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公司想用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干掉菜市场时,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却对菜场小贩的经营智慧啧啧称奇。
过去两年里,徐正经常游走在各地菜市场做实地考察。有次他看着面前的小贩手起刀落,递给了顾客半个鸡腿,上前问了句“那剩下的半个鸡身子怎么办”。
小贩气定神闲,“总有人买,真卖不掉就留给儿子熬鸡汤呗”。
徐正赞叹,“所有生产资料可能的损耗,最终都变成了生活资料”。
在社区零售赛道,每日优鲜一直有着先人一步、看明一分的能力。当大多数人还看不明白前置仓时,它选择all in 到这个新兴的零售基础设施上;当前置仓被一二线行业玩家争相跟风、成为标配时,它第一个跑通了前置仓模式。
如今,菜场成了每日优鲜面对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场景新探索。
徐正坚信,传统菜市场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品类齐全,定制服务,能够满足下沉市场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购买需求。而业务下沉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当菜市场的对手,而是成为它们的队友。
最近,每日优鲜在一份内部公告中宣布,公司的愿景已升级为“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它会走一条“(超市+菜场)x云”的路子,从积累数年的前置仓实践中抽离出数字化运营能力,面向业内海量的商超、菜场、社区小店,输出“人、店、货、仓、配”五大维度的全流程智能化解决方案。
战略扩张乍看突兀,却又合情合理——成功先例并不罕见:亚马逊抽离算力孵化出AWS,链家基于多年的标准化和数据搜集能力延伸出了贝壳,京东物流开始提供第三方服务等等。
这一次,每日优鲜能够凭借它的过往经验,为社区零售提供一个好平台吗?
躬身实践在前,平台输出在后
链家孵化贝壳之前,在房产经纪行业潜行了十六年;AWS上线,是在亚马逊与算力、系统较量了十一年之后。
先“独善其身”,再“达济行业”,也是徐正的选择。面对绝非一蹴而就的平台化路径,徐正把其拆解为四步:
第一,运营标准化,首先建立行业标准,即Best Practice(最佳实践);第二,标准数字化,用IT系统连接各个流程和体系,建立立体化管理系统;第三,数字智能化,所有流程被数字化之后,借助沉淀的数据做经营智能决策;第四,智能社会化,进一步赋能生态其他角色。
做自营零售六年,徐正一直特别看重毛利额。不过,他想要的并不是靠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得来的利润,而是在维持商品价格竞争力的前提下,依然健康的经营状况。
徐正说他并不太关注营业额的增长,理由是在中国做零售,补贴可能带来一时的销售额增长,但绝对不可持续。如果不能做到持续的降本提质增效,再高的GMV也是虚假繁荣。
过去两年,每日优鲜年均复合毛利额增长率约100%。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自营业务上的实践成果,成了每日优鲜做平台的第一重底气。
每日优鲜的高管曾多次提及,公司的高效运营源于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而在国内零售行业,真正做到智能化的玩家并不多见。
徐正曾在多家便利店里观察到,每天的晚高峰,最畅销的关东煮,总有一半品类是缺货的——饥肠辘辘的顾客失望而归,门店潜在营收也显著减少。
不止便利店,对于所有零售商来说,缺货与积压永远是一场难两全的博弈,易损耗的生鲜品类尤其如此。
但每日优鲜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把晚高峰的商品缺货率控制在百分比的个位数,损耗率也维持在2%左右。
为了达到这种效率,每日优鲜从2016年起每年在技术上投入数亿元,已经搭建了一个超500人的技术团队,有了三四年数据和算法的积累和迭代。现在,它已经对生鲜选品、订货、质检、运输、库存、配送、营销等全环节300多个模块,做出了A1-A5的智能化分级,供需匹配、配货管理、周转管理的系统决策率均在90%以上。
如今,每日优鲜来到了数字化路径的第四步—— “智能社会化”。
徐正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数字化比作零售行业的“自动驾驶系统”,过去的零售运营服务商提供的是Level 2级别的产品,系统只做辅助,更多靠人动手,每日优鲜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则相当于Level 5,系统可以接手绝大多数的经营决策。
由此,这套系统可以拿来即用,助力超市和菜场优化全流程的经营决策。作为对比,以往的数字化平台,其能力要么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无法构建闭环,要么浅尝辄止,只能实现线下与线上的连接。
每日优鲜做平台的另一重想象空间在于,它还可以与腾讯智慧零售打配合。
作为腾讯在社区零售领域的多轮投资对象,每日优鲜曾在2019年与腾讯战略合作,启动“智慧营销”、“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三位一体的智慧零售计划,那也是每日优鲜“平台化”战略出炉的起点。
