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百度总裁张亚勤宣布退休。

当天下午,百度发出内部信,宣布正式推出高管退休计划,其中担任百度总裁的张亚勤是申请加入退休计划的第一位高管,他将于今年十月从百度公司退休。

张亚勤在朋友圈发文表示,“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但人生总有取舍。”他称,未来 6个月后开启Life3.0,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中美澳学术交流,联合国慈善等项目,同时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上来。

随着张亚勤的退休,百度从硅谷请回来的高管已经全部离开——包括前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领导百度研究院的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而张亚勤对外宣告即将开启Life3.0模式,也意味着他将彻底退出企业一线管理岗位。

张亚勤是一个典型,他的身上有着许多“第一代硅谷系华人高管”的相似背景:他们年少成名,拥有着非凡的智力和才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罕见地远渡重洋赴美深造;他们赶上了90年代互联网浪潮,打破种族制约的职业天花板、成长为在微软、google等科技巨擎中掌握话语权的极少数华人;他们选择回国,成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未来技术的布道者和建设者;他们在天命之年相继退隐,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搜狐科技对这些人的故事进行梳理,追溯他们的理想与风光、现实与命运。

张亚勤

12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3岁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31岁成为IEEE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在他人的印象中,“天才”是张亚勤身上最为显著的标签之一。

出任百度总裁前,张亚勤曾在微软公司工作16年。 31岁加入微软两年后就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任职期间,他一直积极推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并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云计算发展战略。

2014年9月,张亚勤加入百度,任职总裁,负责新兴业务拓展。除了核心搜索业务没碰过,张亚勤几乎接触了其他所有的业务,先后负责过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教育、医疗、国际化、公关等业务。

张亚勤为百度云提出了ABC概念,即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三位一体,并引入苹果大中华区企业部总经理和生态系统负责人尹世明担任百度云总经理,云业务目前已经为百度带来收益,是财报的高光点也是张亚勤在百度以来的最大功绩。

但在百度工作的五年来,张亚勤一直在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15年底开始,张亚勤开始接手公关与政府事务长达一年多,这其中16年时血友病吧被卖和魏则西事件让百度口碑一落千丈至今未能翻身;随后陆奇空降百度出任COO,百度所有业务线均向陆奇汇报,包括张亚勤在内。

一直以来,百度对张亚勤的希望是一个优秀的公关角色、一个称职的对外发言人角色,而他也一直尽力做好这些工作。

陆奇

陆奇是复旦大学87届计算机系的精英,于2008年加盟微软,此前曾在IBM和雅虎工作。陆奇加盟微软后,曾领导微软必应(Bing)搜索部门,后来被提拔为该公司应用和服务集团负责人,该集团涵盖Office、必应搜索、Bing应用、MSN、Skype、SharePoint、Exchange和Yammer等产品。在陆奇领导下,微软Office软件扩展至iOS和Android移动设备。

陆奇是大陆华人在外资科技公司总部所任职位的最高级别。作为微软在线业务部门总裁,陆奇是微软四大业务部门负责人之一,曾掌管一支10000多人的技术团队,并直接向CEO萨蒂亚·纳德拉汇报。

加盟百度后,陆奇得到了李彦宏足够的器重,成为百度有史以来职权最大的高管。

陆琪上任后随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甚至有些激进的改革:2017年2月8日,陆奇裁撤百度医疗事业部,移动医疗事业部被整体裁员,只保留医疗大脑团队;2017年8月,曾被李彦宏重金押宝的O2O业务百度外卖被出售;2018年4月,百度金融分拆。

陆奇为百度定下的愿景是“All in AI”,但作为布局未来的战略,AI并不能为当下的百度带来利润,“All in AI”成了一句威胁这家美股上市公司价值的话。2018年年初,李彦宏出面否认百度“All in AI”的战略方向,陆奇也逐渐不再过问传统业务线的情况。此时百度给他的职权承诺与当初相比严重错位。

不久之后的2018年5月18日,陆奇宣布卸任,之后的两个交易日百度股价累计下跌15%,市值缩水14%,造就“史上最贵离职”,不少百度员工纷纷留言惋惜“这是一场四万人的失恋”。

离开一线管理工作后的陆奇,是现任百度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美国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Y Combinator全球研究院院长,即将担任拼多多技术顾问。

