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截图)
例如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美团医美上选择了商家,去做祛痘项目,但因消毒不严导致感染。有消费者花近万元做医美,最后对比没效果,消费者无处维权。另据央广网报道,美团医美上海站能够搜索到“水光针”、“鼻综合”等广告词,而这些广告用语在去年曾被相关监管部门列入负面清单。《法治最前线》还报道,有消费者通过美团医美,在“慧医堂”做“光子嫩肤”项目,随后发生了面部大面积烧伤的情况。
诸如此类的伤害事故还有很多,据数据显示,平均每年非法医美机构致伤致残人数大约有10万之众,这还不包括花钱后无效果、未投诉不了了之的各种情况……媒体报道显示,大量所谓医美商家,没有国家规定的相关证照和经营资质,大量美容师没有从业资格和相关执照,甚至“大量商家正在提供未经国家药监局注册的商品”。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以往这些商家都是“黑着开店”,如今却主动或被动的出现在了各类医美平台上。
美团医美为何如此?其又意欲何为?
根据美团点评医美及健康业务部负责人李晓辉曾公开分享的数据,“2019年平均每月通过平台了解医美医疗的用户超过2400万人次,医美线上交易额年同比增长388%。”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末,美团医美医疗业务已覆盖近400个核心城市,付费合作的医美及医疗类机构数量达到了11000家。
但根据艾瑞咨询《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数据,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000家,其中医院等级占29.1%,门诊类32.9%,诊所类38%。
显然,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告诉人们,当前在各类医美平台上,一定存在大量不具备资质的商家平台为其提供了流量、从中获取了利益,这与引导“吃喝”不同,这是一种形式上的“谋财害命”,平台该如何自知,又如何自处?
据媒体报道,一家只有几张床位,和医院合作的美容公司,却被美团医美的销售强迫购买美团的所谓“医美版本”,以此销售完成业绩,美团医美也实现“入驻商家数量”,但却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保障。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这样的乱象丛生背后,暴露出部分医美平台“选择性”忽略了医美行业的特殊性。相比其他医疗科目,“医美”看似“退了一步”,其“致残致死率”要“低”一些,监管要“松”一些,部分平台也许认为,这一松、一低,带来了“流量”+“医疗”的新玩法、新机会。
如何做医美平台才是正确的逻辑?
互联网行业存在一个“死亡陷阱”,即低门槛、高增长的领域,往往因发展和创新,存在监管滞后的问题。“风口”来临时,这些领域会“泥沙俱下”,大量参与者迅速进入,运营方式粗暴简单、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门槛越低、利润越高,赚钱越快、就越能让人铤而走险,底线不断下移,直到本意就为了“横财”的诈骗团伙成为参与者之一。团购、P2P、共享单车、金融科技、网络招聘、长租公寓,不一而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基本都在按这个规律进行发展。直到监管到位,“迎头痛击”,但行业也随之灰飞烟灭,其中大量优秀企业和创业者也一定会被误伤。
现在问题来到了医美平台,很多平台的发展思路非常简单直接,互联网行业唯快不破,规模化带来的收益,弥补个别消费者的损失、痛苦,绰绰有余。这与福特汽车计算了设计缺陷导致人命后赔款小于收益一样,都是在商言商的策略。
但真的只能如此么?在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哪怕三四线城市网民都已经“见多识广”的当下,这种带有“古典互联网”特征的“人口发展流”的策略,恐怕最终会让医美平台陷入泥沼,当前部分媒体对美团医美乱象的报道就让这一局面已经显现……更何况,“新美大”本身就是个点评平台,情况恶化下去将直接挑战这一平台存在的根本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
不单对于美团医美,对于所有这一领域的平台而言,也许“慢”就是“快”。为何当前火热的直播带货,在“淘宝”里很少翻车,而在其他平台,或者一些明星自己搞的直播中,都事故不断,翻车不绝?显然,整个供应链、整个发展土壤的不同,“带货”只是开始,供应链、配送、售后、投诉的解决,才是整个生意的核心。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医美平台乱象丛生的当下。
在餐饮之外,本地生活的垂直品类,本身就是通用型平台难以把握的领域,专业性越强,越需要独立平台去渗透和运营。因此,如果美团遗忘了自己的优势,其他竞争者相信会迅速把握,“以慢制快”,“以专业打通用”,更何况美团医美本身就不是这一领域的领先者。
综上所述,美团医美的发展战略,强调速度、强调入驻数字,这些并非最优的发展策略,其更应该公布的是自己如何运用技术、运用自己的平台能力、甚至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造和把控这一既传统又难以甄别的行业,这才是美团以及行业中此类平台该做的事。而能够做到如此的企业,也必将最终收获这一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