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则消息把动力电池行业炸了,据说美国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法案规定,自2024年起,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矿物原材料。
其实这个法案的原文不是禁用,是2024年起,电池成分中包含任何产自“特别关注国”名单中的国家(中国在列),将不再适用此补贴。
说白了,并没有完全禁掉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而是敞开大门:到美国建厂才能享受补贴。
星空君还是蛮理解这个思路,毕竟当年特斯拉拿到上海超级工厂的批文,也是承诺了国产化率(2022年8月已达到95%)。
只是能明显感觉到,曾经金融、科技、教育所有领域全面领先的灯塔,已经慢慢力不从心了。别说给所谓的盟友分一杯羹了,甚至自己都要开始逆全球化搞制造业回流。
如果翻一下2018年以来美国的各种黑名单,会发现这竟然是美国已经落后或者可能落后的领域清单:芯片、5G、人工智能、光伏,这次又加上了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行业,和光伏行业极其类似,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取得领先,想要发展电动车业务,不可能绕开中国。
同时,中美电动车市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原油纯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73%,美国现在是全球十大原油输出国之一,最近油价涨了不少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依然很便宜,换电车动力不足。
2021年,美国电动车销量60.8万辆,同期中国电动车销量330万辆。
01
两难选择:美国还是墨西哥?
中国的光伏企业早早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解决方案也很简单,把分子公司开到越南。
越南产的光伏组件,依然可以收到美国的优惠补助。
中国的彩电企业也有同样的困扰,于是把分子公司开到了墨西哥。墨西哥生产的电视机,也可以有关税优惠。
动力电池企业怎么办?
先看宁王。
据报道,宁德时代正准备斥巨资前往墨西哥或者美国成立子公司。
2022年半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1129.7亿元,同比增长156.3%,实现归母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82.2%。
作为行业老大,一定会有很强的议价权吧?
然而并非如此,公司的毛利率逐年下滑。
和2017年半年报相比,公司2022年半年报中,毛利率差不多腰斩。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大幅扩大产能,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暴增,尚未有效的传递到下游汽车厂商,给公司带来比较大的毛利率压力。
从另外一个视角,也不难发现,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真的是从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放眼全球,具有强悍的竞争力。
即便是子公司开到墨西哥或者美国,核心供应链依然会高度依赖中国企业。
02
甜蜜的枷锁:股权激励
翻一翻宁德时代近期的公告,会发现巨大的篇幅是股权激励。
公司上市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从公告内容看,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覆盖高管和部分中层共计160余人。
股权激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员工薪酬兑现方式,无需上市公司掏钱(由所有股东买单),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可以提高核心员工的工作动力。
星空君查了一下,2022年的股权激励兑现条件并不算高。
这意味着,只需要公司营收达到2300亿就可以行权。
半年报营收达到了1130亿,下半年超过上半年营收规模几乎是板上钉钉。
简单测算,2018年以来,公司数百名中层管理人员,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获得的收益人均超千万元。
那么问题来了,我不否定股权激励的优点,但这些千万甚至亿万富豪们,还有当年拼命打江山的动力吗?
8月1日,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黄世霖先生提出书面辞职,他曾任研发总监。
黄先生上市时持有的股份再加上股权激励计划,身家已超千亿。
是啊,当金钱只是一个数字的时候,如何激发富豪们的主观能动性?
03
研发决定未来
和一掷千金的股权激励相比,公司的研发费用就略显捉襟见肘。
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57.68亿,仅占营收比例的5.1%。其中主要构成是研发人员工资(21亿)以及材料费(23亿)。
对于一个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兴行业来说,最可怕的不是不赚钱,而是失去了研发的斗志。
近期宁德时代最大的研发成果,莫过于麒麟电池。
半年报称,公司发布第三代CTP——麒麟电池,所谓CTP是指电芯集成在电池包内。公司称麒麟电池的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 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支持实现1000公里续航;通过全球首创的电芯大面冷却技术,可支持 5 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快充。
作为对比,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的电量将比4680电池系统提升13%。
麒麟电池发布的当天,李想在微博平台转发了麒麟电池发布的消息,同时评论称“明年见”。宁德时代官微随后转发了李想的此条微博,评论称:“麒麟有理想”。
作为技术路线,CTP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什么?
CTC,也就是将电池和汽车底盘两个部件集成为一体。
对于电池企业和车企来说,CTC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是一体化设计和生产,两家公司需要深度合作。特斯拉凭借强大的控制力,可以有效的整合电池商为之服务,但大部分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很难做到如此融洽的集成合作。
所以,真正在这方面潜力最大的,是同时造车、造电池的厂商。某厂商甚至推出了更激进的方案:CTB。让电池成为车身的一部分。
宁德时代也在CTC领域投入巨大的资源,但需要和相应汽车厂商实现无保留的交流沟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