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文丨曹林

摘要:华为有今天,靠的是市场竞争,是不断的创新和开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向最优秀的竞争对手学习,而不是封闭和排外。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朋友圈刷屏的却是华为高管的这篇演讲:坚定地向美国学习,不让反美情绪主导我们的工作。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文化下,用苹果手机发华为推特官宣,算多大的事呢?

华为官微小编发推特发新年祝福时用的是苹果手机,虽然秒删,但还是引发了舆论争议。最新消息是,华为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该公司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在“问责文件”中称:此次事件暴露了流程建设和管理不完善,部分员工责任意识不强,对供应商管理不到位。对两名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个人职称均降一级,月薪各下调5000元。

华为用苹果发祝福1

用苹果手机发华为官宣,确实有点儿尴尬,但算多大的屁事呢?华为被舆论裹胁,当成了大事,又是调查,又是问责,这么上纲上线地处理员工,反而让人感觉很别扭。这种不淡定的反应,暴露了一家身处新闻中心的企业在舆论前的紧张不安,对舆论讨论的过于敏感,风声鹤唳中缺乏定力,动辄用力过猛。

用苹果手机发华为的新年祝福,似乎有点儿自讽,连华为官宣自己都不用华为手机。可换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华为作为一家跨国公司的多元和开放?华为有自己的手机,但并没有要求员工必须都用自家企业的手机,并没有排斥员工用竞争对手的手机。除了特别的工作岗位,手机一般是员工的私人物品,用什么手机,这是员工的自由。难道奥迪员工都必须开奥迪,人民日报员工必须下本报客户端,LV公司的员工不能用其他公司的包包?难道用其他公司的手机就说明自家产品不行,显然不是。这跟“种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菜”“养鸡的不吃自己养的鸡”“盖楼的不敢住自己盖的楼”不是一回事儿。

用苹果手机发华为推特官宣,至少说明华为不是一家排外的企业,没有在内部排斥苹果,没有强制使用自家手机。相比之下,其他一些企业“用华为还是用苹果”上倒显得格局太小。前段时间华为遭遇困境时,深圳一家科技公司下发一则通知,要求从即日起该公司所有产品的内部设计,全部优先选用华为芯片。还要求,员工购买华为手机,可凭票到财务进行全额报销,每人限购一部。凡是购买苹果手机的,一经发现,按市场价给予相应罚款!――相比“外人”这种偏执而排外的姿态,华为“不强迫员工必须用华为”的态度,就更可贵了。

华为用苹果发祝福2

华为有今天,靠的是市场竞争,是不断的创新和开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向最优秀的竞争对手学习,而不是封闭和排外。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朋友圈刷屏的却是华为高管的这篇演讲:坚定地向美国学习,不让反美情绪主导我们的工作。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文化下,用苹果手机发华为推特官宣,算多大的事呢?不正是“不让反美情绪主导我们的工作”理念的延伸。

前段时间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因为这个问题被挤兑过,他用苹果手机发微博评论号召支持华为,被嘲讽太虚伪。胡锡进后来解释说:骂美国归骂美国,但爱疯老胡还是要用。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如果在这个时候我换华为手机,不是个应有的姿态。中国是贸易顺差大国,中外产品在市场上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外国货不应被歧视,而且苹果又没有惹中国。更何况,我这个苹果手机应该还是在中国生产的,它里面融合着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不认同胡锡进很多问题上的观点,但这个解释,还是站得住脚的。如今网络舆论场流行着一种冷战式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爱国拜物教,非把爱国跟某一种具体的器物绑在一起:爱国,就必须用国货,进而推到“必须抵抗西方货”,并进一步推到“反对西方一切事物”。用华为就是爱国,用苹果就不爱国,用苹果就没资格谈爱国,支持华为就要反对苹果,把企业、国家、情感、公域私域、器物混为一体,把日常生活当成斗争场景,这种思维是很可怕的。

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了,应该更加从容和放松,但有些人似乎越来越容易“生气”,动不动就带着“受辱”心态看待与他者的关系,你死我活。华为员工也有自己的苹果手机,这不是坏事啊,正像苹果的员工也会用华为手机啊,跨国公司应尽可能淡化那种人身依附的血缘和地缘意识,而把自己融入全球化视野中看问题。

当然,从企业公共形象的传播角度看,用华为自家的手机发官微,会更好,毕竟官宣是公事,不是私事,公私不可混淆。私事用什么手机,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公事,就应该符合企业的公众形象,也是在用户面前树立一种自信。不知道华为对官微发布有没有“必须用华为手机”的要求,如果有这个要求,那么员工违反了这个规定,应该依规受到相应处罚;如果没有,这是企业的制度漏洞,应该完善的是信息发布制度,而不是把锅甩到员工身上。

就这么个事儿,不要上纲上线,不要自我敏感化,不要有舆情洁癖。――这事儿,本就算不上什么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