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输血”,字节也难“跳动”
医疗健康业释放出的增长潜力,正在吸引互联网巨头加紧布局。
近日,北京美中宜和医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美中宜和”)发生工商变更,小荷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小荷健康”)完成对前者的股权增持。
此次变动后,小荷健康对美中宜和的持股将从2021年9月的17.57%增至30.47%,而小荷香港则对美中宜和持股达到69.53%。换言之,小荷公司通过两个主体实现了对美中宜和的全资控股。
大部分人或许比较少听说美中宜和,但在妇婴领域,这家企业却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成立于2006年的美中宜和,定位国际高端私立妇儿医院,能提供产科、妇科、儿科、辅助生殖、产后康复、产后休养等服务。特别是在2020年,美中宜和收购北京宝岛妇产医院后,拥有了极稀有的试管婴儿业务牌照,在业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美中宜和旗下拥有7家妇儿医院、2家综合门诊中心及5家月子中心,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大区。据雷锋网报道,美中宜和占据了京津冀非公立高端医院至少四成的分娩量。
美中宜和发展历程
但这次资本动作之所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并非完全因为美中宜和,更在于其收购方。在小荷健康背后,站着一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
深耕即时信息、短视频直播的字节跳动,在医疗健康行业造出大动静多少令人意外。
事实上,早在2020年,字节跳动就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医疗版图,成为继阿里、京东、腾讯之后,又一个抢滩医疗赛道的互联网大厂。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也曾多次表达了他对生命科学的情有独钟。
2018年,在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对话中,张一鸣曾透露,在报考大学时自己最初选择的就是生物专业;2021年卸任CEO时,张一鸣在内部信中谈到:“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科学计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现黎明之曙光,需要我们突破业务的惯性去探索。”
有交易方相关人士向媒体透露,此次字节跳动并购美中宜和金额约为100亿元。
作为“后起之秀”的字节跳动,为了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向来是不计成本、一路驰骋。但由于医疗健康业的特殊性,其与字节跳动自身“基因”尚未能有很好的融合。
这一次,大力投资又有几分创造奇迹的可能?
“小荷”浮出水面
2020年11月,原头条健康更名“小荷医疗”,字节跳动有了自创的独立医疗健康品牌。
为了在医药和健康领域展开工作,字节跳动还在那一年专门成立了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由原百度副总裁吴海峰带队,向张一鸣汇报。
值得一提的是,吴海峰自2006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百度,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他在NLP和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负责过百度图片搜索、大搜素等业务,曾带领图片搜索团队实现了“搜索满意度十年来首次反超Google”的成绩。
但在2019年,吴海峰选择跳出大厂舒适圈,开启创业之旅,成立了医疗健康企业——幺零贰四。
技术+医疗的双重经历,让张一鸣看到了吴海峰,并在之后将幺零贰四收入麾下。
要知道百度的收入主要就是广告,截至2019年四季度,百度广告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仍超70%,而医疗又是贡献其收入最多的行业之一。
对于同样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字节跳动而言,与百度之间不可避免会形成竞争关系。当时,有百度资深人士向腾讯一线透露,百度几大广告收入核心——医疗、教育、游戏、金融,除医疗外都已被字节拿下,“医疗是最后的一块”。
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字节跳动摸着百度过河,引入吴海峰显然是实现弯道超车、成本最低的一个方式。不仅能吸取百度医疗业务的发展经验、承接一部分广告资源,还能有效避开百度医疗趟过的泥潭。
