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微博网友@科技君
刚刚重申不造车的华为,再次主导了问界的“灵魂”。
4月17日,在华为手机nova 11的发布会主场,被问界M5、M9抢了风头,各种智能炫酷技术让人目不暇接。
“大嘴”余承东再次发挥口无遮拦本色。不仅正面开怼王传福,更扬言M9将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
真不知道这是真夸,还是捧杀。
这么看来号称“500万以内最好SUV”的理想还是保守了!
这让隔壁刚打出“比500万内最好SUV”更好口号的魏牌蓝山情何以堪。
一时之间,我竟不知李想“心力不强大才刷存在感!”的讽刺之语是针对魏牌蓝山,还是一语双关了。
不怼人不叫发布会
很难想象,一个品牌的发布会总由一个“外人”主导。屡屡占领赛力斯问界发布会C位的余承东就是这个“另类”。
这次同样如此。
发布会上,余承东侃侃而谈,M5的各种智能参数信手拈来。恍惚间,竟让我怀疑任正非前不久刚签发的一纸公告“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到底是不是真的。
而魔幻的是,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只有在朋友圈点赞的份。
那一句双方始终沿着“软件定义汽车”的思路着实让华为占领问界“灵魂”又添了官方新证据。
更有意思的是,整场发布会,余承东挥发当年在手机圈吊打苹果、脚踩三星的大嘴特色,化身“余怼怼”,从新能源造车兄弟到传统汽车品牌,明里暗里通通怼了个遍。
先是回怼王传福的“智能驾驶瞎忽悠”言论,声称其要么不了解这个行业,要么没这方面的能力,才来故意打击。
老余,你是懂腹黑的。
怼完人,又开始怼兄弟品牌。“M9将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最豪华SUV”的言论一出,整个会场爆发爆笑。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把理想和刚刚发布新车的长城魏牌一起怼了。
这下留给友商的只有“1亿元以内最好SUV”这一道门槛了。
在解释问界M5的智能驾驶时,余承东又说“和新势力、特斯拉相比,(高阶智能驾驶)我们遥遥领先。”
并称“遥遥领先”这个词不能随便说,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说。
老余,你是懂“遥遥领先”的。
在说到问界M9的空间内饰是,余承东更是扬言超越了奔驰GLS、宝马X7、迈巴赫、劳斯莱斯库里南、宾利添越所有的一众豪华车!
看到这些,估计问界车主和一众豪华车主们都集体沉默了!
上百年的汽车工业沉淀,终究抵不上余承东这张“大嘴”!
这下,即将2023第四季度上市的问界M9要不干翻一众豪华车是不好收场了。
不吹牛不叫新能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吹牛成了新能源发布会的标配,以及各家造车新势力的“拿手绝活”。
只有隔壁贾跃亭9年了,不吹牛,一心只画饼。还有隔壁特斯拉的马斯克一心想着怎么把SpaceX“星舰”怼上天,没空吹特斯拉的牛。
唯有国内新能源,从诞生之日起就染上了浮夸风。
虽然嘴上说着新能源和传统汽车是两个“物种”,但处处都在用“吹牛”和各种传统豪华车品牌battle。
余承东自不必多说,从问界M5淘汰了宝马,M7淘汰了保时捷到问界M7将完全超越丰田埃尔法、雷克萨斯LM等百万豪车。
更表示,问界M5最大的缺点就是便宜,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
余大嘴吹起牛来,甚至连广告法都不顾了。说极狐阿尔法S HI版使用的是全世界最强的智能驾驶,没有之一。
不知道如今糊成“极糊”的极狐回看余承东的这番“吹牛”会作何感想。
我就想问问余总,极狐阿尔法和问界M9的智能驾驶到底哪个好?
