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安倍被刺身亡的第44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经济学还能发挥效能多久?

2012年,安倍上任时,当年度平均汇率是1美元兑换79日元。

截至昨日下午六点,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35日元。10年时间,贬值幅度超过40%,接近腰斩。

日元贬值,是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在他和他的继任者的推动下,过去这些年日元在持续贬值。

今年尤为特殊,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美日利差显著扩大,直接导致日元大幅贬值,8个月时间贬值幅度超20%。

受原材料上涨和货币贬值影响,日本国民正深受贬值之苦,今年日本国内已涨价和即将涨价的食品超1.8万种,平均涨幅14%。

小巴联系了多位在日本的华人朋友,他们表示感觉啥都涨价,不管是电费、油价,还是爱吃的泡面等食品,就连地铁等公共交通费用也即将涨价。

今年6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关于“物价上涨由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起”的发言,更是被日本网友痛批“甩锅”。

8月12日,岸田文雄新班底履职,开会的第一个紧要事件,就是制定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

虽然目前政府已出台部分调控政策,但83%的日本民众不认同政府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

面对国民之苦,日本央行对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决。换言之,国民对物价上涨的批判,未能阻挡日本政府想让汇率贬值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心。

安倍的遗产,依然在发挥效用。因为对日本来说,这种战略性贬值,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01.日元战略性贬值

回顾历史,1960—1969年间,日本的GDP复合增速达到10%,在196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出口贸易在当时起到重要作用。从总量上看,日本在全球出口份额的占比不断扩张,1980年达到9.9%,十分接近美国。当时,日本在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等领域都有很大优势。

曾在国际社会风头无两的日本经济,自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后便出现了转折点,开始走下坡路,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泡沫经济的崩溃。

由此,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这十年,被称作日本“失去的十年”。

为提振经济,日本政府做出过很多努力。比如,宏观政策方面,自1998年开始,日本就进入了漫长的量化宽松周期,1992年2月就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

国民消费降级,投资效应尚未显现,这意味着,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中,出口成了当时日本政府唯一能抓得住的武器。为了利用好出口贸易这个武器,日元贬值具有战略性意义,以此来扩大出口规模和提升竞争力。

包括2012年安倍走马上任,他的核心政策“三支箭”计划: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其核心战略之一依然是日元贬值。在出口贸易促经济方面,“三支箭”计划的路径是:量化宽松—日元贬值—日本出口部门竞争力恢复、企业盈利改善/进口价格上升—结束通缩预期—推动日本经济温和增长。

这些政策在实施初期确实有效。出口趋势向好,自2013年3月开始,出口增速持续加快。2013年下半年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季调)平均值高达14.66%。 这也确实带动了日本经济。2013年三、四季度日本经济增速高达3%、3.1%,创下自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

货币贬值过去一直是日本经济的东风。不仅有望带动出口企业的收益提升,股市也会同步上涨。2005年和2013年日元大幅贬值,对应日经平均指数的年上涨率分别达40%和57%。

直到今年,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美日利差显著扩大,带来日元大幅贬值,日本央行依然未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市场干预。

经济学家张明撰文指出,从当前情况看,日本央行不会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立场。一方面,刺激经济增长仍是日本当前的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是有利的。日元大幅贬值不仅对日本出口企业有利,而且能够激励海外投资企业将利润汇回本国。近年来,受日元升值影响,有大量的日本企业将工厂布局海外,在国际直接投资排名中,日本长期位居前三,日元大幅贬值可以增加海外投资企业将留存利润汇回本国的汇兑收益。

02. 货币贬值不可持续

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看着货币持续贬值,但日本实在特殊,国内经济缺乏动能,于是将货币贬值视为利剑。

看似利剑,实则无奈,从长远看,更是不可持续。

日本企图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它从根本上依赖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依赖的另一面是受控,这条路径想要持续有两个前提:第一,世界经济持续高增长,世界贸易持续繁荣;第二,日本在出口方面持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显然,这些年里,这两个条件都在渐渐模糊。 首先,全球贸易增速在不断放缓。2001—201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金额同比增速平均值为9.9%。到2011—2020年,这个数据仅为2.1%。到了2019年—2020年,直接降为负数(-1.49%和-9.89%)。

并且,在世界贸易这块大蛋糕上,日本还面临迅速崛起的中国、韩国等新兴国家带来的挤出效应。

过去的二十年间,日本贸易结构已发生了变化,生产进一步转移到国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出口在全球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由1998年的7.0%降至2021年的3.4%,降幅超过50%。 相对应的,作为世界工厂崛起的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份额由3.3%猛增至15.1%。

