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或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监管或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受疫情影响而推迟的央视3·15晚会,终于在7月16日晚8点播出。敌敌畏养海参、汉堡王用过期面包做汉堡…一个个案例看得人触目惊心!

互联网行业也成为了维权的重灾区。大家这才发现,看似光鲜、受到资本追捧的“独角兽”,实际上却是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毒角兽”。而本文中专门谈到的两点,未来一定会更加危险、更加普遍,希望大家能够高度警觉!

几万课程打了水漂,

十几万贷款还得接着还

今年的疫情使无数人的就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这时,“每天30分钟就能挑战20万年薪”的广告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此外,在线教育机构如嗨学网还放出了“大专学历就能报”“课程保过、不过退费”的噱头,引得无数学员纷纷入坑。

然而学员们在国家官网上查询,发现自己没有报名资格,但平台仍然表示自己能搞定;而直到真正考试那天,学员们仍然通不过报名信息,这时,学员们想找平台退费,但好不容易骗来的钱,平台怎么可能吐出来?

原来,这就是平台们玩的套路,之前,“不过退费”之类的都是口头承诺,老员工会特别注意沟通方式,绝不会在公司官方系统留下证据:“在私人手机上说”、“微信里,用语音电话沟通”。

而真正白纸黑字的协议,却是另一回事。而员工们就会花式操作引导学员们在交钱时不仔细查看《嗨学网服务协议》的具体内容。

最后,当学员们发现上当受骗要求退钱时,嗨学网的投诉部门则会拿出协议,否定之前销售们的各种口头承诺。

即使有学员们跑来投诉,员工们也很淡定——“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这些年来,蒙眼狂奔的嗨学网,一直深陷维权事件。课程质量差、帮挂靠、欺诈、虚假宣传、退费难.......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截至发稿,在黑猫投诉和聚投诉平台,有关嗨学网的投诉量分别已达1787件、1212件。投诉内容涉及虚假宣传、霸王条款、不予退学退款等问题。

而嗨学网这家在线教育机构还是来头不小,垂直领域响当当的“独角兽”。嗨学网已先后完成6轮超数百万美元的融资,目前已融资至D轮,投资方包含正心谷创新资本、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

最有意思的是,这家平台的价值观还是——“用户至上,精进笃行,创新开放,正直诚信”。

嗨学网,其实是整个教育行业乱象的缩影。根据时代商学院发布的《2020消费者维权白皮书》,2019年,聚投诉共受理全国消费者对教育培训行业有效投诉量9764件。

尤其是“交钱容易退费难”问题,是平台们的一大痼疾。平台们往往会一次收取大额资金,甚至诱导学员们借网贷;像嗨学网这种至少还有课可上,更多的平台是卷款跑路,学员们不仅几万块的学费白交了,欠下的十几万网贷还得接着还,不然就要上央行征信!

就连行业龙头也是说跑就跑了!比如去年,号称“英语三巨头”的韦博英语就是轰然倒塌,百万名学员的巨额学费打了水漂。韦博英语学员的学费多为3万元至4万元,甚至有人学费超15万元。最悲惨的,是那些借钱来上学的学员们,非但学没上得了,反而欠了一屁股债!

网络交易验证码,也被瞬间转走!

在我们生活高度依赖手机、依赖互联网的今天,却丝毫没有留意到,一举一动都正在被监视!我们手机中的短信,可被瞬间全部转走,包括网络交易验证码。

央视报道,一些手机软件自带“窃贼”,技术人员检测了50多款手机软件,发现这些软件中的SDK插件,都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读取这部设备的IMEI、IMSI、运营商信息、电话号码、短信记录 、通讯录、应用安装列表和传感器信息。

比如手机中的短信内容,“验证码是XX,请勿告知他人……”用户如此重要而私密的短信内容都会被传送至第三方服务器。

除了“偷看”之外,还有“窃听”。前几天央视财经刚刚曝光,部分用户在线下闲聊时出现的词语,之后会出现在手机应用的推送中,由此怀疑手机App存在窃听的行径。

广大网友纷纷表示曾经中招:“自己和朋友闲聊到椰枣,但从来没有搜索过,第二天手机上出现椰枣的推送……”“遇到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彦宏曾经说过一句话:“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但大部分人绝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究竟被侵犯到了何种程度。

一些手机应用刚刚下载,甚至一次都没有打开,就已经开始默默扒出你的数据,并向外悄悄传递了。而且他们不光自己用,还把你的数据传输给第三方。

我们的“个人隐私”,正在黑市上被大量倒买倒卖。据业内人士透露,仅仅有姓名、电话号码的用户资料,黑市交易也已经叫卖到了好几元一条。如果含有信用卡额度、用户地址等信息的个人资料,甚至可以卖出近百元的高价。

那么这些隐私的泄露,究竟会有怎样的后果?

你的生活,会被没完没了的广告“骚扰”。刚刚下了个背单词的软件,雅思培训的电话就来了;孩子刚到上学年龄,培训机构的电话就来了;刚刚搜了房价,房地产中介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刚刚办了银行卡,贷款公司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很多人借高利贷,就是这样入坑的。一些无牌照甚至非法的信贷机构和高利贷机构,通过获取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芝麻信用分、银行卡号、是否逾期还款,甚至贷款人被迫提供给某一家小贷公司的通话记录等个人信息,就可以继续给用户们狂轰滥炸、精准推送高利贷获利。

你的财产、人身安全,会时时面临风险。电信诈骗已经不稀奇了,更有犯罪分子利用隐私数据进行绑架、盗窃。他们可以精确地知道你家住在哪里,你什么事后不在家,你有多少财产、小区安防情况如何.......作案起来简直是一做一个准!

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在众多315晚会暴露出来的问题中,之所以专门点出来这两个,是因为这两点问题更为棘手、更为普遍,未来也会更加危险。

关于预付资金“退费难”,一方面,我们交的钱可能会越来越多,疫情冲击之下,许多企业营收面临巨大挑战,未来更多行业、更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通过一次性预付大额资金来回补收入,而且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花式手段诱骗用户掏钱;

另一方面,我们的钱可能会越来越难拿回来,在经济不景气叠加行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的,诸多用户或将“血本无归”。

关于用户隐私遭窃取,一方面,未来我们的隐私被窃取程度会更甚,因为现在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数据重要性都是越发凸显,不管是正当的商业经营还是违法犯罪活动,用户信息都是越多越好;

另一方面,我们隐私被窃取的后果会更加严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让骗子们的段位上好几个层级,现在已经有骗子通过 AI 合成的语音,冒充了一家英国能源公司德国母公司的 CEO ,成功欺骗该公司员工进行了大额转账,成功骗走了 22 万欧元(约合 173 万人民币)。想想看,单靠声音已经如此强大,加之“AI换脸”该是如何?

最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些商业模式创新,也应当守好法律的红线、道德的底线。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加强监管,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高度警惕。毕竟在如今的“高风险社会”,最能保护我们的,往往只有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