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最大的消费节日“双十一”就要来了。每年的双十一都是一场购物狂欢的盛会,各种降价促销和满减优惠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每个人忙着拼单,忙着扫货,好似要将积攒多时的购物压力,在这一天的时间内宣泄出来。

而在人们尽情买买买,不断疏解购物压力的同时,广告人却是因为双十一而彻夜难眠,压力倍增。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双11大家都在疯狂买买买,品牌需要做广告吗?还怕货卖不出去吗?广告人真的会因为双十一彻夜难眠吗?

如果最根溯源,最早的“双十一”可以追溯到2009年。2009年11月11日,中国第一个“双十一”爆发了,而那个时候,大部分人们还称这天为“光棍节”。

当年的“双十一”只有服装、家纺、鞋三大品类的27个品牌参与,创造了5000万元的销售额。其中,杰克琼斯当天单店销售额达522万,成为首个双11销量冠军。

虽然规模和现在动辄上千亿的成交额根本无法相比,但双11启蒙了人们的网购意识,五折、划算是他们的心境,而引发消费者买买买的强烈需求,则是商家们喜闻乐见的商业变现。

双11触发了电商的集体爆发,“忽如一夜春风来,各种电商梨花开”,身边听得最多的不是某公司开了网店就是哪家发布了电商新战略。

当更多的品牌纳入电商版图之后,货比人多的互联网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和2015年,我国电商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59.4%和36.5%;这一速度在2016年第一季度却变成22.4%。虽然交易额在不断上涨,但增速已在逐步放缓。

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消费者也更加个性化。这导致并不是有产品就可以卖的出去了,如何做好双十一的广告去吸引消费者成为了品牌们越来越注重的事情,这也是广告人彻夜难眠的原因。

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品牌们会发现产品现在越来越难卖了,广告人们会发现广告越来越难做了。

双11颠覆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在颠覆着传统的广告模式。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新生力量,商家与消费者间不再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广告也会基于他们的诉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和各种衍生服务。

谁能通过多样化的营销广告触及到消费者并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谁的夜就没有白熬。

例如,良品铺子在去年双11时,针对当时的网络流行语,推出了金句大礼包组合。给每一款零食对应上一个汉字,利用零食来拼组成一句流行语。

彻夜难眠,广告人备战双十一!

这样的广告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义属于自己的金句,与此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社交需求,在双11期间吸足了流量。

时光飞逝,人们即将迎来第10个“双十一”,广告人也开始了备战活动。双11把中国最活跃的生产和商业要素,连接成为一个有机、开放而富于活力的经济体,而广告是消费者和这一经济体的链接。消费者买与不买,买什么与不买什么,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笔订单,都在悄悄地被广告所影响。

在此时,广告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那么,双十一来了,广告人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