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8日,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孟晚舟案”正式结束审理。一个月后,闪光灯的簇拥下,孟晚舟缓缓走下包机。当天,人民日报评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孟晚舟成功归国,对于反抗不公制裁的华为而言无疑是一场重要的胜利。对于制裁困境中的华为而言,这场胜利为华为带来了极为重要的信心:毕竟,逆境中的人心比黄金还要珍贵。

对于业内人士而言,相比“孟晚舟案”胜利所象征的意义,人们对于华为的信心其实更在于理性的数据。

今年3月底,孟晚舟时隔四年再次出现在华为业绩会上,并公布了21年财报。2021年,华为营收虽然同比下滑了28.6%,但由于出售荣耀以及超聚变获得了财务收益,实现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

制裁阴云之下,华为的业务还在,经营能力也还在。

此后,外界关注的重点在于,华为的经营能力能否稳定、持续?产品、业务能不能继续稳定迭代并带来足够的财务回报?困境中的华为何时能够真正“重回巅峰”?这些问题,可能依旧需要数据本身来回答。

3年或者5年?华为离走出阴霾还有多远?

近日,华为官网低调地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由于时间在周五下午,这份低调的财报并没有引发过多的关注。低调发布财报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份业绩可能显得有些平庸。

从数据上来看,上半年,华为营收3,01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5.0%,也就是说净利润约150亿元人民币。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人民币,终端业务(包涵消费者业务)收入为 1013亿元人民币。

这份财报中藏着两个不利的信息。

首先,公司营收规模进一步下滑。在去年上半年营收下滑29.43%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再度下滑5.87%。

其次,公司利润率跌至低点。

一份统计显示,从2013年到2021年,华为上半年的净利润低点不过才8%,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率下降至5%,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4.8%。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变化趋势还是同比变化来看,公司整体的业务变现能力在减弱。

对于这份业绩,华为官网用了四个字来总结:“符合预期”。如果是以“活下来”为目标,这样的财务表现的确称得上“符合预期”,但从外部视角来看,这份“说得过去”的财报,似乎并不能为华为人注入更多的信心。

有人说2022年到2023年是华为最艰难一段时间。从财报表现来看,也似乎如人所言。

业务结构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一家企业当下的经营状态。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是华为主营三大业务,营收分别占比38%、16%以及44%。先来看看最受关注的终端业务。

财报显示,终端业务(包含消费者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25%。从降幅来看并不算小,但相比去年上半年下滑46.95%,下滑幅度已经有所收窄。

从财报来看,终端业务下滑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关键在于触底之后能否迎来反弹。

终端业务能否有起色,始终还是绕不开核心的手机业务。

终端业务营收变化透出两个主要信息:1、芯片断供、5G技术制裁对产品生产供应的影响仍然存在,叠加手机消费需求疲软,导致手机业务进一下滑降;2、供应链情况的好转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财报上,再次下滑25%后,华为终端业务离触底已经不远。

事实上,出售荣耀之后,受制裁影响的华为手机业务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刻,高端市场被苹果吃掉,中低端市场竞争又过于激烈,这可能会使得华为手机业务规模进一步收缩。

Counterpoint Research统计,华为手机在400美元以上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6%。Omdia数据则显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仅为560万部和640万部。有市场分析认为,虽然华为手机出货量不大,但随着供应链问题的缓解,以及5G手机壳等产品上市,下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可能会增加。

从上半年的财报表现来看,余承东所说的“供应链好转”,可能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一些其他的终端设备由于采用制程较低的芯片,销量反而有增长,比如TWS无线耳机产品。

一方面,这些产品华为市场份额其实并不高,另一方面,手机这一鸿蒙生态交互的核心设备市场份额的丢失,可能也进一步辐射到其他IoT设备的市场份额,寄希望于后者提升业务营收,无异于缘木求鱼。

当然,从长远来看,硬件业务的下滑带来并不一定意味着终端业务没有复苏的机会。

虽然华为手机设备的出货量在减少,但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却并不算少,根据此前华为年报发布的数据,目前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已经达到3.35亿台,其中华为设备数量超过2.2亿。

也就是说,鸿蒙成功地为华为留住一定规模的终端用户。

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换机周期为3到5年,5年之后,即便再系统级的优化,也难以弥补硬件性能损失,当设备运行不再流畅,换机就成为了大多数用户的选择。因此在互联网江湖看来,鸿蒙给华为终端带来的其实是一个5年左右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内,华为必须要解决手机硬件迭代的问题。

窗口期结束后,以手机为支柱的终端业务下滑趋势可能会延续并最终触底,至于未来能否反弹,可能还是要看半导体行业的先进制程国产替代的进度。

因此,互联网江湖认为,华为终端业务将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触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鸿蒙系统以及AIoT产品的优先级。