相较于余承东对M9的价格定位,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何小鹏说G9是“50万以内最好的SUV”已经没有了一丝吹牛的意味。
看来,吹牛也要靠同行衬托。
也只有媲美保时捷卡宴和GLS迈巴赫的发言有些许生理不适了。
蔚来的掌门人李斌同样“牛里牛气”:
不仅直言蔚来将瞄准BBA市场,希望在未来能与BBA三分天下;更有“蔚来明年销量将超雷克萨斯”的豪言壮语!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2022年雷克萨斯全年销量62.5万,蔚来12.25万。
梦想可以有,但妄想不行。
2019年,许家印吹牛称,要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车企,10年内年产销量要达到500万台。
但时至今日,时间几乎过半,恒驰交付超过900辆。
只能说留给许老板的时间不多了。
而和贾跃亭一样,汽车影子还没见到,雷军早就放出豪言:未来小米汽车年销量,要超过1000万台。
要知道整个2021年只有丰田集团卖出了1050万量汽车,连第二名大众集团都差了近200万量才达到雷总要求。
你看看,当邓紫棋的《泡沫》响彻新能源,连摸爬滚打商界几十年的大佬都飘了。
很难想象,当做了上百年汽车的奔驰、大众等品牌看到国内这群新能源“牛人牛语”会有一种怎样的错愕感。
真真应了那句话,初生牛犊不畏虎,新造车的都爱吹牛皮。
不否认不叫“华为造车”
当然,这场被问界M5和M9抢尽风头的发布会,蒙圈的不止原本的主角华为nova手机,还有大众:华为到底是造车还是不造车?
以至不少网友揶揄:一边说不造车,一边卖问界,然后车在卖了还在说不造车。
这也难怪网友的讽刺,毕竟3月31日任正非发出的“禁车令”还历历在目。
彼时被华为视为“亲儿子”的问界连“HUAWEI问界”的标识都不能使用了。
人们不明白的点在于,为何华为一边如此纠结于外界对自身造车身份的定位,一边疯狂把造车朋友圈扩大到奇瑞、江淮、北汽等车企。
其实华为所谓的“不造车”是不以一个整车汽车品牌的身份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而是以一个面向B端汽车供应商的身份定义自己。
正如华为一直强调的,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
至于华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看似主动,实则无奈的另一种选择罢了。
众所周知,华为不上市也不对外融资。自终端业务被美丽国打压之后,财报并不好看。
以2022年为例:营业利润为422亿元,上一年度为1214亿元,减少65%,为近五年最低表现。
对于造车这个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投入,并且可能长期没有回报的大项目,华为其实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般实力雄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华为也避免了承担巨额投入的风险。
而华为之所以甘愿最大限度的隐藏自己,选择站在合作车企身后,其实也是这样的考量:
不想让消费者认为智选车是华为车,从而避免华为与合作车企在声誉上绑定承担风险。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如此在意自己的logo出现在“亲儿子”问界身上了。
进入2023年问界销量接连哑火,前三个月销量分别只有4885辆、3505辆和3679辆,于是才出现了品宣上过度绑定华为的动作。
但对于华为来说,如果在自身品牌力加持下问界依然表现低迷,那这所带来的品牌伤害或许就是永久性的,对于其他想要与华为合作、借华为品牌力赋能的车企来说必定是个“劝退”选项。
但即便华为极力想要保持可观、公正的做个供应商,但这条路同样不好走。
就像余承东自己所说:
“国内合作伙伴中,打造自研体系的新势力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而国际的巨头们,因为制裁的原因也不会选(华为);传统的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择。”
除去这些,其实留给华为可选择的合作伙伴非常有限了。
即便那些已经与华为展开合作的车企,塞力斯也好,江淮也罢,其实也都有自己的商业诉求。
归根结底,就是如何赚钱?
对此,时任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总裁汪严旻曾表示,华为只有让这些30万元以上的新车成为爆款才有可能赚钱,如果不能成为爆款,商业模式就不能闭环。
但就目前来说,这不仅是华为的困境,更是整个新能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