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仅是注册制硕果累累的大年,更是退市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
今年以来,A股市场退市企业数量合计16家,其中千山药机、凯迪生态、乐视网、暴风集团等或“劣迹斑斑”,或经营恶化等典型风险个股纷纷告别A股市场。
尽管相比与美股等成熟市场每年8%左右的退市率而言,这一退市数量“微不足道”,但同往年退市情况来看,数量已大幅提升。近五年来,2015年至2019年,A股市场退市企业数量分别仅7家、1家、5家、5家、10家。
此外,*ST金钰、*ST刚泰等企业的终止上市决定已经下达。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ST金钰、*ST刚泰均收到了上交所关于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目前两只股票均已停牌。
而这一系列举措,只是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的起点。
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下称《股票上市规则》)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多项配套规则进行修订(以下合称“退市新规”),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注册制大幕缓缓拉开,各项顶层设计规则逐步完善,A股市场即将迈入退市新“常态”。
“退市制度的修定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为了适应注册制改革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统一整合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这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提升在中国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受访指出。
年内16家企业退市
2020年,是资本市场成立三十周年,同时也是A股市场退市进程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合计16家A股企业退市,创下了A股退市数量的新高。
对年内退市的16家公司来说,因面值原因而退市的公司占大多数,高达9家,占比高达56.25%。其他7家公司中,千山药机、金亚科技、乐视网、龙力生物、保千里6家是因暂停上市后首个会计年度继续亏损被交易所采取终止上市措施,而暴风集团则是因无法按期披露年报。
自2019年7月28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先生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暴风集团就此陷入绝境。今年年中,暴风集团更是自爆公司员工仅剩10余人,同时存在拖欠部分员工工资的情形。
因未与相关审计机构签署协议、尚未完成聘任首席财务官的工作等原因,暴风集团迟迟未能完成2019年年报和2020年中报的披露。2020年7月8日起,暴风集团被暂停上市。9月21日,暴风集团进入退市整理期,成为首只跌幅20%的退市股。11月10日,暴风集团正式挥别A股,结束了五年的上市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前,暴风科技上市时,曾一度被市场视为新经济的典范,其股价在40个交易日内涨停37次,打破了A股涨停记录,总市值一度超过360亿元,动态市盈率超过250倍。截至其退市前,暴风集团还有63526户股东。
暴风集团的遭遇只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下,A股生态的冰山一角。根据wind数据显示,16家退市公司在告别A股时,合计拥有134.36万户次股东,2020年也成为中国股市历年退市公司波及股东户数最多的一年。
其中,乐视网是波及股东户数最多的一家,其在退市时合计有280789户股东被封印。
犹记得2010年上市时,乐视网还是风头无两的明星企业,尤其是2015年4月28日,伴随着创业板牛市到来,乐视网股价飙涨至122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成为继BATJ后第五家市值超1000亿人民币的互联网公司。
一个月后的乐视网除权日,其总市值更是大涨至1526.89亿元(盘中高达1656亿元),一度超过了当时的万科A。
而后,随着乐视资金链危局出现,贾跃亭远走美国,繁华开始落幕——2017年,亏损138.78亿元;2018年,亏损40.96亿元;2019年,亏损112.79亿元。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乐视网的归母权益为-144.99亿元。
由于公司2019年度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期末净资产均为负值,乐视网股票于2020年6月5日进入退市整理期,并于7月21日正式摘牌。
而回顾其他因面值退市的企业,也同样在公司经营、内控合规等方面存在较大漏洞。如今年8月退市的神雾环保,在终止上市前控股股东就出现巨额资金缺口,随后这一危机被传递到上市公司,神雾环保非经营性资金情况占用浮出水面。
9月16日退市的千山药机,被证监会认定其2015年、2016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同时存在2017年未按规定对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履行临时报告义务等相关情形。值得关注的是,曾抛“赌博论”的千山药机董事长刘祥华还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眼下,还有一众已被“披星戴帽”的风险警示股正徘徊在退市边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截至12月29日晚收盘,A股市场合计有7家企业股价不足1元,其中除了*ST刚泰、*ST金钰已经锁定退市外,*ST鹏起、*ST欧浦、*ST富控、*ST天夏、*ST宜生等企业也岌岌可危。
其中*ST宜生已连续11个交易日股价不足1元,*ST天夏连续10个交易日跌破面值,*ST富控、*ST欧浦、*ST鹏起则停牌至今。
退市新规迎新变局
迈入2021年,A股退市制度还将迎来“新变局”。11月28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公开表示,对于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要增强退市刚性,决不允许“久拖不退”。
12月14日,深沪交易所发布退市相关规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以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为方向,完善退市指标,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以期对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进行破局。
具体来看,新规中的交易类指标,将原来的面值退市指标修改为“1元退市”指标,同时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市值指标。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上文提及6家企业当前已跌破1元面值外,还暂无企业触发3亿元总市值的标准。因此,3亿元市值退市门槛在市场上也引发了“难以触发”的质疑。
董登新便认为,“市值退市”标准与1元退市标准双剑合壁、相互呼应,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投资者“用脚投票”的作用,但“目前所有A股中,没有一只股票市值是低于5亿元的,包括所有垃圾股市值都是高于5亿元的。因此如果将‘市值退市’标准提高至5亿元,则能发挥更大威力和功效,让垃圾股的炒作彻底绝迹。”
但在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看来,注册制背景下,3亿元市值门槛并不低,企业供给正在增加,“最多5年,快的话3年,就会出现3亿市值以下企业。现在偶发交易量在4万股以下的企业已经出现了,日成交10万股以下很普遍了,锚点出现后,就会形成磁吸效应。”
