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预售人”们,转身就要成为“打新人”。
10月26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经过近1万个投资机构账户询价,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
10月29日,将是蚂蚁正式申购打新的日子。股价的靴子落地,让上市前的许多悬念都随之揭晓。
询价公告显示,参与蚂蚁IPO初步询价的机构投资者账户近1万个,其中符合资质的配售对象超7000家,约为科创板平均询价数的两倍。在此之前,通过蚂蚁的战略配售新发基金,已有超过千万人提前“打新”了蚂蚁股票。
根据估值测算,蚂蚁“A+H”两地上市,有望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这不仅牵动着投资人们的心,更具特殊意义的是,这也是史上第一次,科技大公司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完成大规模定价。
而蚂蚁IPO,为A股和科技公司带来新时代的同时,屏幕前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通过社保基金成为蚂蚁的股东而受益。
悬念1:折让发行价68.8元
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透露称,“昨天晚上我们在上海确定了蚂蚁金服的定价。”
马云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融资定价,也是科技大公司第一次在纽约城外完成定价。
实际上,阿里巴巴自2014年在纽约上市以来,纽约就掌握着其定价权,即便2019年阿里回归港股,定价权依然在纽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三五年前,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要上市,只能去美股或者港股。现在,蚂蚁这样的科技巨头在A股上市,而不是发生在海外市场,是国家经济和A股逐渐成熟的标志。
“史上最大”一直在外界的猜测中,从招股书落地开始,关于蚂蚁IPO的市值讨论就没停过。而目前来看,蚂蚁的估值“打了折”,为后续的上涨留出了空间。
10月26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经过近1万个投资机构账户询价,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较此前多家投行预测约2.5万亿-3万亿元估值,折让幅度约20%-30%。
按照发行价计算,蚂蚁市值为2.1万亿元,近12个月市盈率为48倍,未来3年(2022年)市盈率仅24倍,约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平均值的1/3。除了比科创板公司“便宜”外,和很多新经济公司相比,蚂蚁的定价也不高。比如2018年美团在港股上市,当时仍处亏损期的美团还无法用市盈率衡量,但其发行价已经在69港元,比蚂蚁还要高。
纵深来看,蚂蚁的市值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目前全球用户超10亿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总共为6家,分别是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腾讯、蚂蚁,对应的市值分别为2万亿美元、1.66万亿美元、1万亿美元、7575亿美元、6886亿美元、2.1万亿人民币(约3185亿美元)。在许多投资者看来,相较于“10亿俱乐部”里的其他几家公司,蚂蚁的市值才刚“起步”。
发行方案显示,蚂蚁将在A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股票数3.34亿股(绿鞋机制前)。按照每股价格计算,绿鞋前A股募资总规模为1150亿元,其中面向A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超过220亿元。
但从10月26日晚间上交所挂出的公告来看,蚂蚁的初步询价拟申购总量超760亿股,也就是说整体申购倍数达到284倍,可见抢手程度。
据Wind数据测算,过去十年A股全部新股发行的平均网上中签率仅为0.045%。相当于1万个人去打新,只有4.5个人能打中,比新房摇号还难。多位券商机构人士预测,因为价格比预期便宜,机构认购踊跃,市场情绪热烈,蚂蚁“打新”会比预想的更加竞争激烈。
悬念2:投资阵容首次披露,社保基金5年增值近7倍
“交过社保的,就是蚂蚁股东。”随着蚂蚁上市脚步,全民赚养老金又上了一个台阶。
上交所官网刊登的蚂蚁IPO初步询价公告显示,全国社保基金追加投资70亿元,认购超1亿股蚂蚁新股,成为除阿里集团外认购金额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其实社保基金与蚂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在马云的邀请下,社保基金以75亿元人民币入股蚂蚁,认购近7亿股。按蚂蚁A股发行价计算,这笔投资目前价值超过480亿元,五年时间增长近7倍。简单的按14亿国人算,每人社保账户里,可以多出34元。
公告中也首次披露了蚂蚁在科创板IPO的战略投资者阵容,覆盖国内外29家顶级投资者,包括顶级主权基金,国内顶尖保险公司、银行、大型国企以及民营企业等。
