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远远不是问答模式的终点。

两天前,B站、A站、豆瓣、晋江四家互联网内容公司在同一个晚上宕机,引发了大规模讨论。随后话题火速登上微博热搜、知乎热榜双榜首位,微博话题阅读顷刻间破亿,知乎相关问题下回答以几分钟上百条的速度飞速上涨,朋友圈直接刷屏。如此阵仗,实属罕见,甚至被网友戏称为一次互联网“大崩溃”事件。

B站、A站等网站宕机,火速登顶知乎热榜和微博热搜

为什么几家网站宕机,会引发这么大规模的关注和热议?这和背后的人直接相关。什么人?年轻人。

有网友生动地描摹了这届年轻人在“大崩溃”事件中的行为路线图:睡前打开B站,发现宕机,一路冲向同样杀时间的A站、豆瓣、晋江,一路冲向微博吐槽,一路冲向知乎查看“为什么宕机”。

于是乎,造就了一场属于年轻人的互联网冲浪快闪运动。

有人分析说,这次宕机事件背后,折射出互联网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流动效应:大家并不是一个个割裂而独立的群体,很多用户都是同时使用多个平台,在各个平台间流动的。每个用户在不同平台上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质,不同平台也都有不可或缺的一面。

在这场颇为轰烈的年轻人快闪运动中,知乎的角色恰恰是一个较为冷静的观察者,甚至担起了揭示事件前因后果的作用。在B站刷沙雕视频,微博上发哈哈哈段子的年轻人,到了知乎,又呈现出新的姿态。

01

拥抱“Z世代”

“Z世代”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人群的用户画像中。按时间角度,可定义为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即“95后”和“00后”。有数据显示,中国Z世代人群约为2.6亿人,撑起了4万亿元的消费市场,开销占全国家庭总开支的13%,消费增速远超其他年龄层。中国移动互联网Z世代活跃设备数近3.25亿部,相比起2016年同期的1.66亿部,5年时间规模增长近乎翻倍。

得年轻人得天下,是产品经理的圣经。Z世代的活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款产品、一个社区的生命力和增长力。

知乎上,同样活跃着大批Z世代用户。这恐怕有悖于很多人对知乎的固有认知。人均985、年薪百万、刚下飞机的知乎用户标签,事实上仅存在于调侃中。

过去两年间,知乎MAU(月活)中18-25岁的用户占比,据称已从20%增长到了40%以上,绝对值增长超过了4倍,而这些年轻用户带来的新的问答,正在让知乎社区变得更为多元。

以高考为例,2021年6月,知乎高考内容共服务用户数近3500万,相关问答总浏览量近20亿。知乎上积累了超4000万高考相关问题及回答,涵盖了超过2800所高校和700个专业的相关讨论。

Z世代的内容趣味和渴求,在知乎上显露无疑。考前,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想对2021考生说什么”成为热门讨论。其中答主@霍秀秀 分享了自己高考过程中在知乎汲取的能量和受到的启发。

答主@霍秀秀 知乎回答

答主@Beaskue 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回顾自己查分夜晚时的境况,依然历历在目。

答主@Beaskue的知乎回答

除了学生等年轻用户群体活跃之外,40岁以上的用户也在知乎快速增长。他们在知乎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细分内容,其中有些内容并非最新生产,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沉淀和流传。

与其说知乎实现了对Z世代的拥抱,不如说知乎已经成为一个横跨领域、纵跨代际的社区。问题和回答成为连接社区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无论你是高考学子、中年教授,还是耄耋老人,都能在这个社区网络中,完成输血,获得养分。

02

强化获得感

不可否认的是,知乎凝聚了一大批在各领域独具专长的用户。他们既是知乎社区的氛围缔造者,也是全网范围内都极其宝贵的内容创作者。很多人知道,在一些看起来颇为小众或门槛极高的问题底下,用户洋洋洒洒动辄作答数千字的情况并不鲜见。

“专业”,这是知乎问答历经多年被用户贴上的一枚重要标签。这难能可贵。围绕高考,专业答主同样有着较高的参与度。这是知乎有别于当前其他平台的独到之处,也是其护城河。

这些积累、优化、沉淀下来的优质问答,其价值并不限于当下,它可为不同领域、年龄、身份的用户提供参考,有着很强的复利性。

好社区的源头是好内容,而内容的好不好颇为主观,界定起来很有难度,这就需要一个可执行的标准。

知乎2021年5月27日官宣升级了它的社区内容标准及内容分发机制,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一锤定音:好内容要让用户有获得感。

知乎在社区公告中提到,知乎是一个人人皆可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开放社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内容优劣的标准,而“好内容要有获得感”这个标准的提炼,来自访谈、讨论、收集用户建议以及对过往10年几十万条精华内容的阅读,获得感指的是能够开阔眼界、带来帮助或引发共鸣。后面这三点无疑分别对应的是知识、经验、见解这三大类知乎内容。

现在看,知乎社区中有相当比例的问答,不但可跨越代际、年龄、阶层的限制,具备普适特征,而且它们所能提供的获得感,亦可跨越时间,而这是知乎当前做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长板。

另据海克财经了解,鉴于获得感的因人而异,知乎在策略上作出了安排,即对社区内容进行了分层定义:一部分内容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属灯塔型内容,这些内容可在未来很长时间里被反复消费;还有一部分内容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收获获得感,需要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分发;还有一部分内容,知乎认定它们不能提供获得感,平台不做主动分发,比如八卦类内容等。

03

知乎想要成为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前的知乎哪些变了、哪些没变。

问答形式没变。问答是知乎创业的起点和基因。从问答形式出发,知乎用了10年的时间,搭建起了今天它的差异化的内容生态体系,而这一点,大概率会在知乎未来发展过程中得以继续。

用户构成变了。前文已提到,高考考生等更年轻的用户多了起来,其他年龄段用户也在增长。

品牌主张变了。2021年1月,知乎发布了上线10周年全新品牌片,slogan从早前的“有问题,上知乎”升级成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后者相较前者,更为明确和进取。这大可认为是知乎以平台名义对用户所提出问题的积极响应或者说价值交付。

挑战不可谓不大。

仅就高考而言,知乎社区内由用户提出的问题已颇多样,有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比如“高考临近,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孩子应对高考”,再比如“感觉自己没发挥好,要不要复读”等。

除了变化,知乎的不变同样显而易见。那就是对内容的坚守,也就是知乎现在所说的获得感内容标准。可以视其为对专业的承袭,但根骨依旧。

很多人说知乎变水了,其实不然。知乎的增量信息放之全网,依然是浓度最高的。有获得感的内容,一直是撑起知乎的台柱子。知乎问答起步于科技互联网领域,目前科学仍被知乎视为基石领域。据称这部分内容的流量占比迄今仍在20%以上。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用户,他们的问题在知乎浩瀚的内容海洋里都有所反馈:高考中的学子可以获得过来人的经验,职场小白可以在碰撞中找到借鉴,外卖员能在热门社会话题下贡献自己的见解,水果小贩也能在知乎用回答“开店”。

知乎基于问答,仍在不断推进社区内容生态的精细化,以满足陆续涌入进来的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而繁茂的内容生态、活跃的社区氛围、高信任度的互动关系,意味着知乎未来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知乎仍在做好做大内容生态的路上。这还远远不是问答模式的终点。