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拼多多一系列大瓜,都是从脉脉上爆出。脉脉的职言,像是一个巨大的互联网公司茶水间,它给脉脉带来了很多人气,但从这里传播出去的负面言论,容易将互联网大厂与脉脉摆到对立面,而匿名发言人的隐私能否保护,又可能将用户和脉脉摆到了对立面。
脉脉的职言社区像一个巨大的互联网公司茶水间。
拼多多辞退脉脉上爆料员工一事,将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再次置于风口浪尖。脉脉上的匿名发帖员工如何被拼多多发现的,外界质疑脉脉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尽管脉脉第一时间回应称,不会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提供匿名发帖者的信息,但猜疑并没有因此散去。
这不是脉脉第一次因为匿名爆料而出名。往前梳理,无论是美团收购摩拜,ofo贪腐问题,甚至李小璐和PG One的短视频是怎么流出的,都起源于脉脉匿名职言区。
对于脉脉来说,经营这家“茶水间”,让职场人看到互联网大厂的B面,更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存在感和人气,但从这里传播出去的过激、不实匿名言论,容易将互联网大厂与脉脉摆到对立面,而匿名发言人的隐私能否保护,又可能将用户和脉脉摆到了对立面。
因为匿名爆料,脉脉、用户、互联网大厂基本上处在不可能三角里。
互联网界“吐槽大会”
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的揭开,最先来自于脉脉的职言社区。
ID为恒山弟子的用户在职言板块,用4行内容,写下了一个23岁生命的离去。脉脉的用户发现后自发顶帖和转发,这件事也因此迅速被媒体报道传播。
之后,关于拼多多更多令人愤怒的现实被曝光,有员工被救护车抬走,匿名发帖曝光此事的拼多多员工被公司找到并辞退,将火又烧到了脉脉身上。
在脉脉职言这个喧嚣的舆论场里,披着匿名马甲的每个打工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阵地。“匿名”是这里活跃的原因,如果个人信息不得到保护,发声者实际“裸奔”,那么用户和脉脉之间的信任基本被打破。
脉脉CEO林凡不得不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么多年来,为了保护员工平等发声的权力,我们拒绝了无数投资人和CEO的删帖/查信息的请求,也因此接了无数的官司,就是为了让大家放心安全的发言,我们不会泄露发言者的信息。
2013年上线的脉脉,主打职场社交。其老对手赤兔2019年下线时,创始人沈博阳写了一篇文章总结称,中国用户对职场社交只有三个强需求:匿名社交、找工作、建立人脉。
在他看来,脉脉“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披着领英外衣的Secret(匿名社交软件)”
匿名爆料如同互联网大厂后院“瓜地”,“真瓜”“假瓜”乱飞,还有别有用心的瓜,风险不小。
事实上,早在2018年7月,脉脉的匿名社交业务就被网信办责令关停整顿,再次上线后,匿名爆料以“职言”形式再次出现,每个人使用唯一ID,可以匿公司、匿职业,也可以全匿。
不管是匿名爆料,还是职言,本质还是脉脉版互联网界吐槽大会,但与娱乐节目轻踩实捧不同,脉脉职言板块的吐槽直接关系到各大公司的利益,成了互联网大厂重点监控的负面舆论场地。
因为职言区的爆料和吐槽,脉脉已经接连吃官司。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百度、Boss直聘、B站关联公司宽娱等先后将脉脉告上法庭。
其中,B站起诉理由是,名为“哔哩哔哩员工”的帐号评论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B站认为,该评论损害宽娱公司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构成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法院最终判决脉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及合理费用10万元,并发布相关声明以消除影响。
而在与Boss直聘关联的案件中,脉脉被要求披露相关言论用户的个人信息,法院予以批准。
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娟娟告诉豹变,法律保护个人的隐私,但并非是没有限制的保护。对于用户的违法行为,脉脉公司有义务提供其相关信息。本案中,如果脉脉公司不服,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请再审。
在更多的同行看来,职场社交应该以信任为基础。而赤兔创始人沈博阳则直接说,脉脉讲了再多的故事,其实就是用Secret做运营拉新做活跃,用领英讲资本的故事。
从商业角度来看,职言板块对于脉脉来说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活跃社区,增加了用户数量和粘性。另一方面,匿名板块也很容易演变为有恃无恐的发泄场所,成为风险爆发地,影响品牌形象,脉脉立场摇摆更容易将自己置于用户、大厂的不可能三角里。
所以,匿名板块注定无法成为脉脉主打业务。
脉脉上还有什么?