腾讯在做产业互联网过程中对客户私域流量的充分尊重,也与每日优鲜的平台化路径颇为契合。每日优鲜CFO王珺便提及,未来商家可以在微信公海里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我们是去中后台,不会去触碰商家的用户,用户还是掌握在商家自己手里”。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每日优鲜输出的深度数字化能力,可以搭配上腾讯在零售界的产业互联网生态,那就像是一匹良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跑道。
撬动社区零售数字化
赋能与自营并举,并非徐正的贸然而为。
“每日优鲜的改造逻辑就是,当行业结构分散,应该选择赋能;当行业结构高集中度,应该成为一个玩家。”
目前,包括了超市、菜场、小店在内的社区零售,总体体量大概在12万亿左右,规模巨大。
同时,社区零售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从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到百万级人口的中小城市,再到上万个县乡镇,不同市场需要不同业态来适配。
社区零售的另一特点则是零散经营、业态多元,个体经济、连锁经营、数字化新物种“三栖叠加”。
为了描绘市场的分散性,徐正列举了一个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指标——“CR100”。
许多成熟行业的统计口径是CR5——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八成以上,是行业集中度高的标准。但中国百强商超连锁业绩之和,也仅能占据商超4万亿市场的20%,而菜市场、小店的CR100占比更低。
碎片化之下,社区零售的绝大多数长尾玩家,既没有能力和人力、也没有预算自主实现数字化。
原因在于,自主数字化投入不菲,试错风险也很高,堪称一场深入“无人区”的冒险。“这么大的技术投入能力和意愿不是谁都具备的。如果你没有运营实践,甚至产品没有在运营体系中沉淀多年,不可能打磨出一个好产品”,徐正说道。
就连步步高董事长王填也曾在2019年感叹其艰险,“我们在黑暗的隧道里已经走了一年多,但还没有出来,刚看到隧道口的那一点亮光”。
但深度数字化对整个零售行业来说,已经是大势中的大势。对未来的任何一个行业而言,数字化都会是除了水电煤网外的第五种新基建。
“过去的时代因为是流量革命,本质上应该抓住品牌,而在个产业互联网或者智能互联网时代,本质上应该抓住的是数据和算法。”王珺断言。
综上,每日优鲜选择了将自己在数字化上的核心能力输出,一端有能力,一端有需求,才能一拍即合。
与来势汹汹,想要颠覆传统菜场、干掉小商贩的互联网巨头不同,每日优鲜秉持“与人为善”的理念,选择了向中长尾玩家“雪中送炭”。
对于商超,王珺初步界定了每日优鲜数字化平台服务的目标群体,“基本上一年营收在2000万以上的超市,都可以充分配置我们这套解决方案。中国前50-100的城市都可以推这个产品,未来还能更下沉。”
对于进军菜市场,徐正表示过去大家对菜场的关心太少了,“菜场可以变得更好,中国的社区需要一个这样有温度、有烟火气的业态”。
具体而言,每日优鲜会把菜市场业态从过去的Fresh Market,迭代为一个聚集食品、餐饮、教育、服务、健康的Fresh Mall,并用前文所述的数字化能力赋能商贩。
根据公开报道,每日优鲜的数字化菜场已经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进,并在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落地。
从突破自己,到突破行业
每日优鲜决定做数字化平台,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会战略性放弃前置仓?
王珺断然否定了这种疑问。“我们还要坚决地投入。只不过因前置仓已经可以自己挣现金流了,所以我们有了更多资源来做新的事。前置仓只是每日优鲜的第一步。当做前置仓不担心活下来以后,你还是要想怎么样解决行业终极问题。”
在核心城市,每日优鲜依然会凭借前置仓业务冲锋陷阵。王珺打了个比方,“前置仓是我们的原型机,我们这一套数字化系统完全脱胎于它,它仍然会继续提供数据,帮助这个系统优化。”
看上去,每日优鲜是玩了一次边界突破,从生鲜零售,延伸到社区零售,又从垂直自营业务,延伸到对行业的数字化平台化输出。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张磊在《价值》中对零售行业发展史的一段解读。
20世纪30年代,家用电冰箱开始在美国普及,这让美国零售业的销售品类从肥皂这样的长保品,延伸到了生鲜食品这样的短保品,而食品品类的规模,显然比其他商品大了很多倍。电冰箱因此和连锁超市、铁路一起,成为了推动零售行业在20世纪蓬勃发展的供给侧关键因子。
过去6年,每日优鲜首创的前置仓模式,几乎是为社区零售再造了一个“云冰箱”,拉近了生鲜商品和消费者的物理距离,也引发了一股社区零售线上化的浪潮。
如今,产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都已是大势所趋,被视为提升供给侧效率最有力的武器。那每日优鲜要撸起袖子干的深度数字化,会是下一个撬动社区零售大行业的因子吗?
这或许不仅是每日优鲜对自己的一次边界拓展,也是它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边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