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花呗广告近日引发争议,被网友质疑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广告中,一位施工队队长用花呗为女儿过生日,并附上文案“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细算,女儿的生日也要过得像模像样”。(10月5日 新浪财经)

蚂蚁花呗是一款消费信贷产品,用户可以通过预支的额度,“先消费,后付款”,这种付款模式倡导的是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观实际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通过预支收入,提前购买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广告中的内容是父亲给女儿庆祝生日,小额的超前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无可厚非,合理使用花呗,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微观的超前消费对宏观经济也有促进作用。超前消费观虽然不同于传统的“节约消费观”,但也不是网友所批评的“错误消费观”,具有其积极意义,错不在消费观,而在花呗广告的宣传方式。

花呗想借打“亲情牌”宣传产品,通过展现父女亲情吸引消费者,但这种宣传更像是一种暗示:提前消费可以买来温情和体面,这样的父亲才是合格的父亲。这种诱导消费不但不感性,而且不理性。况且广告本身也不合常理,画面中,父亲为女儿购买的物品花销并不大,这位“父亲”的职业,实际承担得起这些费用,不必借花呗为女儿过生日,这样广告的设定反倒歧视了“施工队队长”这一职业。

花呗的宣传也不合时宜。从消费习惯看,尽管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消费并未迎来报复性增长,而处于缓慢恢复阶段。现阶段,受经济形势和传统消费观影响,人们的消费更趋于节约化,花呗的诱导式宣传反而容易使得消费者反感。

从时间来看,在疫情期间,超前消费短期内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对经济的增长有好处。可如今复工复产已常态化,过于“超前”反倒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这种宣传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何况今年9月4日,为了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进一步加强金融广告监管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有“金融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受众”、“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等内容,这一意见无疑是契合疫情后国家经济形势推出的,而花呗的宣传则明显背离了这一趋势。

金融产品的广告需要合时合理,花呗方当下应更改广告词,转变宣传方式,让中底层消费者易于接受,也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让宣传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实情。超前消费并没有错,“花”可以借,但也要献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