2008—2013年期间担任日本银行行长的白川方明在他的回忆录《动荡时代》一书中也提到:在韩国和中国企业的追赶下,日本企业不得不痛苦地选择降价战略,通过降价来确保出口份额及生产规模,电子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过去,贸易顺差被视为日本在泡沫经济破产后维持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如今的日本已连续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日本财务省8月17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7月日本贸易逆差为1.4万亿日元,创历年同期最高值。

相比于出口额的增长,日本的进口额扶摇直上,在今年7月创下10.2万亿日元的纪录,同比增长47.2%。这显然跟能源价格飙升和日元贬值有关。

03. 老百姓深受物价上涨之苦

日本是个进口大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88%,粮食自给率仅有37%,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飙涨,导致企业成本飙升,国民深受物价上涨之苦。

8月11日,日本帝国数据库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原材料成本增加和日元大幅贬值影响,8月日本将有2431种食品价格上涨,另有8043种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提价。这将使今年已经和即将涨价的食品达到18532种,平均涨幅14%。

对此,日本国民颇有怨言。《读卖新闻》在6月展开的一项舆论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物价高涨给家庭经济带来的影响程度,35%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巨大”,48%表示“多少有些影响”,两者合计达83%。

小巴联系了一些在日本生活的华人朋友,媒体从业者姚远说,在日本生活30多年,最近头一次感到涨价的可怕。半年之内,成千上万种生活用品(包括面包、蔬菜这类生活绝对必需品)出现涨价,可是工资未变。

“以前中午在外,吃个午餐700日元左右,一两年前涨到1000日元,这半年突然涨到1200—1500日元。自家的饭菜只能是通过减少品种或分量来争取渡过难关。”

在日本创业公司instpower工作的一位华人朋友表示,第一感觉是电费和油价都在飞涨,其次是食品支出增长明显。例如她喜欢的泡面,年初120日元/杯,现在已涨至180—200日元/杯,马上连地铁等公共交通费用都要涨价了。

她所在公司主营中国充电宝出海业务,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硬件进口成本上升,公司也在考虑调整产品价格的问题。

华人朋友海英告诉小巴,当前许多日本企业苦不堪言,她之前从事的旅游行业,根本看不到盼头。生活上感受不大,因为日本便利店和一些超市比如永旺基本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按照目前日元兑人民币0.05的汇率,购买奢侈品或生活用品比国内一线城市会划算些。

另一位在日本生活的华人朋友则表示,毕竟日本物价几乎30年没有变化过了,再加上这次日本政府也在补贴调控,对于目前出现的涨幅还算能接受。

04.日本可能会从发达国家掉队?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蒋丰告诉小巴,多年来,日本鼓励企业大胆投资,民众积极消费,但年轻群体由于薪资涨幅有限且消费税不断提高,并不愿消费,更别提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可见,若不是被迫无奈,企业不敢轻易提价。

老百姓不愿花钱,企业不敢提价,这些仅是日本经济缺乏活力的表象。

不久前,名古屋商科大学教授原田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日本,和中国晚清时期差不多……日本再这么‘得过且过’下去,可能会从发达国家掉队。”该教授的身份不简单,他曾是日本的经济官僚出身,在推行“安倍经济学”期间,于2015—2020年担任日本银行的政策委员会审议委员,在日本经济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失去的10年”“失去的30年”这些说法就是他率先提出的。 原田教授所言“日本与中国晚清时期相似”,是因为日本的数字化落后于时代。 要改变这一点也不难,在蒋丰看来,日本遇到的改革阻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阻力。比如,自2000年开始,日本就在推行“行政数字化”政策,为此已经花了数万亿日元的预算,但因为各界抵抗,不想改变现状,最终导致20年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同时,日本自下而上的阻力也不容忽视,比如,日本雇佣制度的僵化,企业一旦雇用正式社员就难以解雇。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同样拖住了日本改革的步伐。

曾经的日本以技术革新领先全球,如今的日本在半导体、电池、物联网、移动支付、5G等方面几乎无优势。

面对顽固不化的经济困局,岸田文雄认为,日本社会过去一直采用的新自由主义导致了严重的分裂,他试图从重视分配入手,纠正“安倍经济学”带来的贫富分化加剧的后果,主打“给工人涨工资”。只是,岸田文雄的这副药能否见效,还需时日。至少目前看起来,着实让人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