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hatGPT等高阶AI机器人的出现,在全球掀起讨论热潮,当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推理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考、理解复杂想法、快速学习,并完成人类许多工作内容时,由技术引发的“饭碗焦虑”为媒体行业带来的波动显得尤为明显。
ChatGPT正在产生心智吗?在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第二季首期内容中,研究员通过解释ChatGPT对话续写的过程,以及可视化ChatGPT模型的计算流程,试图分析人工智能的说话方式与人类的不同。节目硬核的思维逻辑和可视化的视觉呈现,展示着这个时代对人们生活悄然带来改变的新兴技术变革。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是由腾讯视频出品、尤里卡工作室制作的中国首档“桌面电影”科学解释纪录片,去年,第一季节目播出后就斩获豆瓣9.0高分,结合热点话题,新颖的纪录片呈现形式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带来了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知识内容,让不少技术控观众看完惊叹连连,为节目的高品质制作点赞。
今年,《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第二季大胆触及AI、抑郁症、就业、芯片等更加具有社会讨论价值的宏大议题,为“大思考”时代注入多元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这场头脑风暴也在不断刺激着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提问本身,比得到一个答案更为重要。
01、头脑风暴烧脑来袭 人工智能能否拥有心智?
延续第一季特色,此次节目在制作上更加升级,观看体验上也更加需要集中注意力,从第一分钟开始,观众就便跟随研究员的视角,开启一场关于技术问题的大探寻。正如制片人谢琳介绍,“极致的形式创新也是内容创新”,对于纪录片来说,主创团队不仅大胆触及当下热门的新技术领域和公共议题,更为桌面电影的呈现方式增加了更多科技感,研究员的情绪变化、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细节等,就像一场人类逻辑与思维的翩翩起舞,它带领你感受文明的奇观,尝试用科学甚至是哲学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工科的严谨与浪漫在此交织,这是关于“为什么”的极致追问。
首期节目就将探索的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上,主创团队介绍,这是在第二季还没有立项前就思考了大半年的选题。围绕当下大热的AI及ChatGPT话题,节目通过对AI发展历程及ChatGPT数据内容进行分析,以可视化的手法探索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拥有心智。
桌面电影的第一视角下,节目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如何让代码存储知识?一个ChatGPT模型有多少参数?ChatGPT拥有的知识是从哪来的?这些统计之外的新能力是如何出现的?通过压缩产生的智慧,和人的心智是同一种东西吗?……
检索文献和书籍、采访专家、制作三维模型等,从1957年的人类思考到新世纪的技术潮流,节目呈现着研究员抽丝剥茧般的思维逻辑,互联网上最直观和清晰的GPT模型计算流程的可视化三维动画展示更是全程高能,高密度的信息量和酣畅淋漓的求知快感,正是《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所散发的巨大魅力。
同时,在第一视角下,节目保留着研究员私人化的探索过程,还原着研究过程中的诸多情绪变化,并加入生活中的纪实影像拍摄,将理性的思考、自然的生活、感性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在烧脑的思维导图和自然场景中反复抽离。
既视觉化呈现肉眼看不见的技术规律,也呈现人类个体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自然属性,一个个思维跳跃的高光时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自然中的万物运转和人与人生命的连接又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存在,这是对技术的追问,也是对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思考。
02、深耕年轻化选题 在探索世界过程中传递人文关怀
可以看到,新奇有趣的年轻化选题一直是节目的突出特色。
第一季节目中,既有代糖、猝死等常规的科学议题,也有游戏、流行音乐、美颜相机等贴近年轻人生活的议题,辐射食品安全、生命科学、心理、生理、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
而在呈现形式上,节目将长短视频交替播出,长体量的复杂研究提供着深度观察,短小精悍的轻巧内容从话题的时效性出发,这些来自于生活的“大思考”与“小好奇”,洞察着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内容上,本季打开社会议题的深度和广度,人工智能、芯片战争等新技术领域将继续探讨科学问题,抑郁症、就业等话题关照着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人群,“如何说服人们吃虫”“有不粘锅为什么没有不沾马桶”“如何走路十分钟减肥”等奇思妙想的问题更是脑洞大开。
从第一季节目就可以看到,节目的研究视角其实更加看重的是如何用科学提出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而非进行一场简单的内容科普,而提出问题后,这些问题也往往并没有非黑即白的确定答案,道德伦理、科技文明的发展,都会让一个问题本身有着诸多思考维度。
“科学与技术不同,科学是提出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尝试找到自己的理解。”制片人谢琳分享。
在研究员对问题进行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并激发自我对求知的渴望,这是《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想要传递的青年文化。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像节目里研究员小凡、大杨这些富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一样,去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如第一季节目中研究员就曾通过网络寻求专家帮助,第二季首期节目里研究员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研究员不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态度,只要你愿意发挥行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探索自己想了解的世界奥秘。
难能可贵的是,节目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又时常融入着人文关怀,这让对于科技和生命的思考不再冰冷,回到了对于人类发展本身的思索之上。
对于人工智能能否拥有心智这个问题,节目将分析的落点指向人与机器的区别,正如节目所说,ChatGPT或许尚未涌现心智,但它已经拥有了智能,它可能又是一场快速退潮的科技热点,也可能是人类的最后一项重要发明,“机器可以是一个精妙准确的复读机,而人类是一个可以出错的复读机,缺陷和错误定义了我们是谁。”
03、拥抱智识生活 腾讯视频做有价值的内容分享
对于科普类纪录片来说,《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无疑是大胆而创新的,也为这一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打开了新思路。面对复杂的生活议题,节目以新工具、新数据、新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一种新的解释体系。
它找到了将思维逻辑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又将一个个看似远离大众的复杂问题清晰拆解,让晦涩难懂的知识本身不再曲高和寡,面向更广泛人群,实现小众内容的大众化传播,让节目本身成为当下年轻人“外接大脑”的新媒体实验。
回到科学本源,节目里触及的这些熟悉又陌生、无用但有趣的东西恰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喜欢知识和深层次思考,科普类纪录片满足着不同圈层用户对于深度内容的需求,并带动用户打开好奇心,培养多元的思考方式。
“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或者思想性的内容,更希望它能产生更大的公共价值,如果大家能够看下去,有些人还可能看两遍、三遍,这对我们来说已经很有价值了。”
在碎片化传播时代,从文化对话类节目《十三邀》、作者式商业观察节目《激流时代》到科学品类《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尤里卡工作室对于知识生活和思想类内容的深耕,带来了关于“智识生活”的全新思考。
据尤里卡工作室负责人侯振海分享,“尤里卡工作室擅长的是倡导‘智识生活’与思想性的内容,更在意内容价值的稀缺性”,因此工作室一直对社会现实、热点议题始终保持关切,以纪录片的形式创造“在场”的价值。
话题的公共性、思想性和社会价值具有内容影响力,内容本身的当下性、迫切性具有更大的公共价值,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十三邀》能走到第七季,以及《激流时代》《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在播出后就获得大量的粉丝催更,在娱乐消费的热潮中,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探讨,更显珍贵。
此前,《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第一季曾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优秀网络纪录片单元,作为腾讯视频纪录片布局“智识生活”赛道的重要一环,填补内容价值的稀缺性,这些精心打磨的深度节目,不断满足着观众对于好内容的需求。
拥抱“智识生活”,保持人文和理性,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用行动去探索自我、探索时代,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可以因“智识”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