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有能力的年轻人。私营公司的老板喜欢有能力的人才主要是为了一个原因——能给他赚钱,有这一条就够了。而国营公司的老板除了这一条以外,当然希望在感情上要有配合。谁也不愿找个接班人,能把事做大,但和前任关系不好。开句玩笑,找对象如果对方光漂亮(相当于能力强)但不爱我,那又有什么用?”
1994年,柳传志在给杨元庆的一封信中表示,联想的接班人要“才”和“德”兼备才行,而在“德”的方面,“能实心实意地对待前任的开拓者”,也是属于“德”的内容之一。
25年后再看这封信,不禁让人唏嘘,柳传志用心良苦,对杨元庆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可以说,三十多年来,看懂了柳传志交班给杨元庆,也就看懂了许多传统企业老板交班的考量和逻辑。
实际上,在这封“私信”里,柳传志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杨元庆“进步”的道路,而此后的事证明,杨元庆服从了伟大“商业教父”的安排。
孙宏斌的“浮云”,杨元庆的“天命”
1989年,杨元庆通过公开招聘加入联想,他那时候爱好文学,还不知道自己以后会走上销售岗位,而且越走越远。
一开始,杨元庆从最基层的销售开始干起,联想太大,个人太小,没有人知道这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会成为联想的“少帅”。
同样是联想招聘来的大学生,比杨元庆早一年加入的孙宏斌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普通员工升为主任经理,1990年又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两个月之内实现2400万营业额,卖出了公司1000万的挤压产品,迅速在全国各地开辟了十几家分公司,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成绩让一群老人为之侧目,或者说,还有丝忌惮?
而柳传志也明显对孙宏斌更加重视,为了培养,柳传志还特意每天让孙宏斌去他办公室锻炼普通话,以改正孙浓重的山西口音。那时候杨元庆太不起眼,孙宏斌更像是个“少帅”的样子。
如果按照柳传志的计划,以孙宏斌的气魄和能力,他是很有可能成为他的接班人的,无论战略和实干,还是组织能力,孙宏斌都是一把好手。但孙宏斌的表现越来越让柳担心,柳传志曾分析了他的两大缺点:“不注意公司大船结构的统一原则;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强烈,管理方式上简单幼稚,有帮会行为”。
期间具体发生过的事可以参看作者以前的文章,总之,孙宏斌锒铛入狱,为自己的雄心勃勃付出了巨大代价。
“原来价格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同时期的杨元庆开始迷上了销售,1991年杨元庆任联想CAD部总经理,通过引入“分销”的策略,年销售额从3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柳传志在给杨元庆的信里说,“当你由CAD部调到微机事业部,并在当年就把微机事业部做得有显著起色时,我的心中除了对事情本身成功的喜悦以外,更有一层对人才脱颖而出的喜悦。”
浮云不抵天命。企业就是新陈代谢,旧人已去,新人才是希望。
杨元庆的选择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大这么栽培,小弟也要努力回报才行。
1994年,孙宏斌刚出狱,准备请柳传志吃饭,似乎是忘了吃过的苦,其坚忍让妻子为之落泪。而同时期的杨元庆春风得意,是年联想的电脑在国内销售进入前三,杨元庆被誉为“销售奇才”、“科技之星”。
杨元庆本来打算出国学习深造,是柳传志劝住了他,让他担任了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人在香港的柳传志给他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
当我心中明确了将来作为领导核心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以后,我对你要做的事是:1)加强对你的全面了解。你自己也要抓住各个机会和我交流各种想法。不仅是工作上的,应该包括方方面面的。2)加强和你的沟通,使你更了解我的好处和毛病,性格中的弱点,“后脑勺”的一面,这才能产生真正的感情交流。3)互相帮助。但更多的是我用你接受的方式指导你改正缺点,向预定的目标前进。
柳传志还提出了两点疑问:
1)你是不是真有这份心思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2)你自己反思一下,如果向这个目标前进,你到底还缺什么?
