型热潮褪去后的发展趋势。

据赛迪顾问数据,截至2023年7月,中国累计已经有130个大模型问世。“百模大战”下,只有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大模型才能脱颖而出,最终被人们所接受。

应用场景是决胜的关键因素,这也是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的优势所在。

目前,混元大模型已经接入腾讯50多个业务并取得初步效果,包括腾讯云、腾讯广告、腾讯游戏、腾讯金融科技、腾讯会议、腾讯文档、微信搜一搜、QQ浏览器等业务和产品。

据了解,混元大模型将作为腾讯云MaaS服务的底座,客户不仅可以直接通过API调用混元,也可以将混元作为基底模型,为不同产业场景构建专属应用。

腾讯更推出了“腾讯云MaaS服务”,在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中,不仅提供混元大模型,还上架了20多种行业最新、最流行的开源通用大模型,以及覆盖金融、文旅、零售、政务、医疗、教育等20多个领域的行业大模型。

不难发现,大部分科技公司在将通用大模型面向行业开放前,会先把Chat能力开放出来做长时间的外部验证,同时可以积累用户数据以帮助大模型迭代 。如OpenAI就是在推出向普通消费者的ChatGPT一段时间后,才在近期推出了ChatGPT企业版。

腾讯推出的混元大模型则似乎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蒋杰认为,测试大语言模型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一种是通过Chat来验证,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体感。Open AI是一个创业公司,但腾讯有海量的用户,可以选择结合腾讯海量的应用去做一些测试,也许是更有效果的。

因此可以看到,选择跳过外部验证阶段的腾讯混元大模型,在首次亮相时也更强调在产业方面的应用。

正如蒋杰所言,腾讯做混元大模型一定先是服务腾讯本身,再是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对外服务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

这是腾讯所选择做通用大模型的模式。至于C端,腾讯混元大模型则暂时没有开放的计划。在腾讯的规划中,向C端开放混元大模型的能力,是要通过微信、QQ来实现的。不过,现在腾讯也还没有拿到向C端开放的批文。

在蒋杰看来,只要腾讯的通用大模型具备了足够的能力,能否向C端开放只是按下“开关”的一个过程。

在互联网时代,腾讯在新产品上的试水上一向不愿落于人后。现在进入AI时代,腾讯反而成了BAT三巨头中最“谨慎”的一家。

然而,AI时代分秒必争。就在腾讯混元大模型还在内部的应用做磨炼时,行业又迎来了关键时刻。

8月31日,包括百度、商汤、智普、MiniMax等在内的多家AI大模型厂商,同时官宣了面向全社会上线大模型产品。没多久后,360智脑以及科大讯飞“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也陆续开放。

腾讯和马化腾,也不得不出手了。

焦虑感

无论是混元还是文心一言、通义千问,互联网大厂们纷纷押注大模型,背后都不过是主营业务见顶,未来如何增长的焦虑,以及害怕被时代抛弃的恐惧,这与微软投资Open AI没有本质不同。

在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的夹击下,阿里2023 财年来自中国零售商业的收入下降 2%。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 8%。

腾讯营收和净利润在2022年双跌,作为老牌摇钱树的游戏业务收入也下滑了2%,首次被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超过。

无论是老一代的BAT,还是后来的字节、快手,中国互联网公司在B端谋求第二增长曲线,似乎是逃不开的宿命。

但这门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占大头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领域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几败俱伤,更有国资云、运营商云迅速崛起、攻城略地。

去年,领头羊阿里云市场份额由36.7%缩水至31.9%,腾讯云的份额从 11.1% 减到 9.9%,排名则从第二位掉到了第四位。

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售卖高利润率的产品,是腾讯云必须回答的问题。

借助AI重塑To B业务,便是互联网大厂们给出的共同答案。行业大模型也应运而生,通常介于通用大模型的基础层和更具体的AI应用服务层之间。

在腾讯混元之前,阿里云已经展示了“通义千问”,其行业大模型分为电商、医疗、娱乐、设计、金融等十多个领域。

百度“文心一言”则通过百度智能云对外提供服务,帮助企业构建自己的模型和应用,已经在电力、金融、媒体等领域发布了十多个行业大模型。

相比起上一波“元宇宙”热点的宏大与抽象,在这一轮AI浪潮中,ChatGPT已经亲身示范了一场量变引发质变的实践。这给了各行各业更大的落地热忱,也带给云计算逃离内卷的想象——凭借AI服务能力,从红利耗尽的互联网客户迈向更广阔的实体经济,迈入产业数字化的深水区。

但若无互联网大厂于主营业务增速放缓、于云服务深陷内卷的困境,大洋彼岸刮过来的这阵“G风”,或许还不会如此强劲。

他们纷纷将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好无疑是这种压力的回响。

C端流量见顶,作为 “第二增长引擎”的ToB业务,已经没有退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大厂们的“大模型发布指数”,或许是一种“增长焦虑指数”。

这是个新的时代,所有人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