此外,退市新规中的财务类退市规定也有所更新。其中,引入“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指标取代以往单一净利润指标,多维刻画、准确识别“壳”公司,直指部分公司挖空心思盈余管理规避退市的扭曲现象,也与IPO发行从关注“持续盈利能力”到关注“持续经营能力”相呼应。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背景下,退市将不再简单考察企业利润,还要看其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亏损与否不再是退市的主要关注点,退市监管将更关注“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能够得到及时出清。
事实上,在退市新规征求意见稿出炉后次日,A股市场208家风险警示公司中144家出现下跌,占比近七成。
“新发布的退市新规,整体对市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并非是所谓的放松标准,对于年报方面也是进一步严禁纵容造假。”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分析道。
李湛指出,针对财务方面,此次退市新规在注册制下已不再考察单一财务指标,以组合指标予以替代,退市标准的思路发生的转变,在新旧规衔接的时候,不再以旧规的标准考察公司各项指标,是符合退市制度改革方向的。
具体来看,优化财务类退市指标主要是包括三类,包括净利润加营收组合指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值、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即上市公司如第一年触及净资产为负、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组合指标(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或审计意见类型任一指标,其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如再次触及净资产为负、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组合指标之一,或者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其股票将直接终止上市。
记者对目前A股市场中4000余家企业2018—2020前三季度的年报进行梳理发现,28家企业2018、2019连续两年的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占A股市场企业总数的0.68%。其中18家来自主板,5家中小企业板,4家科创板,1家创业板。28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在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了扣非前后净利润从负到正的转变,分别是*ST新亿、ST凯瑞、亚太实业、绿庭投资。
而2019年经审计净资产为负值的上市公司则有32家,2020年前三季度净资产为负的有35家,其中26家企业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净资产持续为负;此外,2019年还有258家企业审计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包括38家企业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暂无企业被出具否定意见。
董登新分析认为:“多财务指标组合的退市标准,将重点考核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能够把那些没有主业、没有可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和僵尸企业彻底赶出市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制度突破、制度创新。”
争议退市新规改善空间
今年10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中强调“强化上市公司主体责任”。上市公司要诚实守信、规范运作,专注主业、稳健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退市新规的出台是注册制改革大背景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整体环境、加速市场优胜劣汰,并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引导理性投资。
董登新便指出,新退市制度废除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极大地提高了退市效率,缩短了退市周期,同时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倒逼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由于新退市制度封杀了垃圾股保壳的侥幸心理以及投资者炒壳赌壳的投机赌博心理,因此它对于市场的优胜劣汰资源配置功能的提升将会非常明显。”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退市新规的确存在部分指标的设定偏宽松、财务造假的认定标准不够全面、对实际责任人的追责表述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限制退市新规的实际适用范围,弱化实际实施效果。
“从此次退市新规要求的创新细分规则来看,不管是对退市标准还是程序均作出一定程度创新。但针对财务造假退市标准方面,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更严格,减少上市公司年报造假机会。”李湛表示。
具体来看,如此次退市新规对财务造假的规定是“上市公司连续三年虚增净利润金额每年均超过当年年度报告对外披露净利润金额的100%,且三年合计虚增净利润金额达10亿元以上;或连续三年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虚假记载金额合计数每年均超过当年年度报告对外披露净资产金额的50%,且三年累计虚假记载金额合计数达10亿元以上”。
部分市场人士指出,此举对于市场财务造假行为缺少足够的“威慑力”,如瑞幸咖啡、獐子岛等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负面影响的造假企业,或难以受到严惩。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退市不该被视为处罚违规的手段,退市规则更应该如上市规则一样,是为发挥市场功能而制定的规则,其本质是“为方便公司进出,方便交易所竞争而设”。
事实上,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在原有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基础上,新增“造假金额+造假占比”的退市标准,进一步堵住了造假情形严重但未触及上述标准的漏洞,提升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完整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主要的规制思路和逻辑还是回归本源,即连续会计年度造假,实际已触及终止上市标准。这次新增的金额和占比标准是为了打击造假金额巨大、造假情形恶劣、但并未触及前述指标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退市制度的同时,也有市场人士指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将成为重中之重。
“第一,市场应加强对投资者教育,同时对企业退市风险警示进行普及,让投资者真正了解企业退市背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风险。第二,强化信息披露及传递制度,让中小投资者能有效、及时获得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从而减少上市公司在退市过程中所发生的内幕交易行为,确保投资者利益。第三,完善投资者的司法保护途径,将退市相关的内幕交易、欺诈等行为列入司法保护,使得投资者能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进行自身维权。”李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