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暗战上海电气,海立股份控股权争夺战升级
日前,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19.SH)连发多条公告称,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将进一步增持股份,其持股比例升至25.22%。同时,其二股东杭州富生控股有限公司及四股东葛明决定合计转让所持公司11.14%的股份,这导致原本复杂的股权争夺战再添谜团。
值得一提的是,二股东曾站队上海电气,作为第三大股东的格力电器想要控股海立股份的难度无疑加大。
第一大股东“霸气”增持、第二大股东“悄然”退出、第三大股东“豪气”持续举牌,而作为主角的海立股份如何看待这一切的发生?除此之外,控股权之争将会给海立股份造成怎样的影响?格力电器的入股是否会给公司带来变化?就此,《投资者报》记者向海立股份发送采访提纲,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复杂的五角关系
作为海立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上海电气原本在去年8月曾有意出售所持海立股份的全部股权,但最终由于“协议转让股份的条件尚不成熟”,最终被终止。
这一结果,让一直对海立股份“虎视眈眈”的格力电器立即产生兴趣,于是格力电器便在去年8月29日至9月19日买入海立股份5%的股票。
此外,格力电器还在今年4月23日至7月4日期间增持了海立股份4331.55万股,持有股份比例上升至10%,形成了二次举牌,不仅与第二大股东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仅有不到160万股的差距,与持有1.75亿股的第一大股东上海电气的持股比例差距也缩小到10.22%。
格力电器的举牌似乎让上海电气对海立股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有意卖出变为希望增持控股。于是在今年8月初,上海电气希望通过发行不超过10亿元的定增方案来提高持股比例,以此来抵制门口的“野蛮人”——格力电器。
可令上海电气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定增被否,这就意味其计划落空。对于这一结果,市场的反应甚是欢喜,8月3日,海立股份开盘一路走高,以涨停价12.96元报收。
定增不成,上海电气又开始了增持。9月底,上海电气已完成增持,合计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5.22%。与此同时,海立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葛明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方式协议转让海立股份11.14%的股份。
无疑,二股东和四股东的退出,为上海电气和格力电器之间的较量提供了“擂台”,使得股权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股权争夺的焦点
上海电气和格力电器争夺海立股份股权的背后,到底争的是什么?
据了解,海立股份于1992年8月12日成立,同年11月16日于上交所上市。旗下共有9家企业,形成了“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冷暖关联”四大关联产业板块业务,产品遍及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
海立股份是国内规模最大、跻身全球前三的空调压缩机公司,拥有国内规格品种最齐全的压缩机产品线。根据产业在线统计及海立调查综合分析数据,2017年海立转子式压缩机销量2235万台,占据中国压缩机行业12.53%份额;在非自配套市场,海立压缩机以30.30%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要知道,压缩机对于空调而言可谓“心脏”,在空调制冷不可缺少的四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中排第一。其作用是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
而格力电器想要在空调领域称霸,其自身的压缩机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了解,仅在2017年格力电器就耗资10.7亿元购买海立股份的压缩机。因此对于格力电器而言,如果拿下海立股份,可解燃眉之急。
在众多行业人士看来,海立股份的确是空调压缩机产业中的最佳标的。毕竟空调压缩机具有一定技术门槛,在当前市场上,压缩机的资源是有限的。
值得一提的是,海立股份拥有中国空调压缩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空调压缩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认可实验室,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2017年,海立股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超过4亿元。
显然,格力电器如此“豪气”地举牌、争夺股权,所争夺的资源非压缩机莫属。
家电行业研究专家梁振鹏表示,从产能和技术来说,海立都是很先进的。若能成功收购海立股份,格力电器将在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冷暖关联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最终谁将获得控制权?
眼下,海立股份的争夺战再升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二股东富生控股及四股东葛明的11.14%股份尤为关键,谁能获得这部分股权,或许谁就能获得控制权。
对于上海电气来说,由于其目前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5.22%,如果其选择独自吃下这11.14%的股权,将使得持股比例超过30%的红线而促发收购要约。
而对于格力电器来说,倘若拿下这11.14%的股份,加上此前二次举牌的10%股份,其持股比例将至少达到21.14%,直逼上海电气的25.22%。
对于最终谁能获得海立股份控制权一事,有投资者在股吧里发布了一篇名为《致海立股份大股东上海电气集团的一封信》的文章,该文章对大股东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问,称格力并非作为野蛮人出现,其入股海立股份是一种“行业整合”行为,不知道上海电气为何要百般阻挠。
那么,到底谁获得控制权对海立股份更有利?究竟谁能获得海立股份的控制权?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