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Uber、Lyft纷纷破发,科技股泡沫潮再来?
编译 | 曹玮钰 来源 | morningstar.com
一周前的今天,瑞幸咖啡在美股上市,当日大涨20%风光无限。但仅仅4个交易日后,瑞幸就跌破了发行价,落得与Uber、Lyft一样的悲惨命运。最近的这些科技企业似乎难逃破发的魔咒,因此不少人认为:或许,第二个科技泡沫时代已经来了。
对此,外媒有很多的探讨。The Information的一篇文章《“这届科技企业”成色如何?硅谷媒体说:是泡沫,很快会破》认为科技股泡沫又来了,但美国著名投资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官网发文认为,不存在科技泡沫。投中网编译如下,略有删减。
警报的信号
你可能会听到人们私下的议论:现在的这些科技公司,也太贵了吧。
美国五大科技公司“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股价已经非常高了,体量庞大几乎可以拉动整个美股市场;科技“独角兽”企业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估值也一路走高。
有人公开发问:这是要回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代了吗?
我认为,把现在的科技股市场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相比,这并不妥当。不过两个时期确实有相似之处,这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点一:均未实现盈利
一些科技公司成立多年,但始终没有实现盈利。现在的例子,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Uber和Lyft。
通常来说,购入股票的判断可以分为三档:第三档,公司赚钱,但不足以支撑股价(胜算很小);第二档,公司有营收,但没有利润(不确定);第一档,产品的概念很酷炫,但没有营收(天哪,灾难)。
Uber这类线上约车公司通常第二档,他们的服务有市场需求,但价格压得过低,正如Uber在上市文件所“坦白”的那样,这一行业可能永远没办法实现盈利。
不能实现盈利,会让投资人大失所望,因此Uber和Lyft上市后一片惨淡。人们真正担忧的是,如果日后提高了价格(某种程度上来说,必须这样做),这些公司是否还能留得住用户。
不过,从业务的稳定性上来看,现在的Uber、Lyft还是比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上市公司比强得多。1998年,有家互联网公司叫drkoop.com,这家公司仅凭与一个与美国高官(Charles Everett Koop,美国卫生部长)同名,就募集到了9800万美元,但是,这家公司连成型的业务模式都没摸索出来,三年后就倒闭了。
相似点二:同样面临资本过剩
现在和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企业,都获得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
这里所说的投资人,指的是VC和PE投资人,他们是离科技圈最近的一批人。现在他们已然是投资圈的明星——鸡尾酒会上侃侃而谈,发表一些专业见解,就能引得众人侧目不已(之前能受到这种待遇的人,是共同基金的研究员)。
投资人受到欢迎,这事没什么直接的意义,但可以间接体现出一点:这些人十分“吸金”。
于是,投资人的手中掌握巨额的金钱。这令一些人担忧。有人预测,未来科技股的收益,与投资行为的热度会是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投资人之间竞争越少,科技股的收益会越好。
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情况也验证了这一点。那时,PE和VC机构迅猛发展,随后就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反观当今的风投行业,势头正盛。如果我们懂得以史为鉴,这一现象依然值得忧虑。
虽然当今的科技企业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企业一样,拥有丰厚的资本支持,没有实现盈利。但是,两个时期科技企业的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不同点一:科技公司业务更稳固
现在与当年显著不同的一点就是,科技领域的投资,不再那么投机性十足。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公司,业务疲弱,用户不足,而当今的科技公司,在上市之际已经拥有十分可观的营收。虽说如果不能把营收转化为盈利,这些公司会有破产的可能,但至少现在还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各个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往往具有相似的发展趋势。当前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投资组合中绝大多数是利润可观的公司。那些公司或许获利的成本非常高,但每年能达到数十亿美元的盈利水平,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1999年底时,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所的投资组合中,虽然涵盖了全美最大(不管从哪个维度计算)的30家公司,但利润仅仅为5000万美元。
不同点二:投资者情绪更冷静
如今,硅谷的公司虽然依然十分流行,但已经不像90年代后期那样,可以能够完完全全吸引公众的眼球。现在,经纪公司已经不会通过电视和广播,铺天盖地打着交易广告;鼓吹这些公司可以成为巨头的书籍,不会出现在畅销书的榜单;晨星的分析师men,也不会因给科技股评分低而遭到死亡威胁。
投资人的情绪,并不是一个靠谱的指标。情绪所释放出的信号,都不大可靠,除非是很敏锐的情绪。二十年前,人们对科技的热情是极端的,大概是美股市场三十年以来(可能更长)最为高涨的一次,令人无法忽视。今天,人们对科技仍有热情,但这种热情不是压倒性的,无需过度紧张。
不同点三:资产更便宜
市盈率,是更为直观的证据。1999年1月,thestreet.com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到:“经过我们计算,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市盈率是90.2,没错,这不是印刷错误”。那时,科技股的涨势几乎是直线上升,持续到2000年3月崩盘。这说明,市盈率与情绪一样,都不是精准的晴雨表。而在之后的30个月,纳斯达克100指数跌了78%,这一事实表明,市盈率虽然不够精确,但还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根据晨星的计算,纳斯达克100指数现在的市盈率是23,略低于15年来的平均水平,当然了,比互联网泡沫时期低得多。今天的领头科技公司比20年前的公司更成熟,可以保证更低的价格倍数,市盈率也比当年也着实低得多得多。因此,不应该贴上与当年一样的“泡沫”标签。
科技股的走势历来十分强劲。根据晨星公司的计算,在过去五年,科技股累计增长了127%,轻松成为美股中表现最好的板块。如果今天的科技公司不能拿出很好的业绩,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就会受挫,加之股市整体都在下行,那么科技股的命运一定会改写。
总之,当前的科技股不会重演2000年的灾难。现在这个时代,并不是第二个泡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