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健林与马云先生参加栏目,图源于浙江新闻

前言: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今年的王健林已经69岁了。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万达帝国掌舵人,一举一动都牢牢地吸引着外界的目光与关注。在古稀之年到来的前夕,王健林近日也再次因为“万达商管上市对赌进入倒计时”的新闻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外界猜测、质疑声音不断,但作为已在商场叱咤风云35年之久的主人公,王健林却显得很平静淡然,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他行走在贵阳的山水风景中,一边享受美景,一边敲响了万达回归文旅的响钟。

对这位中国“前首富”而言,纵使外界风雨不断,但脚下前行的道路依旧清晰且坚定。

PART-01

放手一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上一句其实是“酒债寻常行处有”,意为“虽到处欠着酒债,但那都是寻常小事”。而这句由杜甫在晚年创作的诗句也十分符合当下王健林与万达的处境。

今年3月,证监会向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商管”)发布了债券问询函,对其当前所面临的上市与资金问题进行了细节透露。

问询函显示“目前正申请在港上市的珠海万达,若不能于2023年底成功上市,发行人需向上市前投资者支付约300亿元股权回购款。”

同时,另一份外资机构的报告也显示,若万达商管不能在5月份前完成上市,万达还需向境外投资者支付共约13亿美元的三笔离岸定期贷款,付款期限为5月8日。

要还的债务一大堆,但万达与万达商管的资金流却并不乐观。

据大连万达商管2022年债券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末,公司总负债达到2988.76亿元,逼近3000亿元大关。而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196亿元,在高筑的债台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虽然有消息称,万达经过协商已获得三分之一的参贷行同意,将13亿美元定期贷款的约定上市日期延期到了2023年11月30日,但当下万达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依旧十分严峻。

前文提到的证监会问询函中也已明确显示“近三年及一期,发行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5亿元、-320亿元、-113亿元和-182亿元。”

一句话总结:如若万达商管年底不能如期上市,万达资金流将濒临崩坏的边缘。即使届时万达可以通过腾挪股权等方式安抚投资方,但也难免元气大伤。

重重压力之下,外界对万达商管能否如期上市的猜测蜂拥而至。王健林作为万达集团的掌舵人,其一举一动也自然成了媒体们争相报道的焦点。

但让人意外的是,即使泰山崩于前,王健林却面不改色,今年已经69岁的他依旧精神抖擞,忙着带队一边在全国各地“游山玩水”,一边再次勾勒起万达全新的文旅版图,并且成效卓著。

从年初至今,王健林已接连与河南洛阳、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等进行合作洽谈,接连敲定了好几笔“文旅大生意”。甚至在贵州拿下新的巨额投资大单后,王健林还自信地喊话,“要发挥万达的看家本领”。

何为“万达的看家本领”?王健林的答案是——轻资产。而这以战略最早被提出的年份是2015年,当时王健林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万达到了要靠品牌赚钱的时候。所谓的轻资产模式就是要用别人的钱来投资万达广场,而万达主要输出品牌管理。

8年时间匆匆走过,虽然历经风雨的万达先后经历了负债过高被警告、疯狂抛售资产自救、抽身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洗礼,但王健林对于“轻资产”的执着依旧不减。

当下,无论是被寄予上市厚望的万达商管,还是让王健林亲自四处拉投资的万达文旅,其都是万达向着轻资产转型的重要举措。深遭重资产之痛的王健林,铁定了心要放手一搏。博好了万达在轻资产发展之路就跨出了一大步。而若是博不好,王健林或许也会在短暂休憩后选择再次拿起冲锋的号角。

毕竟,沉浮商海30多年,王健林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一词,他的人生与商业信条从来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抛开繁冗复杂的商业投资手段不谈,本期,深眸将带你走进王健林的人生故事,一起在其创造千亿商业帝国的传奇经历中,探寻关于成功与坚守的奥秘。

PART-02

丛林法则

“站出来,走出去。”这几乎可以是对王健林近70年人生经历的最好总结。出身平凡的他,始终有着一套自己的处事法则,他“敢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更敢于跳出舒适圈走出去”。

