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以来,服装行业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先是女装时尚大佬,曾经被誉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频频传出破产、打折促销、股份冻结等消息。紧接着包括真维斯,达芙妮在内的知名品牌也纷纷告急。
经常去逛商场的人应该会注意到,以前学生时代大红大火的服装品牌,如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再也没有以前促销时那种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相反,即便打折力度颇大,如今也只有稀疏的人光顾。越来越多曾经熟悉的服装品牌,已经离我们远去。
这不,这回轮到法国女装品牌艾格无可奈何接受破产的命运了。
11月10 日,上海破产法庭媒体号推送的 " 双 11 特辑 "里面显示,在双11这个全民购物日中,正在破产程序中的艾格品牌服装 1 折起抛售,只求变现。
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艾格也开始全场贱卖了?
早在此前,上海陆洲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曾因加工合同纠纷,与艾格公司对簿公堂。此次对簿公堂以上海陆洲胜诉告终。
2018年12月,法院裁定由艾格公司支付上海陆洲公司449.73万元人民币,然而艾格公司并没有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向上海陆洲支付赔款。不得已之下,上海陆洲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去年7月,上海陆洲以艾格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2020 年 3 月,破产文书被送达艾格公司。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通告,根据上海陆洲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的申请,于 2019 年 10 月 8 日作出(2019)沪 03 破 155 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债务人上海艾格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不仅如此,艾格旗下设立的分支企业——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也被申请破产重整。
曾经在中国拥有众多家门店的艾格还是走到了这一步。艾格是走入中国市场的首批海外服装品牌之一,刚进入中国以后的商业路线走得十分成功,凭借接地气的本土化策略,艾格走出了一条疯狂扩张的道路。由于更加贴近中国消费市场的需求,艾格开始了风风火火席卷中国市场的序幕,从1994年到2012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艾格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巅峰3083家。
但是,正如怒放的鲜花突然枯萎一样,艾格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就如一阵风突然刮来又刮走。在2012年以后,谁也想不到,艾格的营业收入会下得如此厉害,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2011年,艾格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还有高达2,540万欧元。但是到了2012年,营业收入骤降到只有150万欧元。今年艾格在中国市场几乎已经看不到影子。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年轻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品牌。不过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艾格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在过去互联网时代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门店扩张往往是增收的利器,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扩张来带的租金成本、人工成本等都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资金压力,门店不停扩张,对公司的产品销售也是个考验。
一旦销售端不畅通,极易导致产品积压,再加上加盟商瓜分利润,国产品牌崛起,分流了不少客源等因素。长期以往,销售端不畅带来的资金链就成为问题。另外,授权品牌、代理制作的生产模式难以避免地会存在漏洞,因而导致诉讼纠纷不断。
在2016年,全国服装行业陷入了冷冻期,艾格在中国门店缩减至2442家,那一年,艾格集团中国市场的运营亏损高达1940万欧元。到了如今的2020年,在中国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一家艾格的门店。相比于红红火火的优衣库、ZARA等时尚品牌,艾格似乎活在了过去,只在人们的回忆中生存了。
关门店、打折促销、用各种方式回笼资金。这一幕人们曾经在拉夏贝尔身上看到。如今,在艾格身上也有同样的模式,还是同样熟悉的味道。
艾格的式微是一个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典型案例。互联网带来了技术的飞速进步,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适者生存,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一旦被行业趋势落下,就很难再东山再起。尤其是在别的众多快时尚品牌挤压之下,艾格的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质量,综合来看,性价比都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服装行业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确实是个难题。在新零售模式和电商冲击下,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艾格也许还不是最后一个倒下的服装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