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社交领域,东西方互联网行业终于在短视频产品上形成了共识。根据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Facebook正在内测一款音乐短视频应用,产品形式类似TikTok(抖音海外版)。

PC互联网年代,当中国用户还满足于qq和论坛、社区的文字交流时,Facebook已借助照片比拼在年轻人群体大行其道。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以文字和语音切入,Instagram又以图片分享切入社交场景。2017年在美国崛起的视频社交产品Houseparty和Monkey,在中国的模仿品集体遭遇滑铁卢。

历史经验似乎在暗示,内向保守的东方文化,在社交产品上更倾向于文字而非图像形式。哪怕是在国内比美国受欢迎的直播产品,出镜的也只是主播一个人而已,本质上还是文字社交产品。

短视频比图文产品创作门槛更高,看似更加不适合内敛的东方用户。所以,当短视频产品在全球各国攻城略地,当美国巨头开始破天荒copy from China,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这个领域失效了,这里起作用的,一定是别的规律。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观察这一现象。

短视频产品真正抓住用户的点,在于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样,喜欢炫酷、有个性、有趣的产品。这一点与东西方文化无关,只关乎年轻。

在国内,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很早就布局了微视,后来又投资了快手,截止到这个月,腾讯排出长达十二个的产品名单,希望在短视频领域扳回一局。

而Snapchat崛起之际,Facebook先后试水了Poke、Slingshot、Rooms、Riff等对标产品,最终还是靠Instagram叠加了类Stories的视频功能,才从S家抢回了大量用户。

但是,Facebook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短视频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形态。Techcrunch称,Facebook在2016年调研过Musical.ly,得出了“这产品不会成气候”的结论。在2018年,以TikTok/抖音、Musical.ly(现已并入TikTok)为代表的产品攻城略地圈走大量年轻用户后,FB才恍然大悟,开始布局自己的短视频产品。

根据App Annie的统计数据,10月28日当天,在141个产品上架的国家(不含中国)中,TikTok在32个国家进入App Store总榜下载前十名,在120个国家进入“摄影与摄像”产品类下载前十名。

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考虑到,Facebook这次是否可以通过叠加短视频功能在主产品或者Instagram上,来扳回一城。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2016年来,Instagram和Facebook上已有视频功能模块上线,如同微信也可以添加小视频模块一样。然而,以抖音/TikTok为代表的独立短视频产品,从分发逻辑、内容质量、产品运营模式、社交发现等多角度迎合了年轻用户的需求,并非简单在现有图文社交产品的基础上叠加短视频。重做一款专门服务于短视频和年轻人的产品,看起来确实是Facebook的必然选择。

这次Facebook剑指TikTok,事件背后,不但折射出全世界范围内,年轻用户从向新的社交平台迁移的趋势已经形成,更加说明了短视频社交应用打破了国家和文化的壁垒。

2017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年轻人所喜欢的、新一代社交产品的关键特性是“骚浪贱”。所谓“骚”,是指产品及产品提供的场景吸引人;所谓“浪”,是指产品有利于用户张扬个性,有存在感;所谓“贱”,是指产品好玩,有趣。短视频产品,完美吻合这三个标准。

在当下,大家大多只看到了短视频产品在娱乐内容方面的分发潜力;然而,即使不考虑短视频内容社区对于社交的间接促进作用,在年轻人社交的语境中,全面、立体地展示自己,是区别于图文这种单薄形式的有力手段。

“用视频,认识我”在国内最早是陌陌喊出的口号,但真正运用短视频武装用户的资料页而成为视频社交的,在老产品上难以实现,还是需要新的产品结构和运营思路支持。诺基亚再怎么修补,也是无法变成苹果的。

并且,短视频加音乐,长度和形式都非常适合广泛传播,且容易突破不同文化、语言的隔阂,这一点在今年抖音/TikTok出海的过程中尤为明显。抖音将重庆打造成了网红城市,内容被搬运到youtube后,吸引了很多海外游客。这种高效的文化交流及输出,在传统的图文时代难以想象,但在短视频“内容产品合二为一,自带传播能力”的属性下,非常自然地发生了。

总之,当年微信都没能让Facebook如此紧张,TikTok却做到了。这次Facebook加入短视频战局,意味着短视频时代的全面到来。至于会给这一产品领域带来怎样的变化,大家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