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卷啊。”5月16日晚上,在腾讯云和移动云相继宣布将大幅降价后,关注相关新闻的很多网友持相同态度,那就是如今的云计算市场太卷了,巨头掀起的“价格战”开始硝烟四起。

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已经2023年了,云巨头再掀“价格战”还能起多大作用?随着国内公有云市场增速开始明显放缓,对云巨头来说,仅靠发动“价格战”,还能带来多少新的增量和潜力?

阿里云用数据说话,降价和免费的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根据5月16日披露的数据,自阿里云在上个月宣布降价和核心云产品免费试用以来,开发者反响强烈,已有超过100万人次访问阿里云官网的免费试用。

实际上,在各大云服务巨头性能差异不明显的背景下,价格就成为中小企业非常看重的变量。对云厂商来说,降价可以吸引更多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黏性。

有云计算行业人士分析称,云服务商纷纷降价,主要目的在于“以价换量”,扩大用户基数和规模。互联网大厂的主动降价让利,对很多企业,尤其是资金吃紧的中小企业很有吸引力。

但“以价换量”能成为云巨头的长久之计吗?

云巨头相继大幅降价,最高降幅60%

在阿里云高调披露降价“效果”5个小时后,腾讯云开始行动了。晚上7点多,腾讯云宣布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降价政策将在6月1日正式生效。

针对部分区域云服务器实例特惠时长,腾讯云最高降价40%;云网络方面,腾讯云对负载均衡CLB的LCU费降价18%,对标准型NAT网关降价15%;数据库方面,腾讯云数据库TDSQL-C serverless全新发布资源包付费模式,刊例价对比同规格包年包月产品降幅达25%。

除了降价,腾讯云还推出了一些免费服务给用户使用。比如,在云安全方面,腾讯云主机安全基础版将对全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同时免费开放资产管理和一键体检能力,让企业客户实现“0成本”提升安全能力。

腾讯云官宣降价不到一个小时,运营商中的移动云也宣布降价。具体来看,移动云的通用入门型云主机降价60%,包年240元;通用网络优化型云主机降价60%,包年806.4元;云安全中心降价50%,包年360元;云硬盘备份降价50%至包年7.2元。这一降价政策将于5月17日正式生效。

过去一年,运营商在云计算市场增速强劲。2022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的营收分别为579亿、503亿元、3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8%、108%以及121%。

随后,移动云方面向观察者网发来关于网传“移动云全线产品最高直降60%”的情况说明:相关活动为在517电信日正常的限时营销优惠活动,活动有效期为5月17日-5月31日。“未来三年,移动云将成为一流云服务商,相关指引不变。”

而在腾讯云和移动云之前,阿里云是第一个吹响“价格战”号角的玩家,该公司在4月26日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除此之外,阿里云还推出了“飞天免费试用计划”,面向1000万云上开发者,提供核心云产品的免费试用。

关于降价的原因,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表示,主要是希望将技术红利更多回馈给客户和伙伴,持续降低用云成本,扩大云的市场空间。

“从目前阿里、腾讯和移动云的降价信息来看,降价是多维度的,不同产品线和不同时间段具体情况有较大区别。”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研究经理崔婷婷向观察者网分析指出。

“另外,对于公有云大客户来说,本身有一定议价权,并且除了产品价格外,咨询、建设和运维服务同样是重要的成本支出。所以降价行为折射到具体市场落地情况上,可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总体来说,降价对于公有云用户来讲是普惠于民的行为,尤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可能更加利好。”她表示。

市场增速放缓,格局变化剧烈

在外界看来,云巨头们的降价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和战略布局做出的重要决策。

眼下,国内云市场已经进入相对饱和的状态,公有云市场增速放缓,云厂商急需寻找新的增量,虽然“价格战”往往是打破瓶颈不得已的手段,但或许真的可解燃眉之急。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中国公有云市场两大业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以及平台即服务(PaaS),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增长19.0%,跟2021年同期42.9%的增长率相比,出现显著下滑,与2022上半年30.6%的同比增速相比,增速放缓也十分明显。

