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夏时报记者报道,在12月3日周末当天,深圳文和友一楼17个铺面中,仅9家在营业,二三楼也只零星几间店铺营业中,空铺率近八成。
即使是晚上6点左右的用餐高峰期,一楼的上座率也不满三分之一。
而在2021年4月2日,深圳文和友开业的时候可以说得上是万人空巷,还曾凭借超4万人拿号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下午5点30分,深圳文和友还打造了5万人排号的神话。
据了解,当时排队的人群一度绵延至人民桥,以至于深圳交警发出了交通堵塞预警。
现如今,却显得门可罗雀,甚至还有网友调侃像鬼屋。
不过,以文和友过往的经营思路,做一个包含鬼屋在内的地标文化体验馆也不是不能考虑。
1
从破圈到冷清
2011年,在长沙街头众多小吃美食中,文和友还只是一个无名油炸路边摊,火热的生意为创始人文宾第二年开店赚足了本金,也是2012年,“文和友”这个店名随着口味虾馆的开业正式启用。
之后的六年里,文宾不仅升级了口味虾的风味,还带火了整个“老长沙一条街”,地域饮食文化气息浓厚。
随着规模的扩大,文宾想到了就地取材,做本土餐饮文化聚集地,这也奠定了文和友想搞文化的基调。
文宾曾在采访中说到,“我们是做餐饮,但不是单纯做餐饮,我们还要挖掘地方市井文化。”甚至扬言要做“餐饮界的迪士尼”。
思路打开,2015年,“文化+餐饮”的模式初具模型,2019年,长沙第一家“超级文和友”正式落地。总计7层楼、2万平方米的文和友被还原成1980年代的老长沙社区,不仅安排了本土文化展览,还设计生产了周边产品。
自带互联网BUFF的怀旧风、复古风,文和友吸引到不少明星、网红来拍照打卡,借着抖音刚刚兴起的东风,文和友声名大振,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长沙文和友的成功,让某些资本看到了将这种文化场景IP复制到全国的可能性。
在资本的加持下,2020年到2021年,超级文和友先后进入广州、深圳,但无一例外,除了开业初期一段时间红火一阵,之后都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对于广州本地人来说,这颇似“城中村”的超级文和友,不仅饮食上不符合广州人的口味,场景建设上也不像老广州的模样,更像是套用了长沙店的模板后随意加上点香港九龙城寨元素强行“老广州”。
相较于本地人,广州的文和友更像是打着“老广州”牌子,骗来外地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多少有点尴尬。尽管后期做出调整升级,用海鲜产品大面积替换小龙虾,也没能挽回颓势。
深圳文和友虽然吸取了在广州的教训,饮食上将小龙虾替换成了生蚝作为卖点,建筑上也高度还原了90年代深圳的街巷风格,但随着今年年初大裁员的曝光,文和友逐渐从神坛上跌落。
大量游客、商家相继离场,只余下空荡的老旧场景,和零星的几间商铺还在营业。
2
文和友之困
据华夏时报记者报道,家住广州的黄先生表示,打着怀旧牌子的文和友,在美食遍地的广州,味道和定价都不吸引人,再加上疫情情况下游客也不多,自然就冷清了。
文和友了解长沙,但还是对广深缺乏深度理解,急速扩张下,过度商业化还贵了的文和友,终究没能成功留下食客。
报道中指出,文和友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直营品牌、合作加盟、文创周边,旗下直营的9个餐饮品牌也占据了文和友绝大部分收入。
文和友打造的场景文化并不收取门票费用,主要收入还是靠餐饮,但区别于其他品牌商铺,文和友还兼顾了拿地、物业等传统商业地产公司所做的工作,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和友的经营模式更倾向于商业地产模式。
对入驻商铺,文和友大多采用联营模式,不收取租金物业等费用,而是分成商铺收益,并通过淘汰营收过低的商铺刺激竞争。
这种分成模式有赖于店铺的客流,对文和友来说,当客流减少,能够拿到的分成不一定就会高于收取店铺租金,这部分的营收并不稳定。
而且从本质上来看,文和友也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地产,而是以“进驻品牌方”的身份与商业地产合作。
文和友初期打造的新奇好玩的怀旧文化场景,年轻人确实短暂地爱了一下,但这种新鲜感过去后,年轻人体打卡完验过一次也就麻了。
“文化+场景”的核心动力还是产品本身,场景体验上做不出太大的变化,餐饮方面又无法促成消费者的复购,消费者自然越来越少。
入驻商户在抽成结算和淘汰制下利润空间也有限,生意好的还不如交完租金物业剩下都归自己,再加上疫情原因生意又受到影响,慢慢的也就搬离了文和友。
相较于迪士尼的版权垄断,餐饮IP也不具备独特性,很容易就在街头巷尾复刻一个类似的,文创周边的收益也很有限。
总的来说,文和友当前的商业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3
“文化公司”文和友
根据天眼查公布的介绍,湖南文和友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文化艺术业为主的企业。
尝过网红经济的甜头后,抓住互联网思维,扬长避短,文和友说不定真的可以做成一家文化公司。
拿深圳文和友来说,场景布局有望改造成恐怖游戏《港诡实录》的实景地,按这种思路延伸下去,打造出一众各具特色的地标文化体验地,或许真能打开网红营销新局面。
尤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可以满足,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从文和友过去场景文化IP的繁荣景象也可窥见一二,这其中潜藏的巨大市场潜力。
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出这种承载地标符号作用的场景文化IP。
北京的故宫、天坛,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广州塔……无论是当地的原住民,还是外来的游客,在众人脑海里都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号。
如果能够和当地的相关文旅部门合作,或者延伸复刻一些新兴文艺作品的后续场景IP ,提供文化消费场景,吸引到更多的文化创作者和消费者聚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那么文和友作为“文化公司”就更名副其实了。
但显然,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鬼屋倒是说不定可以先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