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会 Diss 小鹏汽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人看到小鹏消息后跑去问他激光雷达的问题。

我曾经以为这次车展,刚刚发布的 P7 鹏翼门是小鹏汽车的重点,因为最高 40.99 万的售价,使这款车成为小鹏汽车首款突破 40 万售价的车型;

我还曾经以小鹏汽车发布会突然宣称的「明年发布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电动汽车」是重点,但一夜过后,发现也不是。

重点是什么?马斯克引战,何小鹏硬钢!由于激光雷达,由于二者此前的梁子。

他们之间的对话火药味十足,并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引发一波热议。

此外,我们昨日还对何小鹏进行了一次专访。当时他说的东西,我觉得很棒,甚至比上次的「关键在于运营」的思考还有价值。

今天的文章,我决定把这两件事都写一写,有冲突,有细节,也有爆料。

下面开始。

一、特鹏大战

01

马斯克DISS

大概 24 小时前,也就是北京时间昨日(20日)凌晨左右,马斯克在推特上连发数条推文 Diss 小鹏汽车。

事件缘起小鹏汽车昨日宣布的、要在明年量产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电动车一事。

一位美国业内人士转发一条报道此事的英文报道,并在推文中写到:

为什么小鹏要使用激光雷达?看起来和特斯拉的已经有所不同。我相信这能提升准确性,但是这对帮助小鹏实现自动驾驶目标帮助有限。他还提及了小鹏和特斯拉关于自动算法抄袭的争执。

马斯克看到后回复说,「他们有我们老的软件版本,但没有我们的神经网络算法。」,之后还接了一句:「这只是小鹏汽车的问题,其他中国公司没有这样做。」

特斯拉曾在 2019 年 3 月起诉跳槽到小鹏汽车的前员工曹光植涉嫌「商业窃密」,详情可看我们此前的报道:P7 发布前夕,特斯拉要求小鹏汽车交出所有自动驾驶源代码,小鹏汽车回应称「霸凌」

虽然特斯拉目前没有直接起诉小鹏汽车。

02

自动驾驶路线之争

上一次二者的碰撞是在七个月之前的四月,马斯克这次突然再次 Diss ,原因何在?

一种解释是,不仅因为「旧怨」,还因为「新仇」——更准确说法是自动驾驶路线之争。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路线上是视觉派,对于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一直嗤之以鼻。即使,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流汽车大厂都认为需要使用激光雷达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马斯克曾公开说「傻子才用激光雷达」、「现在谁用激光雷达,谁完蛋,注定完蛋!」。

马斯克会 Diss 小鹏汽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人看到小鹏消息后跑去问他激光雷达的问题。

譬如,就有人这样说(如上图):

没见过其他人像马斯克这样、如此不喜欢激光雷达。但有一天,激光雷达一定会便宜下来。不过,我敬佩马斯克的领导力。

马斯克则回复道:

这是一种误解,Space X 就一直在使用激光雷达,只是对自动驾驶而言无意义。

于是,又有人(如上图)接着反驳称激光雷达数据对于网络神经算法而言非常有用,例如,检测前方的物体,譬如水、冰、沙子、树叶、坑洼等等。

马斯克则坚持认为:激光雷达展示出来的是奇怪的幽灵世界,除了金属,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半透明的。

03

何小鹏硬刚

不过,技术层面的细节其实传播不广,大家关注度依然集中在马斯克公开 Diss 小鹏汽车「有」特斯拉上一代软件版本这个说法上。

何小鹏毫无疑问看到了马斯克的 Diss,于是在今天早上进行了公开回应,硬钢的那种。

他先是在朋友圈强硬表态,说昨天他们发布的包含激光雷达的下一步自动驾驶架构:

「让西边的某人很不爽,连续用pigu发声。我想说的是,造谣早就证明是无法打败任何竞争对手的。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随后,他又把这条朋友圈发到了微博上,同样配上了上面这张图: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以孝育人的成功实践。(估计是他随手搜索的。)

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很多关注此事的人,都将其理解为这是何小鹏对马斯克 Diss 的强硬反击。

04

争论

与马斯克公开 Diss 被广泛转发一样,何小鹏的强硬回应,尤其是备受争议的「pigu发声」也很快在圈层中传播,迅速引发争吵。在一些专业群中,也出现了立场迥异的发言。

有人支持马斯克,说没证据,特斯拉会告曹光植?

也有人撑小鹏汽车,认为评论区特吹太多,马斯克都骂到面前来了,还不允许小鹏硬钢?法院都还没判!

