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向东,来源:高街高参  (id:gjgc168) 

“比云南白药大27年岁的中药牙膏,巅峰时年产2.7万吨,但如今已经连续亏损12年半,身负1.5亿债务不能如期偿还,要靠买股票保壳。难兄难弟田七却已早它四年倒下,它又该如何破局重生?”

前几天,我们围观了云南白药牙膏事件。虽然云南白药回应氨甲环酸是运用于功效牙膏中的常用成分,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也称氨甲环酸非禁限用,但仍未平息大众对云南白药牙膏虚假宣传的质疑。

暂且不管云南白药牙膏是不是以中药“光环”示人,掩盖现代医学药物止血功能,比云南白药还要早27年诞生。

第一支“中药牙膏”——两面针,已经连续亏损12.5年,且还不起债了。

10月25日,两面针发布了2018三季度财报,今年前9个月,两面针营收8.95亿,综合收益亏损3785万,其经营性业务仍未能盈利。

10月10日,两面针发公告:本公司在2016年向东通公司借的3亿元到期,但只能偿还1.5亿,余下的1.5亿借款将延长一年,借款年利率为7.3%。

同为国企,后起之秀的云南白药当前市值为731亿,而两面针只有21.95亿,二者的差距在哪里?

困局:牙膏家用市场丧失,酒店战场触顶

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两面针牙膏诞生的第40年。

1978年,柳州市日用化工厂将牙膏车间分立,单独组建“柳州市牙膏厂”,同年第一支两面针药物牙膏研制成功,开我国中药牙膏先河。

1985年,两面针中药牙膏年产销量就突破了1亿支,之后16年里,两面针牙膏产销量排名蝉联国产品牌第一,产量翻了4倍。到2002年已改为按吨计量了,当年两面针牙膏以2.7万吨年销量,仅次于外资背景的上海中华、广州高露洁,位居全国牙膏行业第三。

2004年,两面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抢到了“牙膏第一股”,但两面针上市即巅峰。

两面针IPO募资6.57亿,10个资金用途中涉及到牙膏、卫生棉、纸尿裤、洗涤用品、松香产品深加工、流体萃取等,横向扩意图明显,但事与愿违。

两面针不仅没抓住日用快消的多品类市场,反而丢失了牙膏这个王牌单品。

其溃败从家用牙膏市场的优势地位丧失开始。

当时两面针前有上海中华和高露洁,后有宝洁旗下的佳洁士,同打中药牙膏的云南白药在2005年进入市场,现在市占率第一的黑人也在那时发力,从东南亚杀入中国,两面针不进则退。

2000年,两面针的主要业务还在牙膏上,占总营收的79.9%,但10年后,牙膏占比就下降至27.6%。2010年之后的数据,则主要是家用牙膏的销售情况,这项两面针起家的业务,已降至两面针总营收的10%。

2016年之后,两面针牙膏的营收占比就不再单独披露了,指标改为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2017年财报信息

2017年,两面针家用销售量为4000万支,比22年前的1亿支战绩,足足缩水了60%。如今,两面针的市场份额已跌出前十。

上市前两面针就开设了酒店一次性牙膏业务。

2003年,两面针表态,“旅游用品要抓好重点,规范代理,快速形成行业龙头。牙刷的销售要把市场扩张放在第一位,构筑全国销售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两面针的确赶上了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黄金十年”。2007 年 10 月,董事会通过了注资控股两面针(扬州)酒店用品有限公司的决议,为了“进一步巩固两面针在酒店用品生产销售的行业龙头地位。”

不过自2011 年开始,经济型酒店增速趋缓。因为经济型酒店的各项装修、租金、人力等成本在上涨,一方面酒店业本身在进行升级,市场趋向中高端消费;另一方面,酒店运营成本的控制是保障利润的有效手段,因此会布草(含牙膏套装)成本。

批量采购的加价并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两面针的酒店牙膏业务毛利很难上去。

面对市场变局,两面针的酒店产品也在进行产品升级,做高端酒店产品。不过2017年,两面针旅游牙膏销量为11.5亿支,同比减少14.66%,显然酒店牙膏业务也已触顶。

溃败:多元化碰壁,连亏12年,靠炒股输血

当年风光的两面针,原本想打破靠“一支牙膏”打天下的局面,而扩张卫生棉、纸尿布和洗涤剂等业务。出发点没有错,类似的云南白药也是从喷雾剂这样的跌打药单品,扩品进军牙膏业务,如今还涉及美妆护肤用品。

相比之下,两面针命运更为坎坷,不仅主业丢了,多元化业务也没搞好。

2006年至今,两面针已经连续12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经营业务一直无法自我造血。

从两面针的各项业务中,虎嗅·高街高参发现,占比最大业务是日化产品,占总营收42.2%,其包涵牙膏、牙刷等扣桥护理产品和洗头膏、沐浴露等洗涤产品,但毛利率只有22.76%。2004年上市的时候,两面针牙膏业务毛利率接近40%,拓宽的日化产品线在拉低两面针的毛利率。

家用日化产品都要铺渠道,不过两面针品牌号召力下降,渠道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两面针的线上渠道明显较差,两面针天猫旗舰店的粉丝数量只有5.3万,店内商品最高销量不足5万。而云南白药牙膏旗舰店粉丝数量为66.7万,店内商品最高销量为51万,是两面针的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三氯蔗糖业务,由捷康公司负责经营,捷康是国内最大的三氯蔗糖生产公司。不过,去年6月,两面针为了回归主业,将持有的捷康35%股份作价6557万元全部卖掉,两面针不再经营这块毛利较高的业务。

在2016年底,三氯蔗糖的价格上涨,因此捷康这块业务是这项业务有一定的潜力。有投资者在相关社区提问,两面针回归主业,为何不出售连续亏损的纸厂。两面针则以“公司正集中资源回归日化主业”回避了这一问题。

