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要加油了。
1
理想进入“多事之秋”
造车新势力理想,最近过得不太平,至少有三件事让它感到闹心。
第一件事来自资本市场。
百度股市通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10月21日,理想港股最新的股价为67.7港元,总市值为1411亿港元。但在2022年6月末,理想的盘中股价一度冲上165港元。也就是说,短短4个月时间,理想的股价跌去——
50%以上。
看着K线图上的“滑坡式”腰斩,着实残酷。
第二件事来自股东减持。
港交所披露的文件显示,今年9月2日,沈亚楠减持了理想汽车40万股港股;5天之后的9月6日,沈亚楠再次抛售理想汽车60万股港股,两次合计抛售100万股,套现金额超9000万。
相比于理想的总市值来说,这点钱不多。但沈亚楠可不是一般的股东,他还是理想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掌管着理想多个关键部门,被外界视为“理想的二号人物”。
有意思的是,沈亚楠抛售的时候,理想新车型L9正面临维权投诉,负面缠身。
这样一位重量级高管,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抛售自家企业的股票,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也不是理想第一次遭到减持。
从去年12月开始,沈亚楠就多次减持理想,持股数从3200万股下降至现在的2900万股。
无独有偶,今年3月份,理想最大外部股东美团王兴,也曾在两天时间内三次减持理想的股份,持股比例从22.89%下降到了22.82%,合计套现金额超过3亿。
第三件事是裁员。
今年5月份,有网友在脉脉发帖称,理想汽车毁约2022届校招生——
三方都已经签好了,现在被告知解约。还有半个月就答辩毕业了,这个点上哪去找工作去。
该帖显示,应届生大部分都收到了邮件,涉及的部门包括企业系统、产品、智能驾驶和数据开发等技术岗员工。
这事在理想发布的公告中得到了侧面印证,按照理想的说法——
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岗位被关闭,涉及部分今年尚未入职的校招生。
当一个企业连应届校招生都开始裁撤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
股价腰斩、高管减持、裁应届生,理想汽车还剩多少理想?
2
“卖1辆车亏2万块”
理想的焦虑,从财报中可见一斑。
首先看业绩。今年上半年,理想实现营收182.95亿元,同比上涨112.38%,乍看还不错,但净亏损达到6.52亿元,同比增加了9.5%。
主要的亏损来自第二季度,今年第二季度,理想净亏损6.41亿元,亏损额创下近两年新高,也是公司港股上市以来的新高。
再看交付量。今年上半年,理想交付了60403辆车,同比增长100.3%,但经营亏损高达13.9亿,折算下来——
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2.3万元。
好家伙,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看到这个数据,有网友甚至调侃——
为了给理想减负,希望大家不要再买它家的车了。
拉长时间看,2018年至2022上半年,理想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2亿人民币、-24.39亿人民币、-1.51亿人民币、-3.21亿人民币、-6.28亿人民币,五个报告期合计亏损——
约50.73亿元。
逃不出难盈利的魔咒外,理想还面临掉队的风险。
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8月,理想的销量已经跌出了前十,不仅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头部选手,甚至还被哪吒、零跑这些后来者超越。
遥想去年初,创始人李想曾对外信誓旦旦——
理想汽车2025年的战略目标为取得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
看看如今的情况,理想似乎正在远离这个目标。
3
技术隐忧和质量危机
细看理想的亏损,主要来自销售和研发成本的增加。
今年上半年,理想的销售成本从70亿元增加到143亿元,翻了一倍,研发费用也同比增长了148.8%,达到29.06亿元。
这是理想在暗暗发力,同时也是这家车企的一个忧虑。
很长一段时间里,理想仅拥有理想ONE一款车型,且采用增程式路线,技术投入长期低于“蔚小理”中的其他两家。
也正因此,理想在成本控制上占优,一度率先实现季度盈利转正。
但随着理想ONE销量的逐渐萎缩,加上其他新能源车企技术的成熟,理想不得不开启多个产品矩阵,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就在今年6月,理想推出了新车型L9,正式开启了矩阵之路。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想L9采用的依旧是增程式技术路线,这意味着理想的纯电汽车继续“缺席”。
因为执着于增程式动力技术,理想一度饱受质疑。
按理想的说法,它们选择增程式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顾全市内和长途两大场景,实现“城市用电、长途用油”,让车主没有里程焦虑。
但从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车的未来出发,纯电动车显然是比混合动力车更好的选择。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还要烧油的电动车,还是纯粹的电动车吗?所谓的增程式技术,不就是在电车上装了个“燃油充电宝”?而且,由于需要能量二次转换,增程式汽车能耗较高,还可能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早在2020年9月,大众集团中国区CEO冯思翰就曾直言——
增程式电动车从单车角度看具备一定价值,但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增程式电动是最糟糕的方案。
也正因此,增程式技术一度被抨击为“过时技术”。在业内,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
增程式汽车是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过渡的阶段性产物,理论上动力电池技术越发达、充电基础设施越完善,其生存空间就越小。
从政策来看,相比于纯电动车,增程式等混动汽车也更不受“待见”。
在北京,政策规定只有纯电动车才可享受相关新能源政策和补贴,且增程式电动车可能仍受尾号限行影响。上海也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如果其他城市也效仿京沪,增程式汽车可能将迎来寒冬。
技术隐忧之外,理想还一直面临产品质量的争议——
2022年8月,一辆理想ONE在四川省成渝高速起火。现场视频显示,车身在短时间内被烧成了空架,车内四人烧伤,及时离开车辆。
2022年7月,据《央广网》报道,理想L9重庆的试驾车在试驾过程中车辆左前轮陷入车身当中,无法正常行驶,车辆空气悬挂断裂。
2020年11月,因多次发生前悬架下摆臂球头从球销脱出情况,理想汽车召回10469台于2020年6月1日前生产的理想ONE,进行免费更换球销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对理想汽车的质疑更是多达数千条。
这些,值得理想反思。
4
尾声
乘着新能源的东风,理想获得过中国新能源SUV市场销量冠军,也曾是30万元以上国产车型销量冠军,一度风头无两。
但时至今日,包含理想在内的“蔚小理”,都已经面临更加残酷的境地。在锂猫实验室统计的2022上半年交付量榜单里——
前十名除小鹏汽车外,均为传统车企。
“蔚小理”的前方,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已经望尘莫及。他们后方,还有一众更新的势力,以及加速赶来的传统车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广汽埃安。2021年,广汽埃安销量12.7万辆,排名第五,仅次于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和长城。在此前广汽的财报发布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更是放出豪言——
将来要用“埃小蔚”替代“蔚小理”,占据造车新势力头部位置。
前狼后虎,是理想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群雄逐鹿的局面下,资本将渐渐回归理性。当外部“输血”越来越弱,所谓的新势力能否真正长远发展,还要看自身的“造血”硬实力。否则,理想们真的要应验那句话——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