王健林人生中的第一次“站出来”是在他4岁那年。彼时,他的父亲王义全刚刚带着全家来到四川省大金县进行组建森工局的工作。

作为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王义全与妻子秦嘉兰结婚生子较晚,40多岁才陆续生下王健林及其4个弟弟。因此在全家搬迁到大金县后,苦于当时父母忙于工作且生活条件不足的限制,作为家中长子的王健林,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重了起来。但选择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王健林没有退缩,他开始一个人照顾4个弟弟,担当好了维系家庭生活的纽扣角色。

多年之后,对于当时王健林的表现,其母秦嘉兰依旧评价甚高“老大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他聪明能干,弟弟们都愿意听他的。”

但与母亲秦嘉兰印象中“懂事听话”形象不同的是。少年时期的王健林,骨子里一直十分独立且有想法,他做事不墨守成规,像丛林中的王者一样,敢想、敢干更敢挑战,是当时人眼中的“不安分者”。

1969年,王健林父亲所在的森工局要招收职工子女到营林去工作,这是一项苦活,城里的孩子大多不愿意去。这时,“能吃苦”的王健林再次站了出来。年仅15岁的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成了营林处的一名职工。在此后的一年中,王健林每天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去上班,穿梭在熟悉的丛林中,“不安分”的王健林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他要去当兵。

这个想法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她认为王健林作为家里的老大,就应该“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

而在1970年参军后,王健林也依旧在按照自己敢想、敢干、敢挑战的丛林法则生存着。他先是改掉了自己的本名“王建林”,并开始像海绵一样在部队这块规则沃土上吸收营养。

参军8年后的1978年,王健林升为排长并开始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一年后因为成绩优秀他被留校担任参谋一职,后又被调到学院担当宣传干事。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份看似平淡普通的工作,却成了王健林日后打开市场化视野的窗口。

在任职宣传干事期间,王健林需要经常跟高校以及政府的部门进行联系,从军营大门走出来的他,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维也愈发活跃。直至1986年,32岁的王健林调任陆军学院管理处副处长,他开始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并正式做好了走出军队,拥抱市场的准备。

1988年,34岁的王健林坐在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内,做出了接手万达前身——西岗区房屋开发公司的决定。彼时,这家房产公司刚成立没多久,就已负债几百万,政府将其视作包袱,并公开表态:谁能把贷款还了,公司就给谁。当时已对外面世界向往不已的王健林觉得机会来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体制内走出来,接盘当时负债累累的房产公司,开启了构建万达帝国的第一步。

多年后,无论是在哈佛大学讲台还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讲台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王健林始终在重复这样一句话“哈佛耶鲁不如敢闯敢干”“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也许在外界看来这两句话难免有些狂妄,但对于王健林自身而言“创新、胆子大,敢闯敢试”确实是其成功学里屡试不爽的法宝。

而也正是因为他做事“不唯上,不唯书也不唯外国,怎么敢想就怎么敢做”。因此才能够始终敢于跳出既有的生活圈子,数次“站出来,走出去”,从而看到外界更广阔的天地。

PART-03

坚持与放弃

在王健林30多年的地产生意生涯中,他曾数次凭借过人的眼光与魄力带领万达走上巅峰,也多次因为对市场洞察不足而致万达陷于险境。但好在,前半生的森林与军营经历为他磨练出了坚韧的品格,他克服了中国传统企业家处事上的固执与犹豫情绪,不仅敢于“坚持”,更敢于“放弃”。

王健林与万达的第一次“放弃”发生在2001年前后。当年接手公司后,王健林先是凭借棚户区改造项目赚了第一桶金,带领万达在住宅地产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后又开始涉及商业地产,在全国六大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了万达广场门店。

与今天商业形态丰富的万达广场不同,当时第一代诞生的万达广场采取单店经营模式,只靠销售小店盈利。过于单一的经营模式,让万达不仅没有赚到什么钱,还惹了一身退租、退铺以及打官司的麻烦,最后王健林只能含泪将其打包卖掉。

曾是王健林战友并在万达商业地产做过副总的陆民杰对那段经历尤为深刻,在他的形容里,万达广场最初进驻长春与沈阳的经历简直是“像吞了苍蝇一样恶心“。

时间回到2002年,彼时王健林正带领公司携手当时正当红的沃尔玛和红星美凯龙等连锁品牌进军长春打造万达广场,而陆民杰就在队伍之中。“当时董事长对这个项目期待颇高,认为其‘既可以借助合作方提升万达名气,又可以大赚一笔’。”陆民杰回忆到。