2019年时的报道

必须说下:目前法院的确并没有就此案审理完毕。

从 2019 年到现在,围绕曹光值一案,特斯拉与小鹏多次发生争执。小鹏汽车的品牌运营毫无疑问受到了负面影响。这也是何小鹏此次火力全开的前情。

此外,这样的争执,甚至全面开战,在未来大概率会成为常态。即使二者在自动驾驶路线的选择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二、专访

现在开始进入专访环节。

01

毛利率

专访环节。关于毛利率的表态毫无疑问是昨天何小鹏专访的爆点。

这个表态来自36kr 的提问。36kr 问,三家新造车蔚来、小鹏、理想都发布了 Q3 财报,各家的毛利率都做了披露。问他怎么看?

何小鹏回答说:长期来看,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应该是高毛利的;但在中短期,我们不追求。

他稍稍停顿了下突然说,短期有太高毛利率是错误,这话我可以说。行业是用成熟体系去思考(新造车),我可以理解,但我们走的科技道路,走我自己的定位,特别的道路。

这段话,是近期围绕着新造车「财报」争议最好的表态,起码我这样认为。

为什么这样说?在小鹏、理想、蔚来财报出炉后,围绕着「毛利率高低」有一批文章出台。譬如在车展前一天晚上,两家专业媒体都在文章中暗指毛利率最高的潜力最大。但仔细去看文章,他们的分析框架和细节却没有在逻辑上说服我。

一个共同的 Bug 是他们都没有就研发费用进行对比,要不干脆没说,要不一句带过。

但研发费用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是什么?长身体小孩吃的东西。吃的好,才能长得好。

各家新造车现在成熟吗?不,都在长身体的时候。这个时候,最为关键的指标在我看来必须包括研发投入。

不说研发投入只以毛利率论高点,说服不了我。

02

科技树

「长得好」,在何小鹏看来,就是「科技树」的点亮。

这是这一次专访,我最强烈的感受。

譬如谈平台。

何小鹏说,平台的好处是可规模、可复用、降低成本,但如果完全被平台所束缚,就会导致企业变化速度慢、创新变化慢。小鹏更愿意在科技、智能、创新上走出一条直线。主力做 15 -30 万价位的车型,做国潮、做中高端,做更好功能、性能的组合,走科技树的路径,去组合适合的车型,包括大小、性能、智能等等。

「在未来四年,小鹏会推出数款完全超出大家想像的新车型出来。」

譬如谈内部一张图的逻辑。

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内部有一张图的逻辑,会根据这张图去做很多事情,提供更多更极致的产品组合。

又譬如 400 KW 快充的问题。

这个问题来自于李想的表态。李想在理想汽车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在 400 kW 快充技术成熟前,理想不会推出纯电动车型。他认为目前纯电动车都是第一代电动车,而 400 kw 快充是「第二代纯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昨天,何小鹏也被问及第一代、第二代,以及 400 kw 快充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李想没做过纯电动汽车。

他解释到,李想要做第一代纯电动汽车,他认为他的第一代纯电动汽车就需要做到这个能力。但在小鹏的科技投入里面,他觉得这只是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点,且不是他们认为最核心的功能点,「他肯定被我们覆盖。」

何小鹏认为,专注在一个方向,关注在技术图谱科技树的点亮非常地重要。

03

出海

随着李斌在 Q3 财报电话会议宣布蔚来有 2021 年下半年出海的完整计划,新造车出海成为了一个必问的提问。

出海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出海?已经在挪威开店的小鹏有什么计划?

何小鹏说,小鹏的出海计划可能跟 NIO 差不多。2017 年之前,小鹏的速度稍微慢点。但在国际化的速度上可能跟 NIO 接近。

至于为什么出海,意义在哪里?

他的解释则是,2021 年并不会成为一个中国市场、全球市场的大战之年。他认为 2020、21、22这三年,都是(纯电动车)元年的第一个阶段,需要更多的钱、人、研发和创新,都是厚积薄发的阶段,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它一定是全方位的。「你想要走得稳,又想走的快,是没有可能性的。首先是要跑得快,快跑中平衡。」

他说,小鹏要走入欧洲、走入更多国家,需要重走一些走过的道路,包括组织建设、政策研究、产品调整。

「现在比较好的是,特斯拉越来越接近小鹏的售价体系,因为它在不断地降价。」何小鹏说,这样一个价格体系他认为可以把车做得既智能,又能做最好的、最舒服的价格体系。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竞争会很激烈,但是他认为前面拥有竞争力,后面有竞争会舒服很多。

之后,何小鹏突然「跳跃」了下,说目前中国每年出海的车辆大概在百万台,但除掉商用车,很少有卖给 C 端的乘用车,很少中高端的智能电动汽车。安全做好、品质做好、智能做好,这是小鹏在出海时要做的事。

