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京东集团发布了两则公告,宣布拟将旗下的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分别独立上市。
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京东产发始于2007年,彼时京东集团首次开启自建物流体系的战略目标,京东产发最初是为了服务京东的自有仓储物流体系。其运营初期主要利用京东零售及京东物流在中国的地域扩张,开发超大型智能仓库即“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逐步在中国各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物流园区网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京东产发资产管理规模总额人民币937亿元,总建筑面积为2333万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在亚洲排名第三,在中国排名第二。旗下资产包括219个物流园区、13个产业园区及4个数据中心,当中包括于四个海外国家拥有的25个基础设施项目。自2018年初至2022年底,京东产发总建筑面积扩大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在同业中实现最快增长。
此后,京东产发逐步将投资开发、资产管理和多元化增值服务的能力释放出去。京东产发服务的客户逐步从物流服务商延伸到宝马等制造商、本来生活等电商、良品铺子、永辉超市等零售商,实现服务行业的多元化覆盖。
应该说,过去京东产发所有的业务活动只服务于一个场景:京东零售。无论是仓配、运营、服务还是营销,标准都相对固定。未来,京东的客户可能是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用户、渠道、商家或品牌商。
另外一家不被众人所知的上市主体是京东工业。京东工业主要为客户提供工业供应链技术和相关服务,旨在帮客户提高供应链可靠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招股文件显示,2022年,京东工业交易额达人民币223亿元。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2年的交易额计,京东工业在中国MRO(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采购服务市场排名第一,也是中国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最大的服务提供商。
京东集团表示,此次分拆上市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曾经把京东的组织模型比喻成“积木”。
刘强东认为,积木型组织的含义是:打开业务环节之间的强耦合关系,使之成为一个个可拆分、可配置、可组装的插件。通过对多个可选插件的个性化组合,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偏好和需求。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乐高有3200块左右的标准化砖块,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不同的组合叠加后,能够拼装成任何一个你能想象得到的造型——小到一辆汽车模型,大到活灵活现地重现奥运会盛况。”刘强东过去曾这样写道。
如今刘强东正在进行一场“拆积木”的过程。
实际上,早在2017年,刘强东提出一个理论:从“零售商”向“服务全社会的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
京东过去的成长逻辑主要是依赖自建和自营。在这一过程中,京东建立起了规模优势和良好的口碑。京东认为,未来随着物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不仅仅是从自身求,还要从外部求;不仅仅依靠自建式的规模经济,还要借助连接式的网络效应。
总结而言,京东要把自己服务自己的能力释放出去。这种释放的服务能力体现在把公司成熟的业务能力释放给全社会。比如,京东物流正在为全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京东健康也在过去的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东的意图在于,未来京东要赋能开放,并通过赋能开放进一步放大目前的成本、效率、体验优势。这意味着:京东的基础设施不能仅仅服务于单个企业,而是应该让更多方受益:通过开放、连接,将积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京东也会更加开放地接入外部的资源能力,服务和丰富京东的生态,实现共生、互生、再生的良性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在几天前刚刚进行组织变革。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的全员信,阿里将进行“1+6+N”的组织变革,1个庞大的阿里集团,拆分成6大业务集团和N个业务公司,让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具有独立上市的可能。
这正是京东过去几年一直的做法,京东系上市公司目前已有5家: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德邦物流,若京东产发与京东工业两家分拆上市完成,京东系则达到7家上市公司。
相比阿里巴巴,京东显然早走了很多,未来“京东系”还会有更多上市公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