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是氧气,99%的时间你不会注意它,直到它没有了。

——沃伦·巴菲特

9月14日,显卡制造商英伟达(NVIDIA)宣布将以400亿美元从软银手中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RM。

4年前,也就是2016年,软银全资收购ARM花了约320亿美元。一进一出,软银从中赚了25%,年化收益率不到6%,这大概不能令孙正义满意。

当时孙正义把收购ARM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并表示他看的是未来20年的事情——到2035年,万物互联的时代,地球上的芯片数量将会达到1兆,也就是1万亿(2015年,Arm处理器的出货量为150亿个)。

而占据移动设备芯片市场99%份额的ARM,正是孙正义最佳的梦想载体。

只不过,时间看上去没有站在孙正义这一边。

一方面是ARM近三年的营收保持在18亿美元左右,增长不大;一方面是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投资的Uber、WeWork等公司估值下滑,给软银带来业绩压力,最终让孙正义暂时放下物联网的梦想。

01、孙正义的初心

说起软银,一定避不开它对阿里巴巴的投资。

2000年,在与马云见面6分钟后,孙正义就敲定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4年后,阿里巴巴推出淘宝时,孙正义又投了6000万。

20年过去,经历阿里巴巴IPO对股权比例的稀释以及主动减持,如今孙正义持有阿里巴巴24.9%的股份,价值超过1800亿美元。

图源:阿里巴巴披露的公告持股数据截至今年7月2日

对一家指数增长的公司来说,时间是朋友,而耐心的资本会得到糖果。

在投资阿里之前,孙正义靠投资雅虎获得成功。2000年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时,雅虎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靠着手中33%的雅虎股权,孙正义身家超过比尔盖茨,当了3天世界首富。

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孙正义身家跌去99%,最终是中国的阿里巴巴挽救了他。

经历过互联网的潮起潮落,孙正义仍然是个冒险家,想要通过投资进一步加速信息革命,于是就有了愿景基金。

02、“有限”的愿景

2017年5月,软银愿景基金成立,资金规模达到千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千亿资金中,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IF)出资450亿美元,是愿景基金最大的金主,其次是软银自己,出资331亿美元。此外的投资者还有同样来自中东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150亿美元),以及苹果、夏普、高通等。

大有大的代价。

虽然金主们对孙正义慷慨解囊,但他们并非不求回报。986亿美元资金中,有400亿美元是优先股,类似于借款,在愿景基金12年的存续期内,需要每年支付7%的利息。也就是说,愿景基金每年需要支付利息28亿美元,12年最多需要支付336亿美元。

数据来源:华尔街日报

每年28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在资金未投出之前可以先从930亿美元里扣,但投出后就需要有另外的来源,如成熟项目公司的IPO上市退出。

此外,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等出资方还保留了对投资项目的一票否决权。

愿景基金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孙正义难以保持自己的投资风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WeWork。

2019年年初,当愿景基金计划以160亿美元投资共享办公公司WeWork时,遭到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的强烈反对,最终软银只能用自己的钱投资了20亿美元,还有140亿美元的缺口。

随后发生的就是WeWork谋求上市与估值重挫。

2019年11月,孙正义在财报会上反思在WeWork上的投资失误

而疫情突袭而来的2020年同样是对愿景基金的巨大考验。

5月18日,软银集团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9财年业绩报告。

软银集团出现1.365万亿日元(约127亿美元)的经营亏损,主要是因为愿景基金投资亏损了167亿美元。

一是Uber、WeWork的公允价值大幅下降;二是在疫情爆发后,其他投资组合公司的估值也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具体而言,对Uber的投资损失52亿美元,WeWork损失46亿美元,其他投资损失75亿美元。

为了弥补亏损、抬高股价,软银集团计划在一年内出售约410亿美金的资产,包括卖出部分阿里股票、软银旗下的电信公司以及推动投资项目公司上市,出售ARM也是计划中的一环——都是最容易脱手的优质资产。

三个月后,软银顺利实现了盈利。但这并不是孙正义的本意。

软银在官网上这样描述其公司愿景:软银意在通过信息革命为人们的幸福做出贡献,(通过投资并购手段,)在30年内将拥有相同愿景的集团公司扩大到5000家。

在惨淡的当下,为了应对投资者的质疑,软银不得不抛弃它原先认可的集团公司们。

03、战术的遗憾

那么软银的投资错了吗?

答案并不那么确定。

一个风险投资基金超过80%的回报,由20%的优秀项目贡献而来,而这些项目平均会带来超过10倍回报以弥补亏损项目的损失。

愿景基金的存续期为12年(有效期至2029年),软银仍有时间等待下一个阿里巴巴,但也只剩9年时间。

截至2019年9月,愿景基金投资的88家公司

孙正义反思称“战略上没有问题,战术上有遗憾”。战术上的遗憾,或许是资金杠杆带来的操作变形。

如果资金规模小些,决策自主些,周期长些,软银的愿景基金会不会不一样?

借钱投资是时差与利差的艺术,借低投高,借短投长。

但利息与债务到期时间始终是投资的枷锁,在借钱上“翻车”的远不止孙正义一人。

上世纪90年代,一大群高智商天才成立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公司,进行套利交易。

所谓套利交易,就是看巴家村的苹果卖5块钱,山姆村的苹果一斤卖6块钱,于是到巴家村买苹果再卖到山姆村。不同的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对象不是苹果,而是债券等金融产品。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被认为是“每平方英寸智商密度高于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公司成员包括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C.默顿与迈伦·斯科尔斯,他们因为期权定价公式获得诺奖;戴维·马林斯,美国财政部在任副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

由这样一群精英管理的投资公司,业绩当然很不错:1994年2月底基金开始运作,4年增值3倍,而且基金最大月度亏损仅为2.9%。

这样一只高收益、低风险的基金,谁不想买?可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内部的员工自己也想买,于是公司退回了外部资金,转而为内部员工代理理财。

为了放大收益,他们还加了杠杆——22亿美元本金,可以买入3250亿美元的证券。

时间到了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和美国国债之间利率相差过大,他们预测二者的差距会缩小。

随后,亚洲金融危机降临,投资者纷纷从发展中市场退出,转而持有美国、德国等风险小、质量高的国债。

由于做错了方向,加上巨大的杠杆,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走到破产的边缘,被摩根等金融机构接管。

投资1000美元在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道琼斯工业指数(DJIA)和美国国债(US Treasury)时的净值比较

巴菲特这样评价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公司:说他们是“聪明人干蠢事”,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更多的钱),把自己手里的东西(几亿的全部身家,名誉)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

那么,我们从软银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身上能学到什么呢?

如果想将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最好是用闲钱投资、不要借钱。闲钱是时间的朋友,而杠杆则是时间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