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在三星眼里这可能是专属于它的Moment,是位居产业链上游淡定超然才能拥有的权力。但三星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它也会被人家说上一句:“No”。

近日,日韩贸易摩擦不断,日方的严控管制让三星慌了神。原本正想坐在屏厂铁王座上长舒一口气,却没想到管制突如其来,如鲠在喉,这一天三星又想起了被“断供”支配的恐惧。

而上一次体验这样的感觉还是在两年前,面对夏普挟高价断供屏幕,三星只能无奈采购竞争对手LG产品,奇耻大辱历历在目。所幸三星自己挺了过来,时过境迁,三星已成为一方面板巨擘,而彼时背靠鸿海,想要一展复兴宏图的夏普却每况愈下,最近甚至传出市额腰斩的消息,寂寞的身影一度从我们眼前消失。

断供的却输给了被断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诚我不欺。然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可是风云变幻的市场向来不相信宿命,只信事在人为,让我们回到夏普被收购的那一年,说不定会发现夏普惨败的真相。

被收购的“液晶之父”

那一年,夏普在昏暗的房间里看见了一束光。

2012年,夏普因为市场巨额亏损已经运转不支,为了活下去,夏普接受了鸿海集团的670亿日元注资,而后者则成为了夏普最大的股东。然市场颓势明显,在夏普苦苦支撑四年之后,鸿海完成了对夏普的完全收购。

此前夏普在用户心中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由于其它厂商液晶产能技术的增加,夏普自身对于市场发展投资错判,最终导致夏普持续陷入亏损状态。在12年夏普电视全球市场占有率仅为5.1%,最后只能无奈被鸿海收购。

据说在16年谈判的最后关头,鸿海却突然以一份债务清单要求拉长谈判期限,随后又提出“砍价”2000亿日元出资。即便当时夏普社长高桥兴三飞往深圳道歉,在谈判最后期限到来之际,收购最终还是以减少1000亿日元落幕。面对毫无谈判余地的收购,一名夏普管理人员也只能小声地嘟哝道:“但愿(被收购后管理)能有所好转,仅此而已。”

在回忆起这次谈判的时候,夏普内部混乱的企业管理一度被认为是失败的缘由。但即便是在被鸿海收购之后,夏普也没能再攀升至当初的巅峰时期,甚至已经一步一步从我们身边逐步消失。

“下山容易上山难”

为了摆脱富士康长久以来的代工标签,郭台铭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拥有一定品牌价值的夏普无疑会是最好的一块试金石。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要重建改革夏普之后,郭台铭形容夏普业务“这是我人生第二次创业,一定会成功的”。

在未来,夏普业务承载着富士康对于自身转型的摆脱的代工的期待,但在整体方向上,夏普发展之路却始终去不掉富士康代工的低价思维,而这一点成为了夏普重启旅途上最大的包袱。

夏普虽然因为管理混乱被收购,但在技术上却并不落后,十分注重质量,从这一点来看夏普天生适合精工细作,成本预期较高的路子;而富士康长期代工的思维总是要从规模化出发,扣除每层成本利润来保证低价竞争的核心优势,本质上这还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方式。

两者快慢之间不同的要求在逻辑中形成了冲突,夏普无从选择只能服膺。很快市场上少了一位工匠,多了一位节奏迅速的价格杀手。在16年双十一为了打开市场,夏普施行了“买70寸送60寸电视”的策略;17年郭台铭则打出了“高贵不贵”的口号,进一步为夏普贴上低价标签。

在定位下沉之时,夏普自身品质也在进一步缩水,例如屏幕从夏普自产屏换成了富士康旗下成本更低的屏幕,甚至出现了同型号质量显示效果差异巨大的投诉。在用户心中,原先夏普的高端地位正在不断崩塌。

但品牌价值丧失的苦果此刻并没有显现,夏普正沉浸在低价铺量红利带来的喜悦之中。据中怡康数据表明,夏普电视均价从2016年初到2017年下降了两三千元左右,夏普2017年销售较上一年增幅18.4%,净利润702亿元。

但补贴竞价和低价策略带来的质量问题和成本压力让富士康难以承受,在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低价始终会有一定的触顶期。“过去以追求销售量为主的策略,从今起要平衡销量与品质,等于是为低价策略画上了句号。”夏普社长戴正吴决定将夏普从低价的泥淖中拉出来。

但市场显然没那么好说话,想要重回高端,夏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用户固定后的低价思维,自然拉低了夏普的品类,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外厂商已经纷纷发力OLED等新鲜技术,在LCD疲软的市场中,技术布局落后的夏普很难从中追赶上来。

截止今年5月,夏普电视跌幅惨重,零售额下跌54.36%,市场份额惨遭腰斩。夏普电视受惠于低价策略,但最终也只能折在其中,翻身无力。

逐渐消失的夏普

电视产品线只是夏普品牌衰败的缩影之一,在我们最为熟悉的手机领域,夏普的身影也已慢慢走远。

每每提到全面屏手机惊艳视觉效果的时候,总会有人提到夏普才是全面屏的始祖。但一提到夏普手机,当下只能以默默无闻来形容。17年夏普再次回归国内市场,试图以AQUOS S2来拓宽领域,但缺口缩窄的国内市场并没有给它太多的空间,即便下调价格也无力回天。

甚至夏普手机CEO罗忠生也已离开,留下空荡荡的官方微博,再无消息传出。

从主营业务到其它产品线,夏普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除了自身对市场的误判,更多的是夏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市场的玩法。各品类早已不是日韩企业的天下,国内群雄并起,国外虎视眈眈,在资本的寒潮中,夏普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重回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