两面针的纸浆、纸品业务,毛利率 在2017 年之前均为负值,通过不断的工艺技术改造等措施,终于在2017年实现了0.12%的正毛利。而同样做生活用纸业务的中顺洁柔,近年毛利率水平在36%左右。

2017年,两面针毛利率为19.66%,这还算上了已经卖出的三氯蔗糖业务。过去12年,两面针只有两年的经营现金流是正的。

经营不赚钱,为何两面针还没戴上ST的帽子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财务调剂。

据阿尔法工场报道,2007年,两面针的净利润并非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改善,而是因为两面针所有子公司只是参股而非控股。所以按照非同一控制人合并利润原则,利润百分百并表入母公司,而参股子公司企业生产成本根据持股比例计入母公司。

其次是靠买股票输血。

1999年8月,两面针作为发起人参股中信证券,投入1.52亿元,持股9500万股,折合每股1.6元。没想到中信证券会成为两面针的“保命药”。

两面针年报提到“由于公司长年扣非后亏损,以前年度主要依靠出售所持有的中信证券股票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实现盈利。”从2006年开始,两面针就开始通过抛售中信证券股票获利, 截止2017年底,两面针还持有中信证券流通股股票约 1512万股,卖掉的8000万股票共套现约20亿元。

今年7月两面针发布公告称,在 2018年剩余时间里择机在二级市场按市场价格出售不超过1200 万股中信证券股票,中信证券“药瓶”见底。

破局:如何跳出“田七”式厄运

第一支“中药”牙膏的大溃败

同样出身广西、国企背景、走中药牙膏路线的田七牙膏,因其母公司奥奇丽在2003年也开始多元化扩张,逐渐偏离了日化行业,导致资金紧张,田七牙膏已于2014年被迫停产。

2016年,奥奇丽资产重组成功,新公司田七集团带着田七品牌重出江湖,却已物是人非。2017年,田七集团将50%股份卖给了主做微商的妆后集团,田七,也不可避免成了一个“微商品牌”。

两面针要避免重蹈田七的覆辙,就必须大刀阔斧改革,留给两面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直面低毛利、长期亏损的困局,虎嗅·高街高参认为,两面针可以从三个方向下手:

1. 砍业务,做聚焦

多元化布局已经与两面针实际能力不相匹配,必须把非核心业务砍掉,专注优势业务。

现在两面针用“大消费、大健康”的概念打包大日化、生活用纸、医药、房地产四大板块,但两面针的生活用纸业务和房地产业务还有必要留着吗?尤其是纸品业务,对比专业的同类业务龙头毛利率差距极大,两面针可以将规模有限、效率低的业务砍掉,把资金放到有竞争优势、能快速变现的主营业务上。

回归主业,两面针早有过尝试。2013年,钟春彬接替公司原董事长马朝梅执掌两面针,两面针的核心业务开始回归到牙膏,推出售价59.9元高端新品的中药消痛牙膏,并请了张嘉译做代言人,在此之前,两面针已有六年不用代言人。在去年的热播电视剧《白鹿原》中,两面针还做了广告植入,但还是老套路。

但可惜,高端产品线对两面针整体帮助不大。国内牙膏市场格局逐步稳定,据AC尼尔森、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2016统计数据,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黑人(20.6%)、云南白药(17.8%)、佳洁士(11.1%)、高露洁(9.8%)、冷酸灵(5.8%),游离多年的了两面在两面针已经跌出前十,而同样走中药牙膏路线的云南白药市场份额比较稳固。两面针靠几款高端产品,难以冲破对手对市场的封锁。

2. 重塑品牌与渠道

快消品还是得打广告做营销,用品牌占领消费者心智,提升产品溢价。例如东阿阿胶就是营销提价的典型,云南白药也一样,2018上半年,云南白药销售费用18.91亿元,排名医药上市公司第11位,其中广告宣传费用为3.59亿;2017年,销售费用36.84亿元,排名医药上市公司第九位,其中广告宣传费6.89亿元。2016年,云南白药7.07亿元广告费,是当年所有医药类上市公司中数额最大的。

两面针官网显示两面针有13项发明专利,大多与中药牙膏相关,这就是它特的优势。因此,突出中医中药的品牌特色,打造中药功能型产品的市场策略是符合其发展实际情况的,当然套路需要换新。

但两面针的销售费用2017年占营收比重为13.6%,在2008年则是18.7%,所占比重呈逐年减少趋势。两面针的问题是:打广告的钱从哪儿挤出来?万一钱花多了,中信证券的股票可能补不回来,想大投入赌一把,也得衡量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能否冲出趋于稳定的牙膏市场,风险也很大。

3. 混改,股权融资

砍业务、变卖固定资产的造血不可持续。定增是一个方向,两面针2014年,两面针就曾向大股东柳州产投非公开发行股票1 亿股,募集资金4.6 亿元,柳州产投持股比例从18.5%上升到现在的33.3%。等嗑完中信证券血瓶,两面针很可能再一次抱紧柳州产投的大腿,但现在的宏观环境,单个“地主家里有也没有余粮”呀。

同为国企,两面针也可以像云南白药一样,在集团层面引入外部资源进行混改,注入新鲜血液。如果钱没法到位,两面针就要思考退路了,将非主营砍掉,整理优质业务,也能方面私有化。命好一点,可以像百丽一样,有个好的接盘归宿。再不济,总强于田七那样破产清盘后再另起炉灶。

反正,此事宜早不宜迟,越晚越不值钱。

不过按当前进度,或许“一口好牙,两面针”这句10多年前的电视洗脑广告,只能伴随两面针牙膏的没落,活在历史的记忆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