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亏损超8亿,成立一年赴美IPO,瑞幸咖啡在急什么?
瑞幸咖啡到底差不差钱?
2019年1月3日,瑞幸咖啡在北京举办媒体沟通会时,瑞幸咖啡创始人、前神州租车COO钱治亚说,巨额亏损在预期内,未来3-5年会持续补贴,“这与投资人态度高度一致,他们还担心瑞幸保守了”。完全一副不差钱的样子。
但随即,路透社的消息称,瑞幸咖啡已经接触了瑞士信贷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3家投行,欲今年赴美IPO(首次公开募股),目标是在IPO中寻求30亿美元估值。IPO最早预计是在5月或6月进行。
按照创业企业的正常发展规律,往往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增速放缓时才会寻求上市。选择在快速增长期就提前上市融资,无异于把未来的权益拱手让人。
因此,瑞幸咖啡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赴美上市,不免让人猜测,其是否正面临再融资困难的问题,不得已求助于二级市场。当然,也不排除瑞幸咖啡想让利于民,让大家分享瑞幸咖啡快速成长的收益。
但就目前来看,这个收益还是负的,而且亏损非常非常多。
一年亏掉8.57亿元
2018年12月,瑞幸咖啡披露了其2018年营收状况。据最新融资计划书显示,瑞幸咖啡2018年前9个月累计销售额为3.75亿元,而净亏损却高达8.57亿元。
近9亿元的亏损究竟来自哪里?我们不妨算一笔账。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截止去年12月,瑞幸共卖出咖啡8500万杯,如果根据其给出的年预计销售额7.63亿元计算,那么平均一杯的售价是8.9元,可以理解为目前每杯咖啡零售价的30%。而有人估算过,在瑞幸每一杯咖啡折合下来的成本就高达30元。
这还只是单杯咖啡的成本,要想获得盈利,瑞幸咖啡需要考虑的因素自然还有许多。
和其他互联网企业轻资本、轻管理的经营模式不同,瑞幸咖啡的产品定位决定了其必须重资本运行。其中,数千家实体店所带来的机器维护、人力、房租等成本,就是瑞幸目前回避不了的主要难题。
有业内人士曾测算了瑞幸咖啡开店运营成本。目前瑞幸的大部分店面皆为快取店,一家快取店的成本主要包括:
设备:咖啡机2台、开水机、滴滤机、冰箱各一台共40万左右;
装修:1平方米2000元,每个快取店大概30-50平米,共计6-10万元;
人员:两名店员和一名店长,店员薪资5000元,店长薪资1万元/月;
租金: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段,房租也不尽相同;
配送:顺丰配送员每送一单可以拿到7元,而瑞幸给到顺丰的费用大概是8-10元/单。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门店,瑞幸咖啡就要花费50万元以上的成本,批量采购之后,我们按40万计算。
此后,每个月还要付出开店运营的成本。其中薪资3万元(含税费五险一金等),假设一家店一年卖出60000杯咖啡,每个月卖出5000杯咖啡,则快递费用为4万元(按8元下限计算)。再加上房租水电等各项成本,每个月每个店的净支出至少8万元。
如果今年瑞幸将门店数量扩张至钱治亚所承诺的4500家,一年的运营53.2个亿的净支出,还不包括咖啡等原材料采购成本、选址、广告推销等运营成本。这些钱是无论怎样都是要花掉的。也就是说,每天瑞幸咖啡一开门,就要先花出去1500万。
这个数字是否合理?首先来看6万杯咖啡的预估量——根据星巴克2014年的财报统计,中国内地星巴克年均销售额大概为573万人民币,平均每天营业额1.57万元,按28元一杯拿铁计算,每天销量是560杯,再假定有一半销售额来自非咖啡收入,每天销量是280倍。这一假设基本合理。
与此同时,按照一年单店6万杯销量,2000家店总销售规模为12000万杯,去年瑞幸咖啡总销量8500万杯,考虑到很多店是后续开起来的,这个数字也基本合理。如果销量继续增加,外卖支出也会进一步增加。
那么收入是多少呢?按照4500家店,每家店每年销售6万杯咖啡,合计销量是27000万杯,每杯售价10元,销售收入是27亿元;如果平均售价是20元,销售收入是54亿元,考虑到还有咖啡等原材料的成本,依然很难赚钱。
更何况,2018年花8.9元买一杯瑞幸咖啡的用户,2019年,肯不肯花20元继续去买一杯瑞幸咖啡?
如果咖啡价格翻倍,用户还会买单吗?
