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机构格外喜欢中国消费品。

从波司登,到安踏,港股市场上许多消费股都曾当过外国知名做空机构的靶子。如今,是股价一直稳得不行、曾经有“港股小茅台”之称的维他奶。

1月16日,沽空机构Valiant Varriors发布沽空报告,称港股上市公司维他奶国际(345.HK)在财报中夸大中国内地与澳大利亚市场的财务数据,指控其涉嫌财务造假。具体而言,维他奶为了使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夸大了中国内地与澳大利亚市场的利润和资本支出,同时低报了成本上涨的幅度。

当天下午,维他奶发布公告表示,强烈否认该报告指控,称其具备误导性,该报告含有若干“事实错误、误导陈述及无证据指控”。17日,维他奶再次发布公告强调,该报告结论基于不完整信息,引用数据不准确,维他奶自身不存在任何现金流问题。

从安踏、波司登的“前车之鉴”来看,即便每个被做空的公司都会迅速发布公告否认指控,但很难对做空报告完全“免疫”:安踏与波司登的股价均在被做空后经历了一轮下跌,波司登被做空当日暴跌近25%、安踏则下跌了5%;曾被浑水做空的辉山乳业,很快就遇上了资金链断裂危机,在3年后黯然退市……

但这次Valiat Varriors遇上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公司——截止1月16日收盘,维他奶报收29.25港元,上涨5.6%,总市值达311.15亿港元,十分坚挺。次日收盘则略有下跌,收报28.25港元,下跌3.42%。

从前,它是香港人民喜爱的“小茅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他奶可以被视为香港的一个符号。

每家茶餐厅里都会有的玻璃樽维他奶、摆在每家便利店醒目位置的维他柠檬茶,无一不证明着维他奶在香港饮品界的地位。而它之所以曾被投资者称为“港股小茅台”,不光是因为昔日强劲、稳定的业绩增长,还因为其股价表现出的超强“扛跌”能力。

维他奶于1994年上市,最初市值仅为11.6亿港元,如今已经翻了30倍——但现在并不是维他奶的市值最高点。其股价高点出现在2019年的6月13日,股价最高触及47.25港元,市值超过400亿港元。

更为惊人的是,彼时维他奶的市盈率近70倍。对于一家食品饮料公司来说,这无疑是非常高的估值水平。可以拿来做比较的是A股市场上以酱油起家的海天味业,其市盈率约为60倍,海天味业在去年曾因市值超过万科而引起热议。

维他奶能成为“长牛股”的另一重原因是,它能在周期起伏、大盘动荡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格隆汇曾在2018年推出“十年十倍股”(即过去十年内涨幅超过十倍)系列,其中《港股屹立不倒的一哥,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一文详细阐明了维他奶有多“扛跌”——

(在过去的十年中)维他奶的走势远远超过恒指,以2007年10月30日恒指见顶那日算起,维他奶上涨了近10倍,而恒指基本原地踏地。

在每次恒指大幅调整的时候,维他奶的调整幅度是非常少的。比如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恒指下跌超过60%,而维他奶几乎没跌,中间也只调了不到20个点……现在的2018年又是如此,自1月高位以来,恒指跌了20多个点,进入技术熊市,而维他奶上涨了40个点,简直逆天了。

后来,它走下神坛了

如果说在2019年6月前的维他奶,还是港股市场里人人爱的小茅台,那么随后的剧情就有些“走下神坛”的意味了。

6月14日起,维他奶连续六个工作日股价下跌,21日更是盘中跳水、一度跌近10%,六天下来的累计跌幅达到18.13%。股价“跳水”最关键的原因是20日发布的2019财年(此财年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31日)年度业绩——维他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增长大幅放缓了。

维他奶的主要市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新加坡。其中,中国内地是其最重要的市场,在2019财年为维他奶贡献了61.3%的营收。

但内地市场在2019年显露出了比较明显的颓势:全年收入增长幅度为25%,与上年同期的38%相比降幅明显,这主要是受2019财年下半年(即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的影响,下半年内地市场的营收增速仅为13%,而此前的三个半年度营收增速分别为39%、38%与32%。

这样的颓势没有及时刹住车。在2019年12月公布的2020财年上半年报中,维他奶整体的营收增速仅为9%,比去年同期的22%大大放缓;内地市场的营收同比增长了8.42%,环比又下降了超过4%。

那不妨看看维他奶面对的是怎样的内地市场。

必须提及的是,维他奶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制造豆奶制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竞品”的存在。但随着近两年内地市场植物奶风潮渐起,维他奶多了许多新对手:国内食品巨头、国外小众品牌;豆奶、燕麦奶、杏仁奶……

比起牛奶,植物奶更适合乳糖不耐患者饮用。乳糖不耐患者因体内缺少乳糖酶,在饮用牛奶后会产生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在亚洲人群中尤为常见。此外,植物基饮品的生产过程也更环保,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据食品饮料调研公司Innova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植物性食品的全球需求量在2013年~2017年间增长了62%,也就是说,植物蛋白饮品正在不断从牛奶手中抢夺市场份额。

内地的食品饮料公司们当然不会放过这片肥沃市场:伊利旗下的植选推出了“植选畅饮型豆乳”,蒙牛旗下的植朴磨坊推出了巴旦木风味的美式豆奶,达利集团也推出了自己的豆奶品牌“豆本豆”。

另一边,借助着星巴克等连锁咖啡馆的东风,燕麦奶也被塑造成了“牛奶的完美替代品”。靠着进驻超过2000家中国精品咖啡馆,来自瑞典的燕麦奶品牌Oatly成了中国的“小网红”;美国第四大乳制品生产商达能集团也在2019年推出了自己的燕麦奶产品Silk Oat Yeah——你或许能在大陆的进口超市里寻觅到它的踪影。

在如此激烈的混战中,维他奶也在尝试以新品寻求新增长点,在2019年相继推出了无添加蔗糖豆奶、无糖茶系列、咖啡风味植物蛋白饮品等等,截至目前,还未在市场上收获良好反响。

虽然这次的做空暂时还没对维他奶产生严重影响,但看着内地市场如此激烈的竞争,谁不为维他奶捏一把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