因此,即使集团内部对万达广场项目反对声音不断,信奉丛林法则的王健林也始终坚持己见。但因为缺乏对商场运营与管理的了解,将长春万达建好后,还停留在“建完、卖完就大功告成”思想的王健林就遭遇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次滑铁卢。

如果放到今天,对于已经开始走轻资产管理模式路线的万达而言,帮助商户进行招商引资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当时的王健林与万达尚停留在“房产开发”思维中,导致长春万达正式开业后,依然有上百个店铺没有招到买家。情绪愤怒的业主围攻至万达项目办公室闹事,工作人员甚至被泼了开水。滚烫的热水将王健林彻底浇醒,他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始思考万达在商业地产领域的下一步棋。

好在这时,王健林骨子里敢于坚持的韧劲再次迸发了出来。拥有前瞻目光的他始终认为,相较于手经济周期影响严重的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拥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它的稳定性更高,且更具升值价值。因此,即使这块骨头再难啃,也要啃下来。

2004年,第二代万达广场开始建设。洗去了教训的王健林,不仅将万达广场的规模进行了扩张,还增添了百货、影院以及餐饮等多种商业形态。但究其根本还是上一代万达广场的简单升级版本,规划以及开发模式上都存在硬伤。最终,第二代万达广场也只能被迫转手,王健林的商业地产梦再一次破灭。人们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但生性敢闯敢试的王健林并不会在挫折里消极,他更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总结了前两代万达广场的开发教训之后,王健林推出了第三代万达广场——万达城市综合体。新一代的万达广场选址退出城市核心区,受众定位为青年一代中等收入人群,并在设计上迎合大众喜好。不仅有室内步行街、有中庭采光,更有集餐饮、购物、文化以及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内在设施,自建起一个独立且庞大的商圈。

消费者在这里可以先在一二层购物娱乐,然后去往顶楼用餐。这种“购物+餐饮”的模式初建时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但王健林却很肯定地说:“中国的购物中心不是卖出来的,是吃出来的!”

事实也证明王健林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今天的中国,大部分购物中心都扮演着“人民大食堂”的角色,即使实体销售被网购电商打击严重,但消费者就算是去商场不买东西,也一定要吃顿饭。

靠着自带生命力的商业模式,万达广场快速地在国内多地实现成功复制。王健林也终于通过坚持硬钢商业地产为万达造出了一条持续且稳定的收入线。

在发展上的及时转换阵地,也让王健林与万达躲过了2000年前后的第一波房地产寒冬。当时,房地产泡沫市场持续增大,国家出台了限购政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地产商们的日子一下艰难起来。而彼时已在商业地产领域站稳脚跟的王健林与万达却可以靠着万达广场稳拿租金,并坐等其“升值”。

之后的故事大众都已熟知,2013年,随着万达的日益发展壮大,王健林成为中国首富。2015年,王健林超过香港李嘉诚,坐稳全球华人首富宝座。2017年,王健林以净资产313亿美元问鼎亚洲首富。同年,王健林开始大规模甩卖万达资产,以解决万达当时过高的负债率问题。

关于王健林为什么要卖万达资产的说法与揣测众说纷纭,但纵观近两年的房地产市场,曾经叱咤风云的融创、恒大均陷入严重的资金泥潭中无法自拔,孙宏斌、许家印这些地产界响当当的大佬也许在午夜梦回时也会不由地感慨一句“老王当年跑得对”。

回望王健林在商业地产领域的耕耘史,不难发现,他始终在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并敢于在失败时断臂求生。就像是游戏打怪一样,他既可以坚定目标一路总结技巧地打下去,也不吝啬于将背包里多余且无用的道具及时丢掉。相较于传统的解释,在他的字典里“放弃”一词更多的含义应该是“取舍”,只有理智地先于他人做好取舍,方能时刻轻装上阵,一直做那个走在最前端的先行者。

PART-04

勇敢者的游戏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王健林,“高手”“赌徒”最为贴切。因为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没有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不敢赌的“局”,他更向往的是“勇敢者的游戏”。

