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关门 外企又要在中国裁员?诺华声明:策略大调整!
医药网11月19日讯 11月18日,有报道称,诺华中国早期研发中心将关门,2019年底将裁员一批,明年3月裁员一批!消息传出,引发热议。而诺华集团(中国)给《医药经济报》提供的一份书面声明显示,“随着中国监管政策的持续改革和创新药对患者可及性的不断扩大,诺华得以有更多机会将新药更快速带到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将诺华上海研发中心的运营重点聚焦于扩大早期临床开发及后期临床试验的规模和领域,从而加快新药的开发。”
关闭也好,调整也罢,跨国药企在华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性。尤其是在带量、医保谈判等政策影响下,这些跨国药企除了正在逐步把中国市场纳入与世界同步的版图中,也在逐步融入到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中来。今天的中国,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外企调整在华策略。
中国市场增速亮眼
架构调整、新药上市、过期专利药降价换量、裁撤研发中心……
这几年,跨国药企的中国市场策略不断更新:3年前,诺华也曾关闭其位于上海的生物制剂部门。此外,2017年,GSK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研发中心。同年9月,礼来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早期临床研究实验室,将在华研发活动的重心转到更多通过本土协作和合作伙伴关系来推动的早期和临床领域研究上来。多家外企宣布裁员计划。
有意思的是,尽管不少跨国药企在调整研发布局,但从其2019年三季报的数据来看,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仍是快速增长:默沙东以90%的增长让其他外企望尘莫及;罗氏、礼来、阿斯利康分别以53%、33%、40%的增幅紧追不舍;第二季度中国区业绩大跌了20%的辉瑞则通过架构调整、新药补救等措施,逆转颓势实现正增长。以默沙东为例,其三季报另一个亮点就是中国区业务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23.68亿美元,其中第三季度销售收入8.98亿美元,同比增长90%。默沙东在财报中表示:中国继续保持在制药业务方面的领先地位。
那么,这两道迥异的画风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究其缘由,一方面,中国审批审评制度的深化优化升级,新药审批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跨国药企在中国大规模推广专利过期的药物销售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挑战。尤其是带量采购扩围、国家医保谈判后,为了保持竞争力,跨国药企亦加快向中国引进更多的创新药物。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本土初创类也在崛起,跨国药企与中国学术界、医疗机构、生物制药公司、孵化器高效协作的创新网络在形成,进而拓展了药物研发的新边界。
本土化研发竞合趋势明显
不可否认,新药的研发成本日趋上升。据相关机构估算,成功上市一个新药的成本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已增加到2019年的20多亿美元。近年跨国药企频繁传来关闭在华研究中心或裁员消息。
全球整个医疗环境都在发生转变,加上越来越互联网化、智能化及患者自身的疾病管理模式也在转变,这些因素均在倒逼研发效率提高。“新药研发‘九死一生’,与外部协作就算是研发失败了,大家也可以继续往前走。”这是很多药企眼下药物创新的心态。于是,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初创企业合作开发新药也成为一种趋势。2018年3月,礼来宣布在上海成立创新合作中心,聚焦更多通过本土协作推动早期新药研发。
而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则通过与中国本土院校、初创公司等合作,共同搭建医药研发新生态,加快创新药物开发。据悉,诺华也将通过投资本地风险投资公司,从而加强与中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的战略合作。
由此可见,跨国药企在华策略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前不久,阿斯利康斥资在成都成立西部基地,为其中国区4大总部之一。他们要干什么?统筹中国西部总体运营事宜,建设包括阿斯利康商业创新中心、产业孵化器在内的项目。辉瑞将关注整个研发价值链,涵盖从临床前到商业阶段的资产。同时,辉瑞中国将与外部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专家认为,“跨国药企已开始和本土药企合作,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创新产品进入大型药企管线,这是趋势。如赛诺菲与再鼎医药、礼来与信达生物、罗氏与华领医药等都达成过相关的合作开发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