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上线全新隐私主页,与友商“划清界限”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这句话,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的名言,而当时间来到移动互联时代,这句话也有了全新的表达“The tech giant is watching you”。通过围绕用户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务,各大科技巨头自然也收集了海量的数据,再辅以算法,甚至可以说它们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你的数据,科技公司的“盘中餐”
但这种情况无疑是令人不安的,为了获取服务,用户向科技公司们授权了获取自己隐私的权力,可很少有企业会向用户解释将这些数据用在了哪里。通常在这些企业眼中数据是重要资产,但苹果显然并不这样认为,不同于其他科技企业在保护隐私方面的“官方辞令”,苹果的行动更多的则落实在行动上。
日前据外媒报道,苹果推出了几项隐私保护升级措施,其中包括推出新的门户网站,允许用户搜索并查看其保存有关个人的所有数据。而这个隐私门户网站其实早在今年5月就已经在欧盟进行测试,同时也是为了使其隐私安全服务符合GDPR的规定。
在探究苹果全新的隐私保护措施之前,先来说一说用户隐私泄露背后的因果。事实上,自从科技企业认识到了“Big Date”的魔力之后,用户数据泄露就一直在频繁发生,只不过在近几年感受的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泄露行为从中小企业蔓延到了Facebook等巨头身上。
早期的互联网世界可以说是由一群沐浴在嬉皮士文化之下的极客们搭建的,因此自由、平等、免费等等元素也成为互联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免费如今俨然已经变成了矛盾体,根据著名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理论,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免费午餐”实际上是由广告主来买单,而为了更好的卖广告,收集用户数据也就成为了必然。
有了海量真实的用户数据,再配上各类算法,也就能够针对每一位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进而针对性的推送广告。比如说,如果你Google一下即将发布的小米MIX 3,在访问某些加入Google Adsense计划的网站之后,就会惊奇的发现这些网站的广告就几乎都与小米手机相关了。
苹果为隐私保护操碎了心
但与其他的企业不同,苹果在收集用户数据上的理念堪称保守。其中,Face ID\Touch ID等用户生物识别信息是保存在本地的Secure Enclave模块而非云端,并且iOS在软件层面上也有“沙箱”机制,同时,自iOS 10开始苹果使用了被称为“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的数据收集策略,利用Hash算法、分段抽样和数学噪声注入等方式来实现,尽可能多地了解特定的团体同时尽可能少地了解其中的任何个体。
简而言之就是,苹果确实会收集用户的数据,但是在分析这些数据的时候,苹果不会将数据和个体一一对应,而是将其与其他上亿份信息混合在一起。苹果可以知道用户们最喜欢的emoji表情是什么,最常打开的APP是哪些,和Siri聊得最多的是什么,但无法从数据的海洋之中找到你的个人偏好。
在我的地盘就要听我的,在隐私保护上,不光苹果自己很严苛,对于进入自家生态的其他实体一样严格。对于苹果开发者来说,他们的日子比Android同行们要“难过”一些,根据最新的《苹果开发者计划授权协议》,苹果禁止APP获取不相关的权限和数据,“如果发现某款APP违反了这些指导原则,开发者必须予以纠正,否则该 APP将会从App Store中被移除”,目前苹果是这样描述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腾讯发布的《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2018年上半年)》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Android设备中能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APP占比达到99.9%。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Android APP,都在不同程度地夺取你的隐私权限。
开发者做不得,政府也做不得。虽然说苹果完美的在各国法律框架下跳舞,但在苹果与FBI的官司里,其直接表示“从未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后门’,也从未允许任何政府直接访问Apple服务器,并且永远不会”,而且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也不会交出用户的iCloud数据文件。例如在印度市场,苹果就拒绝了印度电信管理局的“Do Not Disturb”应用的上架,理由就是侵犯用户隐私。
商业模式决定一切
说了这么多,苹果到底收集了哪些用户数据呢?在今年春季,海外知名科技媒体ZDnet的编辑向苹果索取了其位于苹果服务器上的数据显示,其中AccountDetails记录有账户持有人的基本信息;iCloudLogs是每次操作iCloud时的备注;iForgot文件中记录是用户每次更改、重置密码的记录;CRM AppleCare文件记录了用户每次和客服交流、互动的时间和内容;AOS Orders则为购买苹果设备的记录;而唯一和广告有关的则是Marketing Contact,这是苹果每次向用户发送营销相关信息的备忘录。
相对于其他巨头们动辄数百MB的海量信息,这份5MB的文件就是一名苹果用户多年来在苹果数据中心留下的痕迹。之所以苹果手中的数据有点“寒酸”,这也与其自身的商业模式紧密相关,毕竟目前的互联网企业,要么就是卖产品,要么就是卖数据,在或者就是两者都卖。
在FAAM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Google之中,苹果的商业模式很明显是以产品为主导。许多人唱衰苹果都是从新iPhone可能卖得不好上入手,很少有人会针对苹果的“Apple Search Ads(搜索广告竞价)”,而Facebook如果哪天抽风宣布不卖广告了,最大的可能,就是第二天小扎同学就被股东赶下台。
这也是苹果CEO库克在“剑桥分析事件”之中DISS友商的底气,他表示,“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客户货币化,我们就能赚很多钱,但我们选择不这么做”。
因此,尽管苹果的广告往往创意十足,但它真的不是一家广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