很多人熟悉王健林的这个名字应该是在2012年,当年12月的CCTV经济年度人去颁奖盛典上,身为万达集团总裁的王健林与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狭路相逢。两者一个做实体、一个做电商,意见与想法南辕北辙。在就“电商能否取代传统的店铺经营”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最后,两位大佬打赌“如果2020年电商可以在国内零售市场拿下一半的份额,那么王健林要给马云一亿元人民币,反之亦然。虽然事后采访时,王健林曾公开表示,当时的打赌只是“活跃现场气氛的玩笑。”但却不难看出,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看法,这种先于行业并紧跟时代的洞见赋予了他极大的底气与自信。

他在对外采访上也尤为大胆,既不会顾及风评打官腔,甚至还会稍显狂傲地表示“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这是对的,奋斗的方向嘛。但是呐,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虽然大众对于王健林“一个小目标”的说法批评不断,认为其“不食人间疾苦”。但换个角度想想,作为敢在80年代末接手负债公司初期,就以年利25%的高价向国企借上百万高利贷,并承诺5年内还清的“赌徒”,王健林确实有白手起家赚到“一个小目标”的勇气与魄力。相较于对“一个亿”字面意思的浅显理解,他更想告诉年轻人的或许是,做事要有目标更要有行动。“你如果去试了,也许一半成功一半失败,但不试成功的机会是零。”

在万达的发展上,王健林也始终坚持着要“试一试”的原则。万达成立之初,苦于没有知名度,很难在外地打开市场。为了打响知名度,王健林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大手笔地打广告,搞营销。身为足球爱好者的他,将目光瞄准了自带话题度与关注度的足球。1992年,恰逢大连进行足球改革,尽管对足球行业尚未深入了解,王健林却当机立断地让万达投资足球。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搞足球投资就是做公益,多出一点钱支持足球,比拿钱直接打广告强。”

1994年,万达足球俱乐部成立,并取得了八连冠的好成绩。这种热血的比赛运动也激发了王健林骨子里的好胜基因,一次比赛时,王健林直接拿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到的现场,上半场球万达输了,他二话不说就把箱子打开往桌子上一拍,直接告诉队员们”下半场扳回来,奖金翻倍!”在现金的冲击与动力下,果然下半场万达就将分数一举扳了回来。1994年,甲A联赛,万达俱乐部对上四川全兴队并大获全胜,拿下第一个职业联赛冠军。通过电视台面向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播,万达的品牌名号彻底打响。

虽然在2000年,由于种种原因,王健林宣布“永久退出中国足坛”,为万达在足球场上的演出画上了句号。但当时万达想要“借着足球出名”的目的已经达成。王健林在这场名为足球的勇敢者游戏中早已大比分胜出。

以小博大在赌场考验的是运气,而在商场比拼的就是勇气与远见。在王健林的眼里,无论哪种商业模式永远都有周期性,没有哪种产品能够一直畅销。不会为短暂成功停留的他,在2006年就已开始投资文化产业,将万达帝国的商业版图再次扩展到文化旅游城、电影产业、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并实现了销售收入每年百倍增长的好成绩。2018年,万达文化产业收入在集团占比32.3%,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王健林再次“赌”对了。

尽管此后因市场等复杂因素影响,王健林曾不得不将承载心血的万达文旅项目打包卖出,但时至今日,这位已经69岁的商业大佬初心也未曾改变,杀回文旅届的他依旧奔走在打造万达文旅的路上,对于这场名为“文旅”的全新勇敢者游戏,他从未认输过。

文章的最后,如果要对王健林进行一个介绍,相较于“前首富”“万达创始人”这种特定的标签,他更像是个勇敢的独行者,他自信却不自大,勇敢却不鲁莽,在事物的决定上既果断又不急躁。从小时照顾4个弟弟,到后来掌舵万达集团这艘承载了10万人的大船,他身上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抗压力、执行力以及决断力,他对生活与事业持续奋斗的不懈精神、敢于直面问题与苦难并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成长的勇气都值得赞扬。

没有人是天生的成功者,坚持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课题,正如王健林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创新都面临失败,都会有完善的过程,很多人经过一次或几次失败就放弃了,而只有执着地坚持最终才能成功”。

当然,在当下的王健林身上,除了那一成不变的拼劲,更多了一丝难以忽视的孤独感。在商海沉浮30余年,昔日的对手与伙伴大多已进入退休状态,而背负着庞大万达集团的他依旧在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不断探寻前路。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或许也正如曾演唱过的《西海情歌》中的歌词那样,“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这其中,有望不到边际的等待,更有值得期待的明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