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又涨价!起步费上涨50% 亏损压力之下 共享单车如何经营?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澎湃、36氪、商业领军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摩拜上调了上海与深圳两市的骑行价格。其中,上海市摩拜单车起步价从1元涨至1.5元,时长费骑行超出15分钟,每15分钟0.5元,骑行套餐生效期间,每次骑行前2小时免费,超出部分按每15分钟0.5元收取。
深圳市摩拜单车起步价从1元涨至1.5元,时长费骑行超出30分钟,每30分钟1元,骑行套餐生效期间,每次骑行前2小时免费,超出部分按每30分钟1元收取。
此前在5月13日,摩拜单车刚刚把骑行起步费由每15分钟0.5元上调至1元,如今不满半年,摩拜单车再次涨价,也凸显出美团试图改善单车业务营收的迫切性。
摩拜方面称,涨价是为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在被美团收购后,美团2018年财报显示,摩拜收入15亿,亏45.5亿元,占到美团总亏损额的一半。从这两次的涨价,再到颜色更换为美团黄、绑定美团账号,表明摩拜正在逐渐成为美团本地生态系统中的一支,并且需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生意。
总量遇瓶颈 涨价来续命
对于共享单车行业来说,如果能持续得到资本支持,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越大,被用户骑行使用的次数越多,这样,企业的营收就会越高。然而,经历了前些年的无序扩张之后,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很多城市都给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划出了红线。近期,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开始调减共享单车的最大容纳量,同时,不少城市也在清退原有的老旧车,实行新的配额招标。
这意味着,共享单车的投放从以前的往路上一卸了事,到需要开始对单车总量平衡、调度管理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有更深入的考量。
既然扩大投放数量已经行不通,为了提高营收就只能调价。共享单车瞄准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据36氪测算,按照正常的骑行速度,一公里的距离骑车大约5-10分钟,总之不会超过15分钟。因此,大多数用户消费的都是起步费,而很少使用至支付时长费的阶段。所以,无论怎么调整时长费,都很难增加营收。也就是说,和调整时长费相比,涨起步价来得更直接。
除此之外,考虑到哈啰单车等竞争对手在上海的起步价也一直是1.5元,所以摩拜这次跟着涨也是情理之中。
甚至,除了共享单车行业之外,就连滴滴快车为了调整供应需求也在北京地区试行了调价,对上下班高峰期以及凌晨的起步价和时长费都进行了相应的提升。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了,在出行领域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可能已经落幕。当资本趋于理性,用户的习惯越来越固定,而行业玩家趋向集中之后,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平台的话语权明显加强了,而消费者则日渐弱势。
资金压力高企
有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单车从大规模投放到精细化管理,先后多个企业加入竞争,押金频繁被曝出难退等问题,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调价是“自救”的手段之一。
目前,针对押金问题,管理部门也正在收紧空间。
今年3月1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就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汽车分时租赁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交通新业态资金和押金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
《办法》明确,运营企业原则上不收取用户押金,确有必要收取的,应当基于协议,提供运营企业专用存款账户和用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两种资金存管方式,供用户选择。用户押金归用户所有,运营企业不得挪用。
如此一来,原先这类平台拿用户押金进行类金融业务的路也被堵塞了,单纯靠自行车租赁业务很难收回成本。据共享单车网测算,一辆摩拜自行车的成本在数千元。以一辆自行车每天被使用10次,每次使用时长都小于15分钟来估算,每日单车收入为22.5元。这么算来,单单考虑要收回自行车的成本,就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考虑到雨天、寒冬和酷暑的使用率大幅降低,实际收入会比估算收入大打折扣。而成本方面,除了自行车成本之外,APP流量费、公司运营支出及自行车运维和折旧,都将大幅增加公司的成本。如此算来,在当前的盈利模式下,要实现扭亏为盈确实不容易。
事实上,盈利问题一直是共享单车的魔咒。在行业兴起之初,各大共享单车平台的掌门人都没有回答“如何实现盈利”这个问题,摩拜的CEO胡玮炜甚至表示:“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
但是,很显然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无法长期持续发展。
据《商业领军》报道,为增加营收,摩拜此前曾采取过取消免费月卡、提升每单实际收入等动作。但每月超过4亿元的运营支出,仍旧无法获得正向现金流以进行新车生产以及旧车维护等正常运营。
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可持续盈利模式,解决盈利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稳健发展的几大领域都形成了成型财务盈利模型。例如,门户网站靠的是“广告盈利模式”、网游靠的是“装备盈利模式”、电商平台靠的则是“广告+扣点盈利模式”。在这些成型的盈利模式下,形成了几大门户、众多网游公司、几大电商巨头。
共享经济要想稳健发展,也需要形成盈利模型。然而,但从收费骑车的模式来计算,似乎不能让共享单车平台实现盈利。而靠押金进行类金融业务的路又被监管所阻塞,共享单车行业短期内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比较好的盈利之路。前期众多投资机构愿意给各大平台烧钱,或许也是希望自己麾下的平台能够战胜竞争对手,成为行业的垄断者。然而,这个针对“最后一公里”的行业,即便成为了垄断者之后,就能大幅提高服务价格吗?以上海为例,目前不少地方都开通了地铁站接驳公交线路,其票价在1-2元。考虑到与地铁之间的换乘可以享受1元的优惠,因此,乘坐接驳车的成本在0-1元。虽然共享单车的便利程度略高于接驳公交车(共享单车随到随走,不用等车),但如果其使用成本远高于接驳车,那么必然会损失不少用户。
因此,这个行业即便产生了垄断者,其“垄断溢价”也不会太高。这也是为何很多共享单车平台在成为行业头部玩家之后,纷纷选择以合适的价格将自己卖掉套现的原因。
而对于那些买方,或许看中的并不是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式,而是在大数据时代下,这些平台背后的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