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逻辑下,企业若搞不定纵向发展,那就去做横向多元化。在充裕资本的助推下,这样的“中国特色”成为现实。
美团点评70%的用户有打车需求,围绕用 户转的王兴做打车在情理之中。但滴滴做外卖算“还击”吗?在滴滴上打车的用户,又何止70%的人想叫外卖?
就像一对情侣打情骂俏,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招惹对方一下。毕竟,2017年情人节的那顿饭,我们并不知道程维和王兴聊了什么。
但看似坚不可摧的理由,引入第三方视角就会显露破绽。按照他们的逻辑,覆盖10多亿用户的微信,该把全世界的需求翻来覆去做个遍了。很显然,专注社交的微信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就连被电商视为下一个风口的小程序,张小龙也在公开课上泼了冷水—“小程序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
令人纳闷的是,榜样的成功路径并没被后来者借鉴。美团、滴滴,以至于更多的互联网企业,都在“遗忘”专注,移步横向多元化道路。
▲就连被电商视为下一个风口的小程序,张小龙也在公开课上泼了冷水—“小程序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
业务属性迫使美团多元化
横向扩张一直不被企业所看好。就连程维也曾在采访中谈到,无边界地扩张,任何机会都抓,太多横向和一家投资公司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不赞同这个观点的,可能是王兴。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到,“只有增长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长,所有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都能够被容忍、被掩盖,或者不会爆发;可能很多问题在当时是个问题,你长大10倍、100倍之后它就不是问题了,甚至不需要解决它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于是,美团成了横向多元化最经典的互联网企业。那么,王兴话里的“问题”是什么?
很可能是规模效应。互联网竞争的逻辑是赢家通吃,但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能赢家通吃。他们得像微信一样具有网络效应,像天猫一样能通过规模带来资本效益,像百度一样具有领先技术。
细看美团的业务,每一个都不能赢家通吃。
外卖是3公里规模效应。以阿里前CEO卫哲的话来说,用户只关心3公里内有多少餐厅;对餐厅老板来说,平台号称一天1 000万单跟他没关系,一天能给他100单就可以了。这跟沃尔玛不一样,沃尔玛全世界做1 000亿美元的规模,它采购每一样东西都便宜,消费者会跟着它占便宜。外卖平台没有,它必须每一个3公里都盈利。而团购、打车算是同城规模效应,它也意味着企业每个城市必须盈利。
但“市场在向头部集中,全世界都是这样”,美团不得不去横向多元化,成为一家赢家通吃的企业—通过多维度的需求黏住用户,像微信一样打造网络效应。
▲美团外卖与滴滴外卖在无锡战场展开市场份额的争夺战。(嫁入入阿里的饿了么+百度外卖被放哪儿了?)
纵向受阻将滴滴推进横向赛道
“如果滴滴不成功,我们融的这100亿美元就会投入到多元化战役里去,这在我看来是悲壮的。”多元化的战役,一直是程维所诟病的。
但在赢家通吃的逻辑体系下生存,任何公司止步于当下,注定会被淘汰。为此,“专注”的程维提出了滴滴战略—无人驾驶和国际化保证主业市场规模稳健成长下研发硬科技,滴滴要做百度一样的技术型赢家通吃。
滴滴做无人驾驶有数据优势。百度、Tesla都没有大规模的车队去帮它采集数据,谷歌靠投资Lyft,而滴滴本就有2 000多万辆车跑在路上。在程维看来,滴滴有机会在第二阵营里获胜。这件事情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比本土化竞争高10倍。
只是,无人驾驶第一阵营仅Google,第二阵营陷入混战,且商业化落地遥不可期,滴滴在硬科技方面的打造还处于不停输血的阶段。
延伸业务还没搞出名堂,主业的国际化表现如何?程维介绍,其美国网约车已拿到了36%的利润,但这并没有掩盖滴滴国际化的百味杂陈。
2018年之前,滴滴更像国际化投资。通过股权投资进入其他海外市场,滴滴先后对新加坡Grab、美国Lyft、印度Ola、巴西99、欧非地区的Taxify等企业投资。但这种用股权维系起来的合作,很容易在利益的纠纷下打破。
滴滴、Lyft、Grab、Ola 四方曾宣布建立全球合作框架,这个合作框架也一度被视为“全球反Uber联盟”。但在滴滴与优步合并后,Lyft开始重新审视与滴滴的关系,这个联盟也一度陷入尴尬甚至瓦解的境地。
“如果滴滴国际化失败了,我们势必成为一家中国本土的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假设滴滴有那一天,我会认为这是一个战略的失败。”从滴滴做外卖、租车、二手车等业务来看,它正在成为一家中国本土以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
纵向搞不定只能横向,程维也走进了这样的“中国特色”。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缘何失败
就企业纵向发展来讲,其实滴滴已经做到了点子上:要么与传统企业相结合发展硬科技;要么在专注的业务上提升市场规模走国际化。硬科技道路周期漫长,尚不可期;但为什么国际化道路也如此艰难?
中国国界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隔离带。海外的巨头互联网公司几乎可以拿下全球任何市场,进入中国却比较难;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包括BAT,想将产品弄到海外市场,也需耗费不少精力。
相较于全球互联网用户,中国本土用户的消费习惯就这般别具一格吗?其实不然,资本的问题更为关键。
硅谷著名投资人Roelof Botha曾发现并扶持了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其中包括YouTube和Instagram。在他看来,中国市场上资本过于丰裕,许多创业公司可以用足够的钱避开诸多市场问题。它们从小到大的发展,不过是资本给予了适量的泡沫,而非全靠自身系统能力的提升。但当温室的花朵走向国际后,它们靠钱避开的问题终将在另一个市场出现。而这个市场里,即使同样有丰裕的资本加注,也难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了。在这个市场上,往往有着和它一样庞大,且自身系统能力更为扎实的企业早已抢占了用户心智。
“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这就像考试的日期被推迟了一样,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只需要晚些再用功。”Roelof Botha这样形容中国互联网企业。只可惜,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逻辑下,它们最终还是要上考场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