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周翻微博,看到一个话题上了热搜:“国产大飞机AR震惊台湾榨菜哥”。
这个热搜和另一个“榨菜哥吹国产大飞机彩虹屁”的话题,总共在微博上获得了1.7亿的阅读量,并且最高跃升到了微博热搜榜的第22名。
详细看了下,这两个话题是此前因为涪陵榨菜一炮而红的台湾名嘴黄世聪在政论节目上又开启了一波“夸大陆”模式,而最新夸赞的对象就是大陆在国产大飞机的制造线上启用了AR技术。
榨菜哥在大陆意外成了IP,这让整个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裂变式传播拥有了燃料;但其实,真正吸引受众的还是黑科技本身。
2
10月初,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B站的“BILIBILI WORLD 2019上海站”在这里开幕。作为国内青年亚文化最重要的集散地,B站联同它举办的嘉年华自然能够获得不少拥趸捧场。
联想在这里也搭建了展台,目的很明显,希望与年轻人更具亲和力的沟通。当然,最终的效果还不错,几天下来现场参观的人数达到5至6万,而现场播放的名为”hello,world!“的品牌宣言视频也获得了超过900万的播放量。
虽然目的想要亲和,但方式一点都不“亲和”。它的整个展台被搭建成“大飞机”形状,机头和机尾印着“Lenovo 联想”的标识。在这台等比例缩小的飞机里摆放着联想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ThinkPad X1 Carbon2019、ThinkCentre M90N Nano等等。
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两幅AR眼镜,它们都是联想晨星的作品。
黄世聪口中夸耀的对象就是它们。在国产大飞机的生产线上,AR眼镜被用来支持线缆连接器装配、智能检测和远程协助等等。
在现场,如果观众们想要体验AR技术,便可以戴上这两幅眼镜,由此开始就能亲自体验计算机视觉辅助飞机线缆连接器装配的全过程。
3
AR与VR技术实际上不算是什么崭新的概念了。虽然过去几年间歇性地被舆论和资本炒作,但却难以找到真正的引爆点。
然而,我仍然坚信这两项技术的未来。原因很简单:从互联网开始兴起之后,人们就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可能更加庞大的虚拟世界。
眼下,我正在电脑前面打着字,但清楚地知道处于真实世界的我隔着电脑这座门在与虚拟世界交流;那有没有办法让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真正交融在一起呢?AR或者VR就是技术演进路径上给出的答案。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后者是将人们的意识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前者则让虚拟世界叠加在了真实世界之上。
至少眼下,AR技术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联想晨星AR被使用在大飞机装配线上就是一例。
事实上,线缆连接器的装配始终是个难题。大飞机的线缆动辄多达五位数,每个连接器上又密密麻麻遍布着上百个孔,孔间距离又小于1毫米。对于大飞机制造这种安全系数要求极高的工作,精确地连接线缆并不容易。
以往,这项工作需要三个人做:一位负责查找孔的编号,一位实际执行,一位检查和监督。但在使用AR眼镜后,技术工人就能快速依照屏幕指示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一个人花费三四十分钟就能完成过去三个人三四个小时的工作量,显著提高了效率。
在BILIBILI WORLD 2019现场,人们除了能够看到如何装配线缆,还能看到大飞机发动机的全貌。只需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头部和手势运动,观众就能旋转和放大发动机的细节。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吸引了现场的年轻人们,还让台湾名嘴们不断称赞,最终成就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4
联想这个案例的价值实际上不止于此,背后还有很多更值得思考的面向。
譬如在BILIBILI WORLD这个明显toC的活动上,厂家并没有着力讲述消费电子产品的细节来吸引年轻人。相反,采用了营销“硬核”的方式凸显自身的技术优势,结果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这是个有趣的观察点。原本大多数的广告营销都是尽量生活化、微观化、通俗化的,但当技术大厂们展现硬核实力时,消费者不仅不排斥,反而却充满热情。
这让我想到其他相似的大厂们曾经做过的一些经典案例。
例如通用电气公司曾经推出过名为“绝非不可能的任务”的系列视频广告,其中一则视频展示了“将闪电捕捉到瓶子”里的技术。
实际上,当富兰克林在两百多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通过风筝证明了雷电存在,那时的他一定想不到泪点可以被储存起来,GE的这则两分多钟的视频就是为了证明这件事情是可达到的。
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通过硬核技术真正完成了雷电的收集,并通过收集到的电能成功发动汽车后,视频中打出了“如果我们可以用瓶子捕捉闪电,想象一下,我们还可以完成哪些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这个系列中的其他视频全数都是由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构成的。譬如GE的科学家们打造了一个“超级保温罐”,最终完成了在可以将铁融化的一千多度的高温中,让一个雪球完好无损的任务。
通用电气的绝大部分客户都是企业级客户,而这类toB公司在广告营销中遇到的共性难题是如何解决故事不够有趣和吸引人的问题,而联想和通用电气显然给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
5
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心理显然是在不断变化的。
去年,我和另外几位大学老师联合开展了一项以00后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其中有些发现还挺有意思。譬如在组织的多场焦点小组座谈中,一个词语曾经频繁被提及:质感。或者说,这两个字已经成为影响年轻人消费旨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较于颜值、有趣等其他形容,质感显然是种更主观、更深邃的综合感受,它被不少00后们提及多少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显然,眼下的年轻消费者不只关注表象,也开始探求本质,背后的动因大概是他们有资本、有能力、有信息获取渠道也有时间去达到探求本质的目标。
所以你能看到,当他们购买消费电子产品时热衷研究各种参数,而不是依靠品牌、颜值和价格决定意向;当他们下载美图软件时,会同时保留四款或更多的App以应对不同场景,甚至拍食物还要用专门的Foodie美食相机;即便是饭圈女孩们看网剧网综,也会仔细分析人设形象、剧本思路等等,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在有关青年文化的研究中,就有当代学者提到现在的“文化”已经成了一群人的“消费”对象和“表演”内容,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
而其中的品味或质感,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营销者需要从更本质的层面塑造自身形象。对于技术驱动型的行业来说,是否握有硬核技术就成为了消费者们是否好感的标准,有时这甚至成为了唯一的标准。
因此,跳脱开具体的产品或者品牌,极致地展现自身的“硬核”技术或“黑科技”,开始成为相关行业开展广告营销活动的趋势之一。而这也刚好契合了整个社会日益强烈的“技术崇拜”氛围,例如联想此次展现的AR技术及随后在社交媒体上的发酵显然提升了它的品牌形象。
当然,这是一件好事,它让那些拥有硬核技术的公司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实力。搁在以前,市场部门或许还会担忧消费者是否能够理解的问题;但眼下,中国消费者愿意主动接近甚至崇拜技术的现实让这层阻碍被一扫而清。
一句有名的俗语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往,人们用它来强调广告、营销、市场和推广的重要性,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前提是“这酒到底香不香”,这才是营销的“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