这家市场调研机构指出,2022下半年,三年的疫情冲击对企业用户在公有云的投入上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企业认可公有云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的积极作用,公有云存量业务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在新增需求的决策和建设周期普遍延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有云整体市场的发展。有些互联网公有云用户出现自建云资源池和能力反向输出的趋势,为公有云市场带来更多变数和挑战。

实际上,公有云市场的颓势从2021年便已开始显现。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IaaS+PaaS)同比增长30.7%,与2021上半年相比,增速(48.7%)下滑18个百分点。在疫情、供应链短缺、宏观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有云市场压力加剧。

当市场开始增长乏力,行业出现困境,各大厂商之间的竞争无疑也将更加激烈。根据IDC的报告,与2022年上半年相比,国内前五大云厂商的份额与排名在下半年出现大幅变化。

具体来看,腾讯云首次跌出前三,其IaaS+PaaS份额从11.1%减少到9.9%,排名从第二降至第四;取代其位置的华为云IaaS+PaaS市场份额从10.8%增加到12.1%,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天翼云IaaS+PaaS市场份额从8.9%增加到10.3%,排名从第四升至第三;此外,阿里云IaaS+PaaS市场份额排名虽然依旧保持第一,但其份额从36.7%减到31.9%。

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云巨头们争相降价也不再难理解。“价格战”背后,体现的正是云巨头深深的焦虑和不安,现在的云服务市场已很难再一家独大。随着竞争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头部企业掀起“价格战”,也会给公有云市场带来更多变数和挑战。

“价格战”是长久之计吗?

尽管增速放缓,但公有云市场的潜力并没有消耗殆尽。

去年中,IDC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会以复合增长率30.9%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57.6亿美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全球占比将从2021年的6.7%提升至9.9%。

但问题是,云巨头们眼下应该如何挖掘新的增量和需求,仅靠打“价格战”能走的长远吗?

从过往的经验看,云厂商们想实现盈利可谓难上加难。自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以来,直到2022年谷歌云才首次实现盈利。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亚马逊AWS,实现盈利也花了10年时间。在国内,只有阿里云在2022财年实现全年盈利,百度智能云则刚刚实现单季盈利。

如今“价格战”一触即发,难免会影响云厂商的业绩。崔婷婷向观察者网表示,短期内,降价必然会对公有云服务商盈利造成一定影响。从长远来看,降价是否会对未来云市场格局造成明显冲击还需要对市场持续观察,在同质化较严重的领域,可能会出现更多跟进的行为。

有云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公有云厂商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产品,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努力推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样云巨头们才可以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公有云市场虽然相对饱和,但还有许多增长机会,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行业中,如 AI、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领域。

换句话说,“价格战”只是厂商短期博弈的利刃工具,差异化和创新才是云计算产业在成熟期取得成功的关键。未来,云计算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围绕生态系统而展开。云服务商不仅要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更要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才能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在寻找下一个云计算风口方面,美国云计算巨头微软、谷歌和亚马逊已作出表率,从他们近期的动向可以看出,未来全球云计算行业的风向就是拥抱AI。

硅谷云巨头的动向,很快也受到国内云厂商的关注。

正如百度李彦宏所言,“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对于云计算来说,是一个game changer,它会改变云计算的游戏规则”。就当阿里云越发感到焦虑之时,ChatGPT突然“出圈”,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在今年的阿里云峰会上,张勇称大模型是AI+云计算的全方位竞争,超万亿参数的大模型研发,囊括了底层算力、网络、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规模AI基础设施支撑。

因此,阿里云此次降价,也被行业人士视为备战AI大模型的一种战术姿态。

在一些市场观点看来,庞大的云计算市场中,抓住技术风口才是制胜关键,降价或许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管是“价格战”还是技术战,云计算市场新一轮战争已开启。目前,阿里云、腾讯云、移动云已经入局,接下谁还会加入战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