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马斯克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封面文章留下了这样一段描述:
“他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但他没有一处地产,近期还在大举抛售股票。他将卫星送入太空,他充分利用太阳能,他创造的汽车不仅不用汽油,甚至连司机都几乎可以不用。他一句话就能说得股市上蹿下跳。他有大批拥趸,将他的每句话奉若圭臬。他驰骋地球,向往火星,百折不挠,志在必得。”
但到底该如何定义马斯克,却令人十足头疼。
01 “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胎”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说:“马斯克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你从他身上恐怕学不到与赚钱和成功学相关的东西,所以千万不要抱着这种思维来看他的故事。”
事实上,不同于乔布斯与贝索斯这一类具有鲜明标签与商业逻辑的世界级企业家,人们在马斯克身上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位。他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的成功又显得与商业常理格格不入。
“极致的成功需要有极致的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常人,往往会被认为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胎。”马斯克前妻贾斯汀曾对马斯克如此评价。相关报道里,马斯克小时候喜欢发呆,能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图形思维,一坐就是一天。
可是,如果没有今天的成功,绝大多数的人肯定会说:马斯克这孩子就是个傻子。但在今天,马斯克则成为了无坚不摧的硅谷“钢铁侠”。
最近几年,争议和热度与他如影随行,他正在被舆论神话。他可以昨天卖房、今天尬舞、明天发首中文诗——一系列离谱的八卦新闻,只要带有“马斯克”三个字,都是妥妥的热搜。尤其2021年来,他风光无限,拥趸众多:随手一条推特,就能影响整个美股。更不要说,现在他已将推特纳为己有。
02 马斯克,究竟凭什么成为世界顶流?
有人说,是因为马斯克不喜欢钱,有一种致力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愿景。比如,2014年马斯克首次在中国亮相,他却对彼时炒得火热“亚轨道旅行”不屑一顾,表示,对这一场“除了赚点富豪的钱”、对技术和人类没有任何实质推进作用的生意毫无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不屑一顾。同年,他还与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来了一场尬出天际的对话,让人刮目相看。
但不可否认的是,马斯克也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和“混球”。从员工待遇,到周边人际关系,他的蛮横强硬,毫无亲和力的举动,令人大跌眼镜。他对员工“极尽苛责”,将所有工作极致量化,将员工当做一种“工具”和“机器”。他的前妻甚至说道:“马斯克的这种举动可能会招致俄国间谍的暗杀。”
尤其到了2022年,从收购推特到插手乌克兰事务,马斯克和他的商业帝国悄然成为了国际事务中非行政力量的一大主体,他的“触手”伸向了大量的非商业领域,暴露出的野心,已经远远不止于多年来致力于人类“移民火星”那样纯粹和简单。
人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马斯克?
这将会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问答。但值得肯定的是,马斯克不该被过渡神话。当然,世俗的看法对他也并不重要。可无论如何,他的精神、眼界、思维方式,成为了他深刻改变世界的秘密所在:
即,一种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一种找到冒险场地的独到眼界,以及最重要的:一种能将冒险真正变成现实的思维办法。
03 “疯狂”马斯克
2014年,马斯克曾在一次演讲中对学生们说:“是时候去冒险了,随着你变老,你的职责在增多。一旦你有了家庭,你就不单单在拿自己冒险,而是拿你的家庭去冒险。”
有人指出,马斯克的巨大成功,在于他敢于赌上一切的冒险精神。但这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比如说,早期马斯克从Zip2、X.Com创业成功,最后变卖公司套现离场开始,就展现出了一种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激进与疯狂:马斯克借助两家互联网公司,成功套现20亿,迅速实现财富自由。
但在2008年前后,他则将资金投入到了完全陌生领域的几家公司,迅速败光了本钱,几乎接近破产。
这几家公司,便是现在大名鼎鼎的SpaceX、特斯拉、以及太阳城。
但在2008年前,马斯克曾数次公开表示,要将人类送上火星,于是赌上所有,义无反顾投资SpaceX跨领域入局。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差点亏得底裤不剩。他从前期两次创业中积累的财富烟消云散,甚至还抵押了房产,卖掉了游艇、飞机。随着SpaceX的进展,他又被俄罗斯、欧洲视作眼中钉。
这一段时间,无论是特斯拉还是SpaceX都到了破产边缘。马斯克的车无法量产,火箭数次发射失败,全世界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国外网站甚至开设网站,叫:特斯拉死亡倒计时。
在回忆录里,马斯克曾形容这段时光为:半夜睡醒,嘴里含着玻璃,眼里留下热泪。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中,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曾对马斯克做出这样一段评价:
“只有‘疯狂’两字才能形容马斯克,凭着兴趣和感觉就能冲进一个陌生行业,如果是一个光脚的这样做,似乎还说的过去。但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功的亿万富翁,一个享有成功荣誉的投资人这样做,敢把自己几乎全部的资产投入跟以前成功行业毫无关系的地方,而且还是两个陌生行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梦想驱动力。”
但这一种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正是今天我们回顾马斯克传奇色彩人生时,绕不过的开端。
为什么马斯克胆子大?