从目前来看,瑞幸咖啡主要瞄准的是介于星巴克咖啡和速溶咖啡之间的消费人群。这部分消费群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口味敏感度弱、对价格敏感度高,因此很容易被补贴所吸引。
但同时,这部分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是极低的,有补贴的时候他们会消费,一旦补贴减少甚至没有了,用户瞬间就会跑掉。
除忠诚度外,用户体验也是目前瑞幸的一大短板。
事实上,在中国,咖啡市场的刚需人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根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咖啡小于5杯,就算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人每年消费咖啡的数量也不过是20杯;而欧美国家人均年消费约400杯相比,是中国的80倍。因此,想要单纯靠卖咖啡实现盈利是非常难的。
以巨头星巴克为例,星巴克之所以能在中国咖啡市场独领风骚20年,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咖啡,星巴克卖的是空间。星巴克优质的门店服务及装潢,为消费者构建出了一个社交、放松的场所。咖啡不是刚需,但是社交是刚需。就这点而言,瑞幸咖啡的线下门店却常常因为体验过差而被吐槽。
瑞幸咖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提出了Any moment(无限场景)的概念,但就目前而言,瑞幸的无限场景,其实与“外卖”服务没有太大区别,且优势并不明显。
于是乎,摆在瑞幸咖啡面前的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如果瑞幸咖啡选择继续“赔本赚吆喝”,则卖得越多亏损越多;如果瑞幸咖啡想要赚钱,就至少要把售价提高一倍。问题在于,售价提高以后,现有用户是否还能维持住过去的忠诚度和消费频次呢?
如果瑞幸咖啡不想通过咖啡赚钱,那么它下一步又该怎么解决盈利问题?这笔账算不过来的话,再想从投资人手里拿到钱,恐怕就要困难很多了。
实际上,瑞幸咖啡B轮融资里,投资人就几乎都是老面孔。虽然瑞幸咖啡说:“综合考虑到公司数据的保密性和有限的额度分配,我们选择了这些对团队和项目更了解和熟悉的投资机构。”
但很显然,如果有新股东愿意进入,瑞幸咖啡就不会急着去资本市场IPO了。
综上所述,瑞幸咖啡想要通过盈利留住投资人似乎很难。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去二级市场碰碰运气。据业内人士分析,瑞幸咖啡此次急于赴美上市,其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资方和创始团队急于套现。
艰难上市路
对于瑞幸咖啡来说,上市这条路,同样困难重重。
事实上,瑞幸上市的新闻并非首次曝出。早在今年1月,亿欧英文网站EqualOcean也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投资银行已开始为瑞幸咖啡准备关于香港联交所IPO的上市资料,当时通过网上企业认证信息查询,瑞幸咖啡已经在境外注册瑞幸咖啡(香港)有限公司。外界认为这或许是在为赴港IPO做准备。
但当时外界对此也存在质疑,有媒体指出,由于瑞幸开业仅1年多,未符合主板上市至少3年经营纪录要求,将是上市障碍。
据港交所《上市规则》,在港上市的公司需要通过“盈利测试”“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及“市值/收益测试”中其中一项,且任何一项均要求申请上市的公司都要具备不少于3个会计年度的营业纪录。
时隔一个月,瑞幸咖啡又被传出将在纽约上市。
据金融界报道,知情人士表示,除受港交所《规则》限制外,另一个原因是,瑞幸咖啡也希望在估值方面与总部位于西雅图的星巴克进行比较。
但是,美国投资者是否会就此买单?
有观点指出,虽然华尔街或许不需要企业立刻盈利,但它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瑞幸咖啡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皆为金钱铸就。仅从这一点来说,一味扩张而忽视科技创新的瑞幸咖啡,显然不具备。
瑞幸曾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3个月内复购率已超50%,媒体《红周刊》根据此数据为其算了一笔账,认为至少有50%甚至更多的用户出现“消费安慰心理”,而这部分群体也将成为瑞幸咖啡负面口碑极大的隐忧。
另外,行业分析也指出:仅靠快速做大市场,不注重品牌文化、价值的沉淀,不利于瑞幸咖啡达到上市融资的目的。
写在最后
在2019年战略沟通会上,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定了一个“小目标”,称瑞幸咖啡在2019年将继续新建2500家门店,使门店总数在年底大于4500家,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瑞幸已经为这场豪赌打响了第一枪,后续投资人和用户能否如期跟上是这场赌局的关键。
朱啸虎曾说:“好的需求,完全是靠自发,靠口碑产生出病毒式的传播,靠钱烧出来的,基本都是伪需求。”
而凭借烧钱游戏站上互联网风口的瑞幸咖啡,或许通过资本运作也可以实现上市,但即便如此,瑞幸咖啡的问题就真的解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