吴恩达

与前两位一样,吴恩达也是百度三顾茅庐请来的一员大将,他的加盟被看作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入的最重要的外援。

2014年加入百度之前,他的履历包括: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联合创始人、“谷歌大脑”缔造者、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据说,吴恩达主讲的“机器学习”课程那是斯坦福历史上最多人同时选修的课程。

百度看中吴恩达的PR效应,而吴恩达也不负众望为百度拉来了一众人工智能领域专家。

但随后的三年,也是吴恩达被百度耽误的三年。他与百度的故事,最后只剩下了与吴韧、贾磊等人的内斗传闻,三年来屈指可数的贡献被李彦宏草草总结为“为百度AI技术的发展和品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离开百度后的吴恩达不再出任大公司高管,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妻子及弟子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的Drive.ai,不过却并未有太大起色,最近这家公司还一度陷入卖身传闻。

如今的吴恩达,出版了新书,回归了学术圈,并在今年初迎来了女儿Nova的降生。

李开复

李开复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在以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而被人熟知之前,他还曾在苹果、SGI担任过副总裁、总裁。

抛开近年来因个人言论引发的争议,李开复对科技行业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二:

1998年,李开复接受微软总裁比尔 · 盖茨的委托回到中国,创办一个进行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机构,并出任首任院长。在科研环境尚显落后的1990年代末,李开复和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带着数十名刚毕业的本土博士,在研究院里进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的研究,那时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尚未真正到来,PC电脑都没有普及。而时间证明,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它的“毕业生”中包括金山CEO张宏江、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以及刚刚退休的百度总裁张亚勤等。

第二大贡献,创办创新工场。虽然在孵化器和共创空间不胜枚举的当下,创新工场并未有太大出色的表现。但很大程度上创新工场是国内孵化器的探路者,它的出现与李开复的个人光坏双位一体,打破了中国创业环境单打独斗的原始状态。

教育者和投资人是他目前所扮演的角色。继他之后,不少已达天命之年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也纷纷选择以两种身份作为离开一线工作后的新起点。

沈向洋

沈向洋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和前面几位不同的是,沈向洋仍然身在要职,但相比几年前,这个职位的含金量严重缩水。

18年3月,微软进行内部架构大调整。拆解多年来象征微软的Windows和设备部门,成立两个新部门——体验与设备部门、云与AI平台部门。将最赚钱云业务从沈向洋手中剥离出去,沈向洋的工作就只剩了领导人工智能基础科研这样边缘性质的工作。

失去了商业化话语权,至今,业内仍盛传着沈向洋将不期离职的猜想。无论前景如何,沈向洋始终不遗余力地宣传人工智能技术,“站好最后一班岗”。

大势所趋 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张宏江曾在张亚勤离开微软时在微博上感慨,“一个时代的结束!”到今天,这些“第一代硅谷高管”或已经退休转变身份、或即将退隐告别舞台——可以说这是两个时代的结束——PC时代的结束以及外企时代的结束。

这些高管的共同之处是,他们曾效力于全球IT行业的金字塔公司,例如微软,例如谷歌,这些公司在过去20年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王者,并至今保持着战斗力。也就是在过去的20年,以张亚勤、李开复为代表的真正的华人科学家们,为所在的硅谷巨头,为这些桂冠镶嵌宝石。

正如陆奇和张亚勤离开微软早有预兆一样,面向未来的微软将要重点布局量子计算、云与混合现实,服务软件和Bing搜索将成为过去式,这是不可逆的大势所趋,个人也无能为力。他们出众的管理才能和前沿认知适合于瞭望员和宣传员的角色,但已经不再适应于担当新兴业务的负责人,这也是回国不久就短暂结束的原因。

另一方面,外企思维在辅佐这些人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的阻碍,对于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存在认知偏差,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中国互联网在下一个时代抢占先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百度在张亚勤退休当天同时宣布推进干部年轻化的进程,让更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能够进入公司管理层,沈抖、吴海峰、郑子斌三位副总裁进行干部轮岗调整。这说明少壮派接任者已经出现并能够独当一面。

此前,阿里巴巴、腾讯也都已开始推崇干部年轻化。

从大背景来看,我国语音语义、视觉识别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智能驾驶、云计算等领域也对硅谷紧步追赶,中国建立了技术自信。

“第一代硅谷系华人高管”的陆续退隐,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和悲壮色彩,他们缔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即将亲眼见证下一个更好的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