然而,这世界并不缺少冒险精神的人。商业的成功,不是只比胆子大。
30岁出头,马斯克将自己创办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出售,先后套现将近20亿美元。之后,马斯克主要把钱投在了三个领域:航空航天、电动车、太阳能。
回顾马斯克的这些投入,都有着鲜明的路径,而这三个领域的高科技行业也有个共同特点: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不被人看好能迎来剧变。
事实上,这样的行业还有很多,能看到其中问题关键的人,也并非马斯克一人。但为何没人能做出特斯拉和SpaceX?问题核心,或许在于:人们因为对行业未来发展预期的不明朗,导致对当下成本投入的谨慎。
举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为什么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期,却可以迅速造出原子弹、氢弹?
因为,成功已有先例,后来者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比起艰苦的物质条件,比起艰涩、复杂的技术突破,国家和组织对科技创新最大的担忧是不确定性:如果一个领域没有人做过,更无法确保成功,谁能有勇士孤掷一注去投入?
《人类简史》里,曾提出一个观点:科学革命为什么出现在欧洲?
事实上,回顾历史人们可以知道:西欧爆发科学革命之前,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唐宋以前,中国占全世界技术发明量60%左右,而在近代有了科学革命以来,超过6000条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我们国家的原创贡献不到1%。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就提出:为什么欧洲在1770年面对中国没有什么科技优势,可接下来一个世纪,双方却拉开了巨大差距?
有不少观点指出,其中核心:不在于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我们缺少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敢于为科学押注的长远目光。
而对于马斯克来说,这一位在中国营商环境中看起来无比接近“疯子”的存在,他的胆识和气魄,正是基于科学思维下的大胆投注。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往往会成为误会的由来。
事实上,SpaceX数次试射失败,特斯拉初期接到可怜的一千多份订单、最后只能交出不到50辆电动车,这让马斯克几乎濒临破产。
彼时,马斯克的形象比起变革者,更像一个骗子。
但直到今天,我们才清楚看到,马斯克2002年创立了SpaceX,仅用了10年,就能为NASA往空间站运送货物;再过了8年,就把宇航员送入了太空,最终成为航空航天业最稳定的运营商。
我们也清楚看到,马斯克创办特斯拉短短十多年,全球就达到几十万的量产级别,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而这家企业的股价飙升,也让马斯克身家水涨船高,一举成为世界首富。而太阳城,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商用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供应商。更不要说,马斯克手上还有多家类似这样的高科技公司。
这一切都是巧合吗?我们只能说马斯克运气好吗?
如果不是,那不妨做个判断——
马斯克冒险精神内核,以及视角的独到之处,或许是:如果一个事物或一项技术,在未来一定会出现或者一定会突破,那就去寻找突破的办法,而不是一味计较成本与在意舆论的看法。
何为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本人曾说,他十多年来每周坚持工作100个小时。
更有传言称,这个男人从不午休,可以同时开会、吃饭、回复邮件,不浪费所有时间。就是一个十足的钢铁侠。
但世界上从不缺勤恳的人,可又有谁能成为第二个马斯克?
只因为,努力不等同于成功——即便,我们具有马斯克这类人物的冒险精神和眼界,以及持续不竭的精力,但两者之间,缺失的关键环节往往被我们忽略。
Mayo Oshin曾梳理了马斯克种种采访,在《爱迪生用过的三步问题解决法,埃隆·马斯克将成功归功于它》一文中,提取出马斯克自认为对他成功最重要的解决问题方法:即,“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
马斯克曾说:“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实际上,“第一性原理”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说:“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系统最本质的规律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
而对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来说,这样的思考需要运用物理思维,对世界的普遍常识提出质疑,重新认知所有问题,并不断拆解问题中的基本元素,并不断质疑和否定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直到无可质疑。
Mayo Oshin曾在文章中,例举了马斯克在特斯拉创办前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故事。
马斯克决心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时,需直面对彼时电池高昂的造价:电池组每千瓦时的成本是600美元,这远超马斯克预期。因此,马斯克在了解了电池由钴、镍、铝等金属成分、一些聚合物和一个密封罐构成后,提出假设:如果材料都去伦敦金属交易所买,组成的电池价格大概只有每千瓦时80美元。
另一个直接的例子是,马斯克创立SpaceX时所做的思考。在做决定前,马斯克关于火箭的知识是零,于是,他查阅了《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燃气涡轮和火箭推进的空气动力学》等所有跟火箭与推进器相关的专业书籍,迅速地将这些知识消化。
随后,马斯克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将成本高达6000多万美元的传统运载火箭尝试拆分材料,发现了火箭制造材料的成本仅为火箭价格的2%。于是,他大胆假设并最终造出了可回收运载火箭,发射成本仅为传统火箭十分之一......
或许,我们一生都难以面临类似马斯克这样重大的商业挑战,但值得肯定的是,每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择,我们能从马斯克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冒险精神和科学思维。
再度回顾2014年,马斯克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演讲上的一段话,我们就会有答案:
不要人云亦云去追赶趋势潮流,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讲,不要用类比去论证,而是通过最本质的元素去推论。这样你才能分辨出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只是在跟随别人的脚步。
当然这很难,但是这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