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和恒大,真的是殊途同归。
01碧桂园被二股东清仓
一则传闻让碧桂园股价一度上涨了18%以上,却让中国平安急了。
一向“唯恐天下不乱”的路透社曝出一个大消息,说中国平安接到上面要求,让其收购碧桂园。中国平安立即辟谣,并且说之前已经和路透社作出澄清,但该社执意要报道假消息。
另外,为了让投资者相信,中国平安还透露已经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这意味着套现离场。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杨国强主动露面,卖飞机还债,向外传递积极信号时,却被二股东浇了一盆冷水。
在公司遭遇困境时,股东本应该共同应对,但中国平安却宁愿亏损,也要全部清仓,这无疑是告知外界不看好碧桂园的未来。
实际上,8月10日,碧桂园承认遭遇流动性压力后第二天,也就是11日,中国平安就行动了,减持套现了1381.21万元,持股比例降至4.99%。在这之后,将4.99%的股份全部卖掉,套现了多少钱没有公布,但肯定是亏损的。
2015年,中国平安花费49.5亿人民币(63亿港币),以每股约2.21元的价格收购了碧桂园9.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8月11日,碧桂园的股价已经跌至1港元左右,之后持续下跌,现在不到0.8港元,毫无疑问,中国平安持有的5%以上的股份是亏损的。
投资碧桂园8年,中国平安总体上还是赚的,此前通过减持股份套现大约在47亿港币,作为股东,从碧桂园分红约58亿港币,合计105亿港币,获利约42亿港币。
不过,从碧桂园赚了这么多,在最困难时候,立即就抛弃,多少显得有点不讲情分。
02碧桂园的金主都有谁?
碧桂园能够成为“宇宙第一大房企”,背后的金主们功不可没。对于碧桂园1万多亿的负债来说,平安这63亿港币,只能算是一个小金主。
那么,碧桂园背后的金主都有谁呢?我们都知道碧桂园有一句口号叫: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但这背后还有一个服务,那就是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学校,在发展早期,通过卖学位,就能收到不少钱。比如1995年,通过教育储备金,碧桂园获取了约4亿元现金。
在2007年碧桂园上市时,认购名单中,出现了李兆基、郑裕彤的名字,这意味着
香港四大家族中,有两个成为了碧桂园的金主。
不得不说,杨国强比许家印的人脉还广。
当然,这些金主都不算大,真正的大金主还是银行。随着碧桂园的发展壮大,从银行借到的钱越来越多,从几十亿到上百亿,直至上千亿。
根据碧桂园2022年报,碧桂园总负债1.44万亿元,其中,有息负债2713亿元。在有息负债中,银行及其他借款1625.40亿元,占比59.91%。和碧桂园主要来往的银行有25家,包括四大国有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大行,北京银行、浙商银行等城商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马来亚银行等境外银行。
碧桂园是“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发展模式的代表房企,光靠银行的杠杆肯定是不够的。和恒大一样,碧桂园的融资方式非常多,票据、境内外债券、商票等等。
这只是在财务报表以内的负债,在冰山之下还隐藏着大量表外负债。恒大财富名气很大,但实际上碧桂园也有类似的产品“碧有信”,具体的规模不得而知。
此外,据媒体报道,碧桂园还利用关联公司发行信托产品。2021年,摩根大通有过估算,碧桂园当时净负债率50%,但考虑到表外负债,实际数字可能达到76%。由此可见,碧桂园的表外债务规模也非常大。
03碧桂园的结局会怎么样?
碧桂园的结局会怎么样,从中国平安的清仓动作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可以看到前景,谁愿意在股价的低谷减持呢?
在今年10月,碧桂园已经实质性违约。境内债务大部分已经重组成功,境外债务也在推动重组。目前碧桂园没有资不抵债,预计总体债务重组能够完成。
但对于房企来说,债务重组成功并不代表着就活过来了,只能是解燃眉之急。想真正挺过去,还是要看保交楼和销售情况。
然而,今年前9个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同比下降43.9%,而9月只有61.7亿元,跌幅超过80%。一家负债上万亿的房企,一个月销售只有几十亿,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在碧桂园出险前,杨惠妍突然将碧桂园服务20%的股份捐给自家的公益基金会,被质疑是转移财产。直到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才震慑到各大房企。杨氏家族才开始卖飞机,拿钱出来偿债。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发生许家印事件,预计各大房企也不会主动拿钱出来,而是会选择躺平。至于为什么不愿意拿钱出来,当然还是因为债务问题难解,想要翻盘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