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花样年以301.73亿元的销售额勉强完成300亿元的销售目标。时间追溯到2017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花样年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潘军曾喊出花样年三年冲“千亿”的口号,业内普遍认为三年冲千亿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最终,在2018年的业绩发布会上潘军改口称“千亿目标将放缓”。据第一财经报道,花样年喊出2020年冲千亿的时间点被潘军延期到了2021年,对此业内认为后者完成的可能性稍大。
值得一提的是,花样年自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近10年以来,规模始终发展不起来。在2011年过后,花样年便开启了为期五年(2012-2016年)的第一次“去地产化”,向轻资产业务转型,但是收效甚微。直到2017年“纠偏”,开始了第二次转型,再次加码主业房地产,经历两次转型后的花样年,业绩渐渐有了起色,但比起主流房企,发展依旧缓慢。特别是近期旗下南京楼盘“花样年·喜年中心”因“花样收费”和“虚假宣传”深陷业主维权泥潭。另一楼盘——成都“花样年·智荟城”因为“虚假广告”被成都市住建局发通告批评,受到信用计减20分、暂关网签权限的处罚。这让本来处于扩张瓶颈期的花样年再次遭遇尴尬。
转型不顺 扩张受限
官网介绍,花样年起步于1998年,总部设立于深圳,为中国领先的以金融为驱动、服务为平台、开发为工具的金融控股集团。2009年11月,花样年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花样年在2011年下半年,潘军提出了“去地产化”战略,彼时,花样年便开启了为期五年(2012-2016年)轻资产业务转型之路,根据年报数据,期间花样年的销售规模基本都徘徊在在100亿元左右。
由于规模发展缓慢,在错过2015年-2016年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后,潘军在2017年提出了第二次转型,决定重新加码房地产业务,实现轻重并举。潘军认为“轻资产也需要重资产的支撑,重资产业务和轻资产业务各占60%和40%的比例是比较合适的。”
通过第二次 “轻重并举”的战略转型,2017年和2018年花样年的销售额有了明显提升,同比涨幅达到了60.7%和66.8%。
尽管销售额有了大幅提升,但花样年相比其他主流房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扩张都属于掉队状态。为了早日跨入“千亿军团”,潘军提出了2020年冲刺“千亿目标”,但是随着2018年业绩报告和年报的出炉,花样年距离千亿目标的达成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投资者网》通过梳理花样年自2009年上市以来的销售业绩数据发现,其2009-2012年的销售业绩都在100亿之内,2013-2016年的发展基本属于停滞,销售额都在100亿多一点,业绩在2017年和2018年终于有了起色,2018年销售额超过300亿。
4月8日,花样年发布的2018年年报上的销售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的项目仍是主要发力点,房地产合同销售贡献主要来自于成都、武汉、桂林、天津、南京等17个城市。
“我认为2019年中国房地产应该是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我们统计过,房企增长目标基本上平均在25%左右。当然,我认为我们25%到30%是一个理性的目标,下半年如果有窗口期的话,我们的货值是够的,也会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潘军对自己提出的花样年3年冲“千亿”的目标改口了。
屡遭投诉 违规被罚
高周转是把双刃剑,房企销售项目回笼资金本是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 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3月25日,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近期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情况》,其中通报了因“花样年·智荟城”项目在销售现场发布花样年非成都项目“不限购、不摇号”字眼广告和通过经纪机构门店发布带同样内容的违规广告,对该项目的开发企业——成都牵银置业有限公司通报批评,信用记减20分、暂时关闭网上签约权限、暂停住建系统相关业务办理,并将涉嫌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线索抄送市场监督主管部门。
然而,就在2月22日,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曾发布通报对“花样年·智荟城”等在建商品住房装修合同纠纷协商解决不力项目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集中约谈。
不到40天的时间,两次被成都市住建部点名通报批评并处罚,这对花样年在成都今后的销售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投资者网》就上述问题致电致函深圳总部,截止发稿,对方未予置评。
“从2018年年报的数据来看,花样年的销售有一半的量集中在成渝经济区,而该楼盘在2019年1-3月基本去化的表现较差,这其中不排除淡季的影响。加上这次对成都“花样年·智荟城”开发企业的处罚,这无疑是对项目后期的去化雪上加霜”,诺亚财富地产研究负责人黄琳珊对《投资者网》表示。
花样年旗下楼盘出现的问题不仅于此,继成都“花样年·智荟城”项目因“违规广告”被罚后。近期南京“花样年·喜年中心”的业主又爆出新问题。有媒体报道“花样年·喜年中心”业主投诉花样年涉嫌欺瞒消费者,以团购为名收取了业主5-12万元不等的团购费用,而这些费用收取后开具的均为收据,没有发票。如果这些费用按照平均每户6万元计算,该项目共有八栋公寓粗略计算涉及金额已达2亿元之多。
另外,经相关部门确认,该项目业主购买的公寓是“商业办公楼”,并非是“商住楼”,这也意味着销售时承诺业主“可以改民用水电”将无法实现。而这一结果,业主们认为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就存在刻意隐瞒该项目的土地性质,将“商业办公楼”作为“公寓”对外出售的行为。据悉,目前该项目业主已集体上访,信访办已经受理了该事件,将在15个工作日之后给出处理的结果。关于事件进程,《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
截至4月16日收盘,花样年控股报1.62港元,总市值为93.4亿港元。
(思维财经出品)
(本文来自于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