AI语音交互习惯的形成,会进一步降低人们对手机终端的交互依赖,这也是为什么鸿蒙系统在以语音为核心的多设备交互上做的越完善,用户流失的概率就会越低,因此终端业务越不景气,鸿蒙的对华为的价值也就越大。

华为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是一家硬件公司。

说到底,主营业务情况还是要看卖了多少产品,手机业务下滑影响很大其实并不致命,因为最终定义产品价值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从这个角度来看,AIoT硬件+鸿蒙系统的能力和生态下,终端业务也还有翻盘的机会。

汽车与数字化,华为需要增长新支柱

再来看看华为的“大本营”:运营商业务。

过去的华为有两大现金支柱:通信设备业务、手机业务。消费者业务受挫之后,“通信老本行”的支柱承受的压力自然就大了起来。

华为上半年财报显示,运营商业务上,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运营商业务增幅虽然不大,但很稳,能够支撑华为度过艰难时期,但长期来看,业务变现的空间可能会相对收缩。

虽然华为手握5G技术的王牌,这使得华为运营商业务有着不可替代的行业竞争力,但从宏观角度来看,5G设备的投资可能会相对缩减。

从行业来看,三大运营商公布的5G投资计划中,5G网络投资均有下降,其中,中国移动同比下降3.5%,中国电信下降10.5%,中国联通方面则表示可能会有增长,但行业整体呈下降态势。

也就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华为运营商业务变现空间可能会被压缩。

这对华为来说可能意味着转型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一些过去不着急变现的业务可能会更多提前考虑商业化落地。

比如,“大本营”之外的企业业务营收增长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增强。

从财报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华为企业业务的营收规模虽然比不上两大支柱,但也有547亿元人民币,重要的是,增长势头很猛,同比增长27%。

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字化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虽然没有披露出更多的数据,但从问界M5累计26348辆的销量以及阿维塔上市来看,华为汽车相关的业务变现可能比外界预期的要更好。

汽车业务方面。华为一直声称不亲自造车,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困境之下,华为不会冒险,财务上可能也不允许华为大手笔亲自造车,华为需要的是变现,是自动驾驶、智能交互等技术的商业化,核心思路其实还是为了“补缺”。

对于数字化业务的增长,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尽管终端业务受到较大影响,ICT基础设施业务仍保持了稳定增长。我们将积极抓住数字化和低碳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为客户及伙伴创造价值,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胡厚崑于1990年加入华为,曾任公司中国市场部总裁、拉美地区部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等职,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从胡厚崑的表态以及财报本身来看,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相关业务可能成为支撑华为未来营收的关键。根据Canalys的统计显示,2022年 Q1中国云市场总体规模达到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华为市场份额占比为18%,为行业第二。

中长期来看,如今各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尚未过半,云计算市场的增长仍将持续,未来随着行业渗透率的增加,华为数字化业务的变现空间可能会进一步拉升。在这些领域,华为有技术积累,有成熟的落地方案,业务变现也更加容易。但能否补缺消费者业务下滑的对公司经营能力的拖累依旧是一个问号。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数字化领域商业落地成熟不成熟的一个判断方式是看企业的收费模式。

互联网最高级的收费模式是什么?其实不是软件付费或者是订阅制,而是“抽成”,平台商业为什么是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商业?因为他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从增值部分中“收税”(抽成)。

数字化商业也是如此,如果数字化带来的附加值增长足够高,那么,最终的收费方式也一定类似平台抽成的方式,因为长期来看,这样的收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多数ICT领域的商业化案例仍然是浅层次的商业化。从收费方式变化来看,行业主要方式要么是订购整体方案,要么是订阅付费,数字化的收益方式完全体现不出生产力提升的价值。

比如,一些数字化方案也仅仅停留在“数据可视化“阶段,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的数字化工业生产,去真正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因此,仍然需要行业为数字化技术支付溢价,来维持技术研发带来的成本。

如果这个成本过高,那么企业其实很容易失去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这一点,可能是行业需要去深度思考的问题。

对于华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数字化业务作为手机业务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仍然不稳,未来需要更加扎实地商业化落地,直至成为支撑华为未来增长的另一根支柱。

写在最后:

半年报的背后,“高速行驶”中的华为仍然在努力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

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数据是,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仍在增长。

2021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达到了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累计投入研发费用8450亿人民。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甚至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作为一家科技公司,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能够带来更长久的技术壁垒和产业竞争力,这种价值,可能没办法用财务数据去衡量。

高投入之下,华为也有高期待。目前来看,技术研发是破解外部封锁的基本策略,也是唯一的路径。毕竟,困境中的华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场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