具体看,除了阿里巴巴,蚂蚁在科创板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全国社保基金、中投、加拿大养老金、新加坡政府投资、淡马锡、阿布达比投资局等全球主权基金;国寿、人保、太平、中再、阳光、泰康等保险公司;中石油、招商局、五矿、中远海运等大型国企。此外,交行下属交银国际也是战略投资者。
这几家主权基金的投资方向,往往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共享经济、更智能的系统和更互联互通的世界,促进科技进步。而这些类型的科技公司,都具有高成长和高回报性。比如淡马锡2019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130亿新元,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1830亿新元。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在发行安排中,为战略投资者设置了比监管要求的12个月更严的禁售期。除保荐跟投及生态圈战配公募基金以外的战略投资者,需承诺获得的配售股票中,50%股份限售期限为12个月,50%股份限售期限为24个月。
这也意味着,战略投资者包括全球顶级主权基金和阿里巴巴等都要受到该禁售期的约束。将为A股带来稳定的长线资金。
据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分析,蚂蚁在科创板上市引入增量投资者,有利于扩大科创板的投资者基础。而更多的合格投资者进场,将吸引更多的优质标的在科创板上市,再由成熟机构投资者主导发行定价,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莫开伟表示,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将会给A股带来更多的遐想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国内上市公司对国外资本的吸纳力,有效拓宽了资源来源,更利于活跃和繁荣中国市场。
悬念3:前三季度营收1181.91亿元
蚂蚁IPO前的第三个悬念,上市后是否具有成长性?
10月21日晚间,蚂蚁集团公告前三季度业绩。财报显示,蚂蚁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81.91亿元,同比增长42.56%,主要来自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的增长。实现毛利润695.49亿元,同比增长74.28%;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8.13%增长至58.84%。
实际上,近期也有2家公司在和蚂蚁竞跑:京东数科、陆金所,都公布了招股书。
招股书来看,其实京东数科的毛利率水平不低。从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从54.69%升至67.08%,逐年上升。
但是赚钱能力并不出色。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1-6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8.20 亿元、1.30亿元、7.90 亿元及-6.70 亿元。
上市时间与蚂蚁相近的陆金所,数据表现优于京东数科,但其与蚂蚁的业务模式上还是有所不同。蚂蚁和京东数科是非常典型的TechFin公司,在流量、场景、科技应用上优势突出,相比蚂蚁普惠的理念,陆金所则聚焦中产及以上人群,提供专业大额的信贷及理财服务。
截至2017年底、2018年底、2019年底、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分别实现营收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25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1.1%。对应同期,实现的净利润60.27亿元、135.76亿元、133.17亿元和72.7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8.6%。
科技底色,是支撑蚂蚁高市值的核心原因,而来自投资者的热情,除了对蚂蚁高盈利和成长性的肯定之外,蚂蚁也有着其独特性和稀缺性。
对于支付宝来说,三个模块共同组成了强大合力与良性循环。数字支付是支付宝触达线上线下流量的重要入口,生活缴费和蚂蚁种树等数字生活服务是提升活跃度和增加粘性的重要板块,而创新性与多样化的数字金融服务与数字生活服务形成协同,并成为营收的核心板块。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又进一步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为由花呗为代表的微贷科技、由余额宝和天弘基金为代表的理财科技以及由好医保、全民保为代表的保险科技。
微贷、理财和保险服务,成为拉动蚂蚁前行的三驾马车。而科技才是三驾马车的核心,在蚂蚁所完成的金融服务中,实际资金都是来自银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
这些年,蚂蚁一路走来,就是一个闯荡无人区的征程。探索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监管,均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正如马云在外滩大会上形容的那样:“我们在金融业上是青春少年,中国很多大银行更像是大江大河、大动脉,我们更需要湖泊、水塘、小溪、小河、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