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说过的“大话”,如今又一个实现了。 

2018年4月,首次透露自己芯片梦的董明珠对媒体说:“哪怕花500亿,格力也要把芯片做成功”。不过当时对董明珠投来的不是掌声,而是一片嘲讽声。不少专家学者“摆数据、讲产业”,反复论证“董大姐”的异想天开,市场更是用股价大跌8.97%,对格力造芯投出极具分量的反对票。

然而4年后的今天,格力用事实证明,董明珠对芯片的执念,绝非说说而已。

据了解,由格力旗下零边界集成电路公司生产的芯片每年出货量,平均在3400万颗以上,而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出货量超过1.35亿颗,已成定局。

与此同时,零边界推出的工业级EM32系列、EAI系列芯片,已于今年成功通过ESD第三方权威检测,在性能可靠性、产品良率等方面,都达到同级别进口芯片水平。

短短4年时间,格力凭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一、布局工业芯,断绝外企打压念头 

格力半导体重金研发的工业级32位MCU,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微控制单元。

从内部构成来看,MCU集成了多个高级通用计时器,内置多路高速双ADC和模拟运放,因而在电机控制场景中,MCU相较其他芯片有着更突出的运算优势。

反映在空调运行中,MCU芯片搭配空调固有的马达控制功能,可让空调在低噪音、低振动的运行同时,始终保持最佳能量效率,缓解原本由机械马达频繁开关导致的耗电过高问题。

测试数据表明,相比单马达控制压缩机的传统空调,应用MCU的新型空调,在同等温控要求下普遍减少了25%到30%的耗电量。而如此关键的器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由外企把持。

从2019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以日本瑞萨、美国freescale为首的海外芯片巨头们,几乎垄断了中国MCU芯片市场的90%。而国产品牌如美的、奥克斯,甚至格力自己,都曾单方面依赖外国厂商的芯片供应。一旦海外厂商临时上演“芯片荒”,国内空调公司会是什么下场,想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也都见到了。

所以董明珠为什么要研发芯片,抛开民族情怀不谈,更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格力空调的“自主程度”,断绝外企可能存在的“卡脖子”念头。

二、格力造芯套路:自研+收购

那么话说回来,格力做了哪些事,让它仅用4年时间,就摆脱了对外企的依赖呢?

1、专注自研,4年并非“从零开始”

严格来说,格力的芯片事业并不是“4年成功”,在董明珠说出那句“500亿造芯之前”,格力在芯片设计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早在2015年,董明珠即拍板成立了格力微电子所和功率半导体所,专门从事空调MCU、嵌入式AI芯片以及EP系列功率器件的设计研发工作。实际上,2018年独立出来的零边界集成电路公司,正是由以上两个部门合并而来,从管理者到科研团队,一直是同一拨人。

靠着这样一支扎实的研发团队,格力在MCU主流工艺仍停留于90nm时,不仅将MCU做到了28nm业内顶尖水平,还使其稳定通过了最严苛的ESD性能测试。

2、联合闻泰科技,解决上游瓶颈

围绕造芯董明珠走出的另一步棋,是联合闻泰科技,在2018年共同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从此彻底解决了格力芯片的上游供应问题。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由安世制造的逻辑器件、分立器件以及Mosfet模块,市场表现均稳居行业前3,而在更上游的晶体管、二极管细分赛道上,安世市占率更长期位居世界首位。

在闻泰完整掌控安世半导体的关键阶段,格力集团两度出资协助。第一次通过向闻泰孙公司合肥中闻金泰出资8.8亿元,用以收购合肥广芯股份;第二次,格力旗下珠海融林出资21.15亿元,收购了合肥广讯(二者均为安世股东)的部分股权。

最终,闻泰科技以股权置换方式,获得了格力手中间接持有的安世股权,并凭借79.97%控股比例,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绝对掌控,与此同时,格力也成为了闻泰科技第二大股东。

三、结语

遥想2018年当董明珠第一次谈到“500亿造芯”时,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不靠谱,但了解了格力一手自研,一手收购的布局后,我们会发现董明珠的策略可谓相当地稳健。

格力在半导体领域的成功,再次验证了一句话:多数人看见了才相信,只有少数人相信所以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