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店——选择商品——扫码付款——离店,在没有收银员和店员的情况下,凭借一部手机,超200位顾客顺利完成了购物的全过程。2月2日,疫区首家无人超市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始营业,当日就登上微博热搜,收获了破亿的话题阅读量。与此同时,美团、喜茶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推出了智能取餐柜,实现“无接触配送”服务。

疫情之下,无人零售的特殊场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极大降低了用户教育成本,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1-5月,我国共新增成立无人零售相关企业1827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37.27%。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经过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三次变革后,目前零售业正经历第四次革命,无人零售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启程出发 无人零售坐上过山车

狭义的无人零售指的是以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为主的实体零售中无人值守的部分。“无人零售”的兴起,基于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和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的现实,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背后涌动着消费者对便利、多元生活的旺盛需求。因此,这一概念刚刚提出就受到了资本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一度成为国内投资创业的风口。

以最传统的自动售卖机为起点,无人货架、无人商店的热潮在中国迅速崛起。2017年,马云的无人零售店在7月8日的淘宝造物节上面世,更使无人零售的关注度达到了峰值。据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共有93起无人零售事件获得融资,占新零售领域全年获投事件的半数以上。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刚刚进入2018年,果小美、猩便利、GOGO小超市、七只考拉、缤果盒子这些曾经被资本追捧的明星公司,就被接连曝出亏损、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无人零售就经历了从风口跌落的全过程,像多米诺骨牌般纷纷扑街。据媒体报道,马云的无人零售业务亏损40亿。有些无人超市、便利店甚至沦为“大爷大妈聚会纳凉”的场所。媒体用充满惊悚感的标题宣称: “第一代无人零售已死”。

究竟是什么使尚在襁褓中的无人零售迅速进入了停滞期呢?

收银效率、运营效率、顾客体验是支撑无人零售的三大手段。在缺乏人工疏导和处理的情况下,杜绝或减少排队,对于仅靠技术解决的无人零售来说还是个挑战。而在运营中,商品信息、商品补货、推广促销、研发等甚至如何打造差异化特色,也是无人零售亟待解决的问题。顾客体验也尚待提高。

机遇与发展 无人零售火箭式再起飞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自助售货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无人零售行业无论数量还是成熟度都有所欠缺,用户进入市场条件不完善,用户规模还没有实现放量。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及无人零售理念的渗透,无人零售商店的用户规模及交易额都会迎来井喷式爆发。

虽然出师不利,但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零售依然是全球零售业最强劲的新趋势之一,并有望成为下一个爆炸性新兴业态。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使无人零售的社会、商业价值得以凸显,并得到了中国市场的良性反馈。新大陆、新开普、科蓝软件等无人零售概念股都出现了不同的涨幅。“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使得无人零售行业受到普遍看好。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约1.5万家“无人零售相关企业”。2020年前五月,我国新增无人零售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数量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另据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无人零售市场市场规模接近218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650亿,三年复合增长率在44.4%左右。2017年自动售货机整体市场规模约188亿,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复合增长达到37.1%。

无人零售商店行业的上游主要是信息技术行业、智能运输行业、零售产品行业(日常用品、食物等)等。其与无人零售行业关联最为密切。为适应行业迅速发展,无人零售上游行业的技术迭代在不断加快、加强。

短期内,企业的运营重点在于供应链与管理效率的提升,包括企业进行技术算法提升,并将供应链进行网状转变,同时扩充或开发零售多场景,覆盖主要消费场景,品类、商品组合进入精选模式,根据不同用户个性化/精准化推送等。从长期来看,企业的运营重点着力于精细化运营和体验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根据数据反馈绘制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多维度数据,进行精细化运营,业务延伸、产品创新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其中产品创新,包括研发自有品牌商品等。

未来无人零售市场,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无人便利店三大无人零售模式将出现相互融合的态势。届时运营商将会同时布局“机+架+店”的复合业态。同时,无人零售行业会随着技术升级和供应链优化,向规模化、精细化运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