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8日,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智选车品牌“AITO问界”正式更名为“HUAWEI问界”。

赛力斯发文称:“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和模式都没有发生变化。”华为回复:“‘HUAWEI 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

华为在两者的合作下已经步入新阶段,赛力斯只能“原地踏步”。2023年,江淮、奇瑞等车企也将进入华为智选车的合作队列。车企拥抱华为,利大还是弊大?

华为和车企是相互需要吗?

对赛力斯来说,华为不可或缺。

2022年7月,小康股份正式更名为赛力斯。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明确表示:“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坚定不移。”

这家前东风合资车企在华为品牌的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为“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新势力。

2021年4月,赛力斯华为智选车首款车型赛力斯SF5正式上市,2022年1月停产。彼时有维权声音称:“是第一批韭菜,也是最后一批韭菜。”赛力斯被用户指责,是车企靠着华为品牌在割韭菜。但赛力斯一直坚持和华为的合作关系。

2022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交付13.5万辆,其中AITO问界M5销量超7.5万辆。通过与华为在2021年12月成立新品牌“AITO问界”,赛力斯和华为智选车在2022年打了一场“翻身战”。但这场战争的胜利是通过“赛力斯”向“AITO问界”的转变达成的。这意味着,赛力斯的存在感越弱,华为赛力斯智选车的销量就可能越高。

如今,“AITO问界”更名为“HUAWEI问界”,从表面上看,赛力斯基本没有存在感了。但对于赛力斯来说,这种合作当前是仍是利大于弊。目前,华为同样不能缺少赛力斯。

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模式,不是代工关系,双方是联合研发的造车伙伴。华为主攻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软件系统、零部件硬件等,赛力斯主管车型开发、硬件模具设计、工厂改造建设等。双方需要紧密的产业协同,缺一不可。

“我们和赛力斯合作之后,它的质量、能力都得到巨大的提升。今天的赛力斯完全不是过去的小康,它的质量水平、核心能力在我们的帮助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余承东在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同时,华为会将智选车的主要利益分享给车厂。余承东强调:“车企挣大钱,华为挣小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华为智选车在未来还可以选择把利益全部收回,因为从长远发展看,车企没有议价权。

华为目前让利给赛力斯,就是让其他车企看到:跟华为合作,能活下去,能吃饱饭。但能不能吃一辈子,最终华为说了算。

华为独揽的销售渠道

因为华为一手握着问界品牌的销售渠道,一手握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软件系统的核心技术。

在新势力品牌搞直营的主流销售模式下,不造车的华为目前全面把握着问界品牌的销售渠道。赛力斯的车能否卖得出去,不只是依靠和华为合作造车,还要把车放在华为的门店里。

“销售网络我们不会盲目扩张,我们会优化升级,不想搞太多。我们以前有些观点还是错误的,搞很多手机店来卖车,但是能力不够。”余承东对智选车的销售渠道布局这样表示。

依靠华为强大的ToC销售终端,问界的销售体系搭上了快车道。根据杰兰路数据,截至 2022年底,华为问界全国销售网点1155家,环比上季度增加40家,覆盖城市共214座。问界目前稳居新能源汽车品牌门店量全国第一。

2022年,蔚来(350家)+小鹏(349家)+理想(209家)的全国门店合计仅908家,不足问界一年销售体系的发展。一汽大众入华20年,在全国也只有1000家左右的4S店,并没有问界的门店多。

但所有的销售终端都是华为搭建的,问界汽车的销售人员都是华为的。华为收取销售提成,但是不收取租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12月,华为、长安、宁德时代的合作品牌阿维塔选择了租赁店面展示空间的模式,并自派销售顾问。

这也表明,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同时在时刻提防华为对销售渠道的全面把控。

没有智能化核心技术 绑定华为就是“新型合资”

如果销售渠道可以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软件技术就只能从华为买。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未来汽车产品的升级迭代可能只依靠软件升级即可实现。

在合资车时期,国外车企把控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技术。如今,华为把控的核心技术是智能软件。车企与华为的合作中,确实需要和华为协同以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匹配。但车企不具备自主的智能软件开发技术。

对车企的未来发展来说,这就是“卡脖子”技术。

华为年报显示,2020 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投资达到 5 亿美元。2021 年达 10 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 5,000 人的规模。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投资越高,车企在今后与华为的合作关系中,对华为的依赖性也会越大。

技术成果是属于华为的,车企在和华为的磨合过程中,充当的更多是智能软件的使用者角色。这意味着,当更多车企加入华为生态中时,华为对软件技术享有绝对的议价权。

余承东曾表示:“我相信我们的合作模式(智选车模式)会让别人从看不起到看不懂,到最后让他们追不上。”目前,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仍在起步阶段。但规模增加之后,华为对造车业务的深度干预、对销售体系的全面把控、对智能软件技术的专有的效益会越来越大。

车企通过华为,确实能在产品质量和销量规模取得提升。但只依赖华为,最终只能成为“代工厂”。

赛力斯智选车模式是华为向其他车企打的广告:造车想要更进一步,找华为。所以,赛力斯一定要做好,而“去赛力斯化”又是必由之路。

赛力斯之所以坚持绑定华为,是因为小康进入高端智能新能源赛道,本就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华为的使命,或许是把国内相对落后的汽车产业链全部升级为“华为智选”。但车企最终必须面临“含华量”100%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