04

硬件创新

何小鹏经常说软硬件一体化,说这条路才是小鹏要走的路。

昨天专访时,他又谈及了这个话题。

譬如,如何看待新造车都强调自研时。

何小鹏说:「我相信我们在智能化上会引领中国所有汽车的逻辑。」

最开始很多人都说智能汽车不用自研,靠集成,智能汽车核心不是在运营、OTA、服务、软件迭代、数据的驱动,现在慢慢很多人开始来思考这个事情。

「有一部分车企会慢慢地行动,但这个行动需要一个合适的基因,需要足够大的团队。我们在智能化的研发人员接近一千人,我相信绝大部分公司还是还是停留在自研团队可能一百号人左右的团队,所以我觉得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追上。」

又譬如,在问及 Q3 研发投入为何大幅度加码时。

何小鹏的解释是,小鹏汽车不仅做智能座舱、做自动驾驶,还有帮助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的做硬件的一些人。「所有的电子电气我们全部都会自己做,包括下一代的域控制器,没有这一块的硬件的工程师,说白了,我们做软件也很难。」

他说他一直坚定——一定要做软硬一体,做像苹果一样的东西。「才有可能最终有效率和有壁垒,如果想用集成的方式是很难的。」

再譬如,在问及会否会自研电机?

何小鹏说:软硬件是一个螺旋迭代的过程。

「现在我们解决硬件的核心还是解决集成、品质、安全,但是逐步你会发现我们开始创新,比如以自动驾驶为导向的电气、嵌入式大屏等硬件方面的创新,以智能音乐座舱方面的音乐、音响、控制器相关的创新。所以,后面我们很多的软件和服务的创新都围绕在跟硬件的大创新,先是小创新,到慢慢大创新,围绕这个环去做。我认为要软硬件螺旋创新。」

他还分享一个故事。

最开始 2015 年招聘自动驾驶人才、2017 年开始加大招聘力度时,何小鹏都跟团队说,「10 年后自动辅助驾驶团队不是什么牛逼的团队,就在2030左右。」

因为 10 年前大数据团队、云计算团队都觉得牛逼,今天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很基础的团队,一个基础技术部门,「只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你走得早,所以你觉得高精尖。」

他说他想说的逻辑是——如果认真想把软件做好,一定要把自己的硬件做好。「这是我反复在强调的。所以在硬件的创新我将来会不断加码。」包括他们广州智能工厂做出来,也会有一个相当大的迭代跳跃,。

05

下一台车

最后来谈谈车,但不谈 P7 鹏翼门版本,谈下一台车,也就是「2021年首发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

这台车采用了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高精地图、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方案,总计32个自动驾驶传感器,宣称要「打造史上最强的硬件冗余设计。」

从目前披露信息来看,这个设计会带来四个提升:

1、控制域高度集成:XPU自动驾驶智能控制单元实现4合1;

2、算力量级提升:实现从几十万亿次/秒到几百万亿次/秒的算力飞跃,整体算力10 倍级提升,支持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落地。

3、高精度定位提升:采用「IMU+GNSS+RTK(5G)+高精地图(高速&城市)」的新定位方案,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毫秒级低延迟,以及高达 97.5% 以上的覆盖率,并具备超强鲁棒性,覆盖包括高楼、地下停车场等遮挡场景。

4、感知融合能力提升:首次在量产车上搭载激光雷达,将大幅提升小鹏汽车识别横纵向位置精度、空间分辨率(超高分辨率\

在专访中,何小鹏透露了更多信息。

他说明年出的车带激光雷达是肯定的。「去年上半年就已经在做很多这一块研究,所以基本上都要往前回溯差不多2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把这个事情落地,尤其是要做大量的研发工作。」

而且,小鹏汽车跟传统做第四代自动辅助驾驶或者无人驾驶的公司不太一样,他们是用激光雷达为核心画激光雷达的高精地图,小鹏汽车是用视觉为核心。

「因为所有的路、交通灯、法规都是以人的眼睛等等角度来看一个世界去开车的,我们认为这是最有效率、最接近真人且最便宜的,且又能够加上激光雷达组合能够把安全做好的事情。说实话,在最开始几年里面我们会把安全的因素放在非常非常非常重的角度,宁愿我硬件冗余、宁愿软件冗余,也要把安全做好。」

至于这款车是否与 G3 同平台的?他的答复是,小鹏汽车的平台不会延用,所以下一款车的平台和 G3 的平台有非常大的差别。「如果你认为G3那个平台假设是我们的第二代 A 级车平台,我们这款车可以认为是 2.5 代。」

其次,明年是一款 A+级轿车,从他角度来看,「对比特斯拉的话,有点像特斯拉的 Model S 和 Model 3这样的一种变革。」这款车有挺多创新的,激光雷达只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