随着“小荷医疗”的成立,字节跳动还推出了面向患者的服务App“小荷”和面向医生的App“小荷医生”,以此宣告正式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或许是业务版图尚未建成,字节跳动初期表现得比较有耐心。
根据Apple Store开发者信息,“绿松果App”(“小荷”App前身)自2019年11月7日上线后,定位“医疗搜索+重病社区”,整体用户增长并不大;但从2020年10月更名后,七麦数据显示,“小荷”App两个月Apple Store预估下载量为32782,日均下载量462,整体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没有营销推广迹象。
除了为“小荷医疗”在今日头条App开设入口,上线了疾病资料搜索服务“小荷医典”,对于字节跳动而言,更重要的是将用户引流到小荷App。在线上问诊、疾病自测和疫苗预约外,更复杂的业务都需要用户上到App内享受。
在这个阶段,小荷医疗主要围绕问诊、线下看诊预约、患者交流等业务展开,始终停留在线上服务和社区建设上。就连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主打的卖药这项服务,字节跳动也只在小荷App上留有位置,但并没有展开。
直到2021年9月,小荷医疗才开设了线下诊疗机构——松果门诊,将医疗服务延伸到线下。
本次增持美中宜和,有说法认为,字节跳动是看中了医疗“人才”。美中宜和创始人胡澜具备医学博士、MBA学位和投行背景,自2004年回国后就在妇产科领域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中高端人群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不仅完善了字节跳动的医疗服务版图,也丰富了其服务群体。
此外,胡澜还是北海康城的独立董事,后者是我国罕见肿瘤特药的头部企业。字节跳动通过胡澜在肿瘤及其它专科医疗行业,有了新的探索机会。
还有说法是,字节跳动想通过美中宜和庞大的线下机构组织,实现对线下医疗板块的扩容。
毕竟,互联网医疗一直以来的重要难题就是,停留在线上服务,难以打开线下市场。而医疗并非一个简单交易买卖的行业,需要依赖深层次的医疗行为,大部分服务都要转向线下。布局线下诊所,是企业发展必经之路。
医疗版图再延伸
在医疗健康赛道,字节跳动虽然姗姗来迟,却已经默默拿下不少“城池”。
其在医疗领域的首个动作,可以追溯到2020年中,对百科名医(后改名“小荷医典”)的全资收购。按照字节跳动当时的说法,此举目的主要是为了建设更完整的平台内容生态。
但如果去翻看当年投资的动作,不难发现,百科名医是字节跳动2020年上半年出手的13笔投资中金额最高的一个,达到5亿元。这样的投资手笔和魄力,很难让人不做其他联想。
没两个月,字节跳动就推出了“小荷医疗”,利用“小荷”App和“小荷医生”App从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科普两个角度切入行业。
整体而言,2020年字节跳动在医疗领域始终保持着低调作风,悄然进行业务布局。
比如,当年底,公司在生物计算里领域发布了招聘需求,但并没有引发太大关注,之后还悄悄撤下了需求;收购吴海峰的幺零贰四,建成了专门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
但进入2021年,字节跳动就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在医疗健康领域动作频繁:
一方面,字节跳动通过小荷健康强化品牌形象、完善业务范围,于1月成立了海南公司,将经营范围扩展至医药零售等领域,4月申请注册“小荷早筛”商标,6月将C端服务增加至医美领域,11月成立医疗器械公司,12月设立医学检验公司。
另一方面,字节跳动利用资金优势,采用投资、并购等方式,与新药研发平台水木未来、体外诊断企业上海迪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妇儿医院美中宜和、心理健康医疗平台“好心情”、肿瘤多学科会诊平台爱瑞奇迹、临床试验招募平台厚普医疗等“牵手”,进一步完善了医疗版图。
在张一鸣的观念里,拓展业务边界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尽量不做别人已经做好的事,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就不做,除非是业务防御。
很明显,医疗并不是字节跳动的基本盘,不存在防御一说。
而就其目前的布局看,字节跳动在医疗领域的思路就是:线上进行医疗科普、数字问诊、看诊预约,线下建设医疗诊所,打通线上线下就医环节,建成医疗生态闭环;从覆盖范围看,包括了药品研发、病理检测、线下机构等关键诊疗环节。
综合对比,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科普+问诊+医药电商+线下医院”的发展思路,没无明显差异,甚至在医药电商部分存在一定弱势。
字节跳动没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但丝毫没有“放弃”的迹象。
在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时,他都表示:“公司在社会责任和公益上已经有一些进展,其中教育公益、脑疾病、古籍数字化整理等新项目也持续探索中,我个人也有些投入,我还有更多想法,希望能更深度参与。”
实力错配野心?
