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业周刊/中文版》主办的The Year Ahead展望2020峰会,于2019年12月12至13日在上海举行。2018年的影视公司进入了寒冬。2019年,中国影视行业是否开始回暖?如何跟好莱坞学习?国产片的春天是否到了?在展望2020峰会上,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与《商业周刊/中文版》事业群出版人、现代传播集团执行董事李剑就影视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对谈。
于冬认为,对电影业而言,2019年依旧是是辛苦的一年。
首先,制片公司很吃力,亏钱的片子比例较大。发行公司也很难,由于媒介、自媒体的引流作用,现在的电影观众对电影公司的“过度营销”已经产生了“抗体”,所以,电影公司尽管钱花得很多,但是效果没有或者说不明显。电影院经营者就更难,今年所有电影院都处在“同期比例下降”的状态。我们新增了很多荧幕,但是电影院的营收在减少。票价在提高,但是观影人次并没有增长。同时,房租递增,新开影院成本很大,尾部关店潮已经显现。所以,总结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大盘虽已经突破609亿元,提前了将近20天达到去年的票房成绩,中国电影市场还保持着一个高位增长的水准,这个成绩很难得,这跟全行业的辛苦努力分不开。
2015年博纳影业为什么要从美国退市?于冬认为,这个选择是对的。“如果我还在美股的话,我可能会被淹没在华尔街。所以我很幸运决定‘回归A股’。”于冬说,当切换资本市场轨道,其实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对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信心。
于冬清楚地记得投资人沈南鹏跟他说:“你回来,不一定赶得上现在这么高涨的A股资本市场。你回来的时间点不对。但如果你用更长的时间来看这个决定,实际上是考验你对未来的信心。”果然,当博纳影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时,遭遇了“千股跌停”,波及各个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走在路上的博纳影业面临“回”还是“不回”?“我已经‘回’了呀,已经在路上了,但是我‘落’不下来了。”于冬说。
至今,博纳影业在A股市场已经排队两年多时间,加上退市之前的准备5年,博纳影业却在票房上突飞猛进。于冬表示,2015年-2019年,单纯票房成绩是前一个5年的翻倍。美股市场的5年里,博纳影业实现了102.67亿的票房,最近5年,票房达到219亿。
但于冬并没有把博纳影业仅仅作为一家中国的电影公司,毕竟博纳影业在美股历练过、也在好莱坞闯荡过,所以在于冬内心,左手主旋律,右手好莱坞的理想还在。于冬说,“中国电影的增长是看家本领,但是学习好莱坞的制作经验、发行经验和借助好莱坞的全球发行网络使得产品外延不断向世界各个影院和市场输出,我觉得这个路一定是对的。”
于冬表示,过去中国电影公司拍好莱坞电影,基本上是财务投资。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中方制片人的话语权、决定权越来越重要。举个例子博纳影业出品的《决战中途岛》,在好莱坞已经有将近10年的“找钱、找投资”历史,这些大电影公司都没有去投,就是因为这个类型拍过很多遍,但是该片的导演罗兰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片导演,拍过《2012》、《后天》、《哥斯拉》和《独立日》,这部电影恰恰是在没有6大支持下的独立制片。
对于网友认为《决战中途岛》“让博纳亏了个底朝天”的评论,于冬也首次做了回应,他承认,有亏钱,但是亏得不多,总共1亿美元的投资,这个资金组合需要几个发行商的市场来组合,这是独立制片的特点。
这段经历也让博纳影业在“完片保证”上多了一份经验。于冬表示,中国电影要想进入世界轨道,早晚有一天要走“用分销预售、独立制片”的操作。“因为完成片再去卖片的时候,永远是会让发行商赚很多钱,因为你已经拍完了。”所以,如何绑定发行商作为前期预售完成市场的分销,这应该是中国电影要走出去的必经之路。如果中国电影能够预售北美、预售欧洲市场,就被称为“订单式生产”。如果中国电影能够走到未来国际市场,进行订单式生产,那才是中国电影真正影响世界的开始。
对于电影业的2020年,于冬认为,对中国电影而言,是资本寒冬,但抵挡不了创作的暖春。2019年,博纳影业拥有70亿元的票房,10多亿元的电影院营收,这些都将是支撑创作的资金。2020年,他希望博纳影业能够参与到整个行业大发展,参与国际化竞争,成为未来新势力的代表。“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要出好的电影,要出一大批好电影。”创作的暖春是什么?于冬认为,行业有周期,经济规律也有周期。所以敬畏周期,在周期下行的时候,越是要掌舵人把握全局,有勇气创新,不创新等于等死,创新还有机会杀出血路。于冬最后总结道,“年底了,做生意、做企业、做投资的朋友,一定要看好你的现金流,一定要勇于创新,能够带领好你的团队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