这两个问题,杨元庆想了很久,老大指明了道路,他要不要跟,要怎么跟?这是个问题。
1995年,杨元庆正式进入决策层;1996年,升任集团副总裁,联想PC国内销售量第一。
或许,杨元庆也是想要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凭借年轻人高歌猛进的冲劲,杨元庆在“做事”上认死理,不可避免地触犯了联想的一批老人,为此,柳传志好好给杨元庆上了一课。
1996年初,杨元庆带着干部到会议室开会,柳传志突然怒气冲冲的进来,劈头盖脸地训斥道:
不要以为你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你这个舞台是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你不能一股劲只顾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不公平。你不妥协,要我如何做?
杨元庆想要说什么,但一张口就失声痛哭起来,他真正懂得了“教父”的威严,几年后他回忆起柳传志对自己的苦心栽培,他感动地说,“如果当初只有我那种年轻气盛的做法,没有柳总的那种妥协,联想可能就没有今天了。”
杨元庆的努力
孙宏斌选择在平台之外再建平台,海阔凭鱼跃;杨元庆选择了留在平台,好风凭借力。
2000年,杨元庆从柳传志手里接过了联想深蓝色的旗帜,2001年,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提出的目标是“高科技、国际化的联想”,是与苹果三星鼎足而立。不得不说,目标远大。
对了,当年任正非《华为的冬天》热传,杨元庆还特意转发给联想干部学习,他其实一直很钦佩、羡慕华为的研发技术,年轻人总是向往强大的嘛。杨元庆两次带队去华为取经,想要走华为路线,任正非语重心长:投入大,风险大,要做好长期不冒泡的准备。
嗯,不管如何,反正那时杨元庆的上进心是很足的。
90年代正赶上互联网热潮,杨元庆琢磨出了个“FM365”,结果一上车就赶上互联网寒冬,几百个员工的努力,2500万美金,基本是打了水漂,杨元庆痛苦地反思:“我在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比过去十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加在一起都要多。什么东西能做,什么东西不能做,什么东西虽然很好但是不能现在做,现在已经学会把它分清楚。”
其实除了“FM365”,杨元庆还做过很多努力和尝试,但大都失利,这让联想内外对他的领导力和经营能力有很大的质疑。但没办法,老大在后面挺着,琢磨来琢磨去,杨元庆决定干一笔大买卖:收购IBM电脑业务。
近30亿美金的收购几乎赌上了联想的全部身家,这笔并购广受质疑,被称之为“蛇吞象”,而通过并购,杨元庆认为联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也转移了矛盾。确实,收购达成后,联想的名头更响亮了(喊出了“我们已经是世界级的品牌”的口号),但真正对联想的发展起多大作用,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从本质上说,联想的意图是通过低成本生产又借助IBM的品牌,同时借助IBM全球PC 营销渠道和国际级的研发机构完成自己的飞跃。反正,此后联想在全世界又展开了好几次并购交易。
实际上,通过并购获得增长是一种外生型的方式,而靠“练内功”的增长是内生型的增长,至于利弊如何选择,全看企业自身了。比如联想和华为?
2004年,在“蛇吞象”的助力和老大的认可下,杨元庆当上了联想董事长。几年后,“蛇吞象”的后续“消化”碰到难题,杨元庆一度痛苦到要辞职,于是本已“退休”的柳传志再次出山做董事长。
在一次跟俞敏洪的对话中,柳传志提到了之所以选择杨元庆的三个原因,他说原本有几个人选,但杨元庆的真性情、对电脑市场很有感觉和学习能力让他比较满意,所以最终是让杨元庆做了接班人。
最后
杨元庆为什么能做柳传志的接班人?
“找对象如果对方光漂亮(相当于能力强)但不爱我,那又有什么用?”这句话意味深长,毋庸置疑,柳传志对杨元庆是十分放心的,尽管在战略素质、领导力等方面好像是比不上孙宏斌,也看样做不来柳传志这样的领袖人物,但这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