事实上,除了张一鸣,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等互联网大佬都曾公开肯定过生物医疗行业的重要性,表达过要发展相关业务的意向。
究其原因,还是与互联网医疗业巨大的潜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408.9亿元,同比增长50.5%;到2022年这一规模将突破700亿元,2023年逼近900亿元。
或许市场规模增速会有放缓,但绝大部分用户都对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持正面态度,而几乎所有用户都愿意在未来尝试购买互联网+医疗产品。
在艾瑞咨询的互联网医疗产品满意度调查之中,大部分用户都认为互联网+医疗产品检测维度多样(95.2%),结果较为准确(95.3%),其结果可对用户生活健康甚至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96.9%),其结果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95%),产品性价比较高(95.6%)。
这个近千亿的市场中,目前跑出来的只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几家。据财报,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阿里健康实现收入205.78亿元,同比增长32.6%;2021年京东健康总收入306.8亿元,同比增长58.3%。
巨大的蛋糕诱惑和用户满意度面前,资本自然不会放过。
根据《2021互联网医院行业报告》,从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互联网医院领域一级市场共有16起融资并购事件,总融资额达234亿元人民币,约一半的融资处于C轮及之后,其中,发生在2021年的有圆心科技、微医、叮当快药、康爱多、好心情的多项融资并购。
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一波上市潮,微医、叮当快药、智云健康、圆心科技等企业先后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医脉通则成功上市香港联交所。
处在行业前沿的字节跳动等巨头,显然能第一波感受到风向变动,不会任凭机会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过而无动于衷。尤其是在全平台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一个新的增量市场就是强有力的“输血”池。
但互联网医疗有太多难题需要攻克,实际操作中,数据、医疗结构性匮乏、资源不平衡、医患不信任、行业协作等难题比比皆是,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这就意味着,企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
毫无限制的投入,最终能换来多少回报?
从产业链分析,目前互联网医疗链条主要包含五个环节:互联网+医院;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医疗健康险;医疗智能硬件。
转换到商业模式上,也就是向医院提供信息化服务、数字医疗技术收入,医药电商销售服务,医疗保险服务和医疗器械销售等。
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收入结构也能看到,医药电商是目前两家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财报显示,2021财年阿里健康首次实现年度全面盈利,年利润为3.43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达6.31亿元。但到了2022年,阿里健康由盈转亏,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实现收入205.78亿元,同比增长32.6%;年度亏损为2.66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额达3.94亿元。
阿里健康的业绩驱动源于医药电商业务,主要涵盖医药自营业务、天猫医药平台和新零售业务;其中支柱就是医药自营业务,简言之就是售药:2022财年医药自营业务实现收入179.11亿元,同比增长35.5%,占总营收比例达87%。
与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不同的是,字节跳动优势在于算法,其过往业务也多围绕资讯娱乐、直播短视频而生,缺乏电商基因。这就决定了,目前互联网医疗被验证的盈利路径,很难在字节跳动得到复制。
或许有人认为其所覆盖的肿瘤领域具有一定门槛,未来能给公司带来不菲收入。但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在2016年进行的调研显示,只有28%的用户愿意为慢病管理付费,且67%的用户的付费意愿低于500元一年。
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系统的补充,在资源聚集、分配和协同上,毫无疑问有着天然优势,不仅能够解决医药紧缺等非常情况下的医疗难题,还能为用户提供更优化的诊疗方案,从根本上来说是实体医疗机构重要助力。
但不得不承认,行业目前仍然缺少能持续跑通的盈利模式。即便拥有技术、资金和货品组织能力的阿里、京东,想要盈利都不容易,字节跳动要想实现超越,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