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卖得最好的品牌是啥?答案是优衣库。
这个出身日本的平民品牌,如今在18个国家拥有总计超过2000个门店,俨然要掀起一股“优衣库男孩/女孩”的时尚旋风。
而他们占领的,也不再仅仅是“吃土学生”的衣柜:巴黎时装周的一份调查显示,74%的时尚界名流人士也青睐这个品牌。
模特Katie Schmid形容:“我想要又经典又现代的风格,每一件衣服都符合潮流,同时又能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以优衣库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偷偷崛起,为什么它不再等于土、穷,反而一跃成为一种生活宣言了呢?
这一届高收入人群,已经开始“贪小便宜”了
优衣库诞生伊始是为囊中羞涩的学生党和上班族出的一道送分题:基本款为主,便宜又好穿不挑人。
而渐渐地人们发现,除了精打细算的“月光女孩”,越来越多能负担得起高级时装的有钱人们也开始宠幸优衣库。
曾有网友分享,结账时遇到一个中年大叔,拎了满满一筐同款不同色的T恤,店员打出的账单长得拖到了地上,最后需要支付的数字完全比肩爱马仕。
网友评论:“要是能有那么多钱,谁还去优衣库啊?!”
但不得不说,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有人做了一个小游戏:“帮比尔·盖茨花光他的钱”。
你可以选择购买汉堡包、劳力士、游艇、甚至一只NBA球队,来试图耗光比尔盖茨900亿美元的资产。
然而哪怕是100个LV买下来,人家的资产都不会少个零。
人们常说:“等我有钱了,我要买最贵的衣服,住最豪华的酒店,吃最高级的米其林。”
然而现实中,“有钱人”往往让人意外地“清心寡欲”:
比尔·盖茨不会去买100个LV,身边的部门总管嫌弃上班堵车,卖了豪车每天挤地铁。
再回头看看我身边收入最高的那几个精英:
清北名校毕业前辈用毕生所学为相差不到200块的活动做满减功课,熬夜做项目月入15w的外所律师凌晨不忘抢一件打折的Muji……
这不免让人怀疑,人们的欲望是不是回流了?
哪有什么消费降 级,只是欲望在别处
在学者大前研一的笔下,邻国日本正进入“低欲望社会”:
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一日三餐从简,宅文化盛行;不婚、不生、不买房,失去干劲。
不景气的经济迫使他们不敢有梦想——“是不是只要我的欲望少一点,就可以显得自己没那么loser?”
但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优衣库女孩”们,并不是 “生活所迫型极简主义者”。
曾认识一位学姐,提前修满学分,在校期间就拉投资创业。同龄人刚毕业四处面试的时候,她已经如愿创立了自己的女性内衣品牌了。
但熟悉她的朋友都说,每到假日,她就踩着帆布鞋穿着纯色T恤,和朋友打卡地图上标记的旅行地点。
或是穿着性冷淡的家居服,窝在家里沙发听订阅的网络课程。
“优衣库女孩”们不是失去了欲望,而是看清了自己的欲望不在此处。
200块的衣服和10000块的衣服,穿在身上除了虚荣心以外没有本质的不同。
何况她们希望出现在别人面前,被注意到的是能力、眼界,而不是衣服和包包上的铭牌。
所以说,哪有什么低欲望,只是大家的消费更理性了。
“优衣库女孩”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消费欲望有自己的想法,不想投资太多资源在穿着打扮上,而更愿意去追求丰富的精神。
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终于步入了“第四消费社会”——
不再追求单调的数字上升,也不再追求和别人一样的、为大牌所代表的幸福感,而是去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幸福终于超越了物质,我们开始更深地了解自己,更理性地看待生活。
买了这么多年衣服,你可能还没学会和它们相处
日本“美学专家”松浦弥太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赴美国,看到流行的时尚杂志上,都是半新不旧的T恤配上简简单单的牛仔裤和帆布鞋。
而当时经济尚在发展的日本,却正在流行造型繁复的大牌时装。
松浦吐槽道:“原来穿特别华丽、特别扎眼的衣服,反而会给人一种‘发展中’的感觉。”
太过用力地想要用时装这个符号挤进“高端人士”,往往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而《第四消费时代》里,把那些轻松与自己相处,穿着简约克什米尔毛衫的优衣库女孩们划分为“金”阶层:
因为她体现出女性的自我主张。
“自我主张”正是我想强调的点,是在对自己的欲望有充分的了解、体认之后,做出符合“真需求”的选择。
而不是在广告和促销的轰炸下,做出无意识的购买行为。
18岁时的我是个不折不扣的“购物狂”。
那时我想拥有一部内存够大不用总是删照片的手机、一台能塞进我背包里的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一件在国贸橱窗里闪着亮片的小礼裙……
如果能够穿越回过去,我希望有人告诉我:别着急,这些东西以后都会有的,甚至,你在未来并不想要它们。
其实“优衣库女孩”只是年轻人欲望回流的一个缩影。
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对其他消费观的全盘否认——那些28岁能满足自己18岁梦想的人,自然有资格为自己感到骄傲。
它出现的真正意义,在于在看似“单行道”的生活理念上,给了我们另一个可行解:
奋斗满足欲望固然令人身心舒畅,但若是选择与自己膨胀的物欲和解,与自己轻松相处——不买“高贵符号”,不盲目追求档次,则更加难得。
正如董卿在最近央视主持人大赛中指出:
“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高级的欲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顶级的欲望通过煎熬才可获得。”
写在最后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分享过一个自己童年时的故事:
七岁时,他不知情地用四倍的价格买下了自己非常想要的一个哨子。但在知道真相后,他沉浸在后悔和愤怒中,完全无法感受到哨子带来的快乐。
从此,每当他想要为不必要的事情付出过高的代价时,他就会问自己:为了这个“哨子”,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越来越多的优衣库男孩女孩们,其实就是在拒绝购买这些“昂贵的哨子”。
在单个品牌现象外,“优衣库女孩”更代表一种更理性的生活方式——看似低欲望的外表下,是对自己需求和价值的更深刻了解。
她们在消费层面,解决了困扰人类已久的“三大哲学问题”:
我真正的欲望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种欲望?这种欲望应不应该花费资源去满足?
换句话说,她们可以不买优衣库——
更重要的是,在放下对消费主义的执念后,她们终于以最舒适轻松的心态,对待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