林凡不断对外强调,匿名从来不是脉脉平台的全部。
2019年他表示,匿名板块的DAU不到脉脉整体的10%。“我们希望这些真实信息最终还是能够得到解决,而不是作为媒体爆料的地方。”
这几年脉脉做了很多内容方向的尝试,试图将重心从最初的社交转移到社区上,以内容来增强用户粘性,比如首页推荐信息流,引入PGC内容搞行业头条,运营各种职场相关话题、圈子。
于是从脉脉的社区内容上,能看到很多APP的影子,比如行业头条有今日头条的影子,问答板块则是知乎的味道,至于热搜和话题圈子像极了微博和豆瓣。
在林凡看来,要想让中高端人才公开分享信息,关键在于内容社区氛围的打造和营造。
从搜索展示上也可以看出脉脉打造社区内容的优先级。在脉脉上搜索任意关键词,排在前面的是职言板块、人脉,然后话题圈子、实名动态、行业头条文章、问答板块等。
这也让脉脉成为职场大型猎奇现场,互联网大厂的凡尔赛聚集地之一,“25岁,年薪80w+,刚收到另一大厂的offer,好苦恼这两难的选择。”“被挖给了double,领导挽留也给了double,已提离职,接下来咋整。”
更多的人还是抱着了解公司“内幕”的心思打开脉脉,“某某公司怎么样?在某某公司工作是怎样的体验?”是每个求职者经常浏览的内容。
尽管也有人真的在职言区讨论技术问题,但能冲上热榜的,大多带着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魔幻现实主义情节。比如公司逼死员工、公司的变态制度、996、裁员,以及大快人心的员工绝地反击。
官方表示,截至2020年6月底,脉脉实名注册用户1.1亿。而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脉脉月活超过800万。
虽然注册用户跨过了亿人门槛,为脉脉打造职场人脉打下基础,但为了扩张滥用用户信息,脉脉也一直被吐槽。比如,强行要求用户授权通讯录权限,未经允许以人脉名义直接向通讯录中的朋友发送消息。即使卸载了APP,依然会收到推广短信骚扰。
早年脉脉因为抓取使用微博用户数据,还跟微博闹出了一场“罗生门”官司。当时,脉脉的“一度人脉”中,出现大量非脉脉用户直接显示有新浪微博用户头像、教育等信息。两家公司打了1年多的官司。最终法院判定,脉脉构成不正当竞争,赔偿微博200万。
这件事在林凡看来是对方投资不成的蓄意报复,“对这样的结果,我们早有预感。新浪曾数次表达过希望投资的意向,脉脉未从,随后新浪开始扶植嫡系。在脉脉新一轮投资落定时,他们终于磨刀霍霍。”
有意思的是,脉脉四轮融资背后全是创投机构,没有任何互联网产业资本。
资本故事难讲?
业务上的摇摆不清,反映到背后的是资本故事难讲。
脉脉曾对外透露,公司已于2016年12月31日实现盈亏平衡。但林凡在2019年10月表示,“公司接近盈利”,也就是说还没盈利。
脉脉原本计划于2019年IPO,目标市值为100亿美元。但2018年D轮融资之后,脉脉基本再没有资本动作。
2019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林凡回复,“脉脉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但是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机,目前仍在观察。”
林凡曾表示,脉脉目前的主要营收,分为广告、to C的会员收费、to B的招聘这三大块,比例大概在40%、40%以及20%。
脉脉的会员单价为每月68元。购买者可获得更多的人脉添加权限。据豹变亲自体验,脉脉上实名注册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些好友添加时隔一年才通过。而陌生人社交一旦建立熟人关系,大概率还是会迁移到微信这些软件上。用户大都把它当做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通讯录。
而且脉脉会员因为没有自动续费、取消续费的提示,在黑猫投诉上,600多条投诉大部分跟会员自动续费相关。
至于招聘,脉脉面向企业推出企业版会员套餐。豹变获悉,该套餐总共为两档,6个账号价格为39800一年,12个账号则为88000一年。如果一家企业想要在脉脉上做企业号,打造自我的雇主品牌,借助脉脉运营则每年需要交纳16800元。
虽然都价格不菲,但从目前的收入占比来看,招聘带给脉脉的想象力终究是少了点。一位求职者曾这样调侃在脉脉上的求职体验,“脉脉上的工作机会就像渣男一样,没那么钟意你,还总是在撩你。”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如果招聘者在脉脉上开通了智能邀约,脉脉就会主动匹配,也就是和求职者发起对话的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机器,回复率自然会打折扣。
对比同做职场交友的软件领英LinkedIn,此前的财报数据显示,领英主营业务构成中,人才解决方案占比接近40%,雇用占比35%,也就是说招聘才是领英的收入主要来源。而广告和会员订阅收费占比共计20%。
D轮融资之后,脉脉人数扩张了4倍,开始重点做一些商业变现工作,也探索过知识付费。
2018年1月,脉脉曾上线主打职场教育的“脉课堂”,豹变翻阅发现脉课堂的课程并不多,全部加起来不足100,其中最高学习人数也不到2万人。从各个方面观察,它都像是被脉脉已经放弃的尝试。
广告是脉脉重要的营收来源,甚至消息栏中也会出现广告。在脉脉APP个人用户信息中钱包一栏里,会为其他第三方平台导流,比如极速借款,会引导至百度有钱花,而其他租房、生活服务等都会引导至58同城。
而在匿名社交领域做到上市的陌陌,营收大头来自直播,占比一直在60%到70%。不过脉脉的职场匿名属性决定了它和直播无缘。脉脉也曾经尝试过大咖职播,最终不了了之。
豹变就相关问题咨询脉脉,截至发稿并没有得到回复。
从2013年上线算起,脉脉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职场匿名社交,确实给打工人在996里带来了一些快感,也给脉脉带来了人气,但在满足众人围观的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公信力质疑。
作为茶水间经营者,脉